百度百科   
 
西部旅游
 
 
 
 
 
 
 
 
 
 
刘文林 镇安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12 10:26:23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刘文林(中共镇安县委党校讲师  陕西镇安  711500)
近年来,镇安县不断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品附加值,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融合发展的文旅发展新模式。
一、镇安文化与旅融合发展现状
1.文旅资源得天独厚。镇安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26万,自古就是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全县地形可划分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达68.5%,林草覆盖率达90%。西部旬河、中部乾佑河、东部滑水河“三大流域”,蕴藏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生态景观。5000年前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明;2800多年前诞生了周宣王时代的贤相张仲;1400多年前,曾经演绎了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的密宗佛教传奇;300年前,一代廉吏聂焘,体察民情,以实心行实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彪炳辉煌的红色文化,孕育了灿烂独特的栗乡风情。
2.全域旅游格局形成。按照“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全域管理”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文化与旅游深融合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中心、两大环线、五大板块、八大景区、风情小镇点缀、美丽乡村衬托”的文化旅游空间布局,突出精美县城、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不断提升“来安去安·意境镇安”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了“密境金台、仙境塔云、佳境云盖、画境木王、圣境黑龙”的“五境”旅游特色旅游发展格局。
3.投入机制不断创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发展”的发展原则,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大企业集团,带资金、带管理、带客源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采用招商引资、ppp模式、资源整合、改制重组、产业链扩张等方式,实现文化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大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鼓励农民利用土地、林地、房产等资源,采取入股、入社等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的重点项目建设将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布局,每年设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对创建国家3A、4A、5A级旅游景区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分别予以100万、300万、500万元奖励。
4.景区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镇安坚持“生态文明大县,旅游休闲名县”战略,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打造出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塔云山、黑龙道观、云盖寺古镇等精品景点,2015年,又立足金台山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和兴隆寺佛教文化的积淀,以修缮兴隆寺为核心,以仿唐建筑为主基调,以唐朝密宗文化为内涵,建设集禅意度假、旅游休闲、健康养生和三产贸易为一体的大型4A级城区山体遗址公园,弥补“城区无景、不能留客”的不足,建设“唐风楚韵”的文化名城。据统计,近年来先后共投资或计划投资旅游开发资金33.18亿元,现已建成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3个,景区面积达128.8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未来文化旅游将引领镇安经济新发展。
         类别
景区 投资规模(亿元) 规划面积(平方公里)   景区级别
木王森林公园 1.23 36.16 AAAA
塔云山 3.2 36.90 AAAA
云盖寺古镇 3.5 14.26 AAA
黑龙道观 1.2  1.48 建设中
金台山文化旅游区 20 7.07 AAAA
童话磨石沟度假村 4.05 33  AAA
合    计 33.18 128.87 
图表1:镇安县精品旅游景点建设一览表)
5.对外形象不断提升。坚持融合共享、绿色发展、示范导向,按照“打响省内市场、巩固周边市场、拓展高端市场”的旅游营销原则,坚持每年组团参加周边省市县旅游交易会、推介会,介绍镇安山水人文,推荐镇安文化旅游。近年来,先后创作了大型花鼓历史人物题材剧《聂焘》,大型渔鼓音乐风情剧《杜鹃花开》,创作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镇安山水美》《五大工程兴镇安》《最美镇安》《我的家乡在镇安》等歌曲,成功举办了中国旅游日第五届“秦岭与黄河对话”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对外展现了镇安新形象。
6.文旅收入逐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朝阳产业之一。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点。近年来,镇安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挖掘自然禀赋资源,精心打造了一批旅游经典景区,“中国栗乡·大美镇安”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收入稳步提高,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五年来共接待游客2132.81万人,年均增长25.9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83亿元,年均增长39.52%,旅游业快速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引领产业。
年度  类别 接待人数(万人) 增长率(%) 综合收入(亿元) 增长率(%)
2012年 320 77.80 14.40 125.0
2013年 389 21.60 19.06 32.40
2014年 426.46 9.60 21.75 14.10
2015年 477.35 11.90 24.82 14.10
2016年 520 8.90 27.80 12.00
合计 2132.81 126.8 107.83 197.6
图表2:数据来源于镇安县统计局2012-2016年统计公报
二、文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镇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但总体而言,镇安文化与旅游还处在深度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1.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各大景区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部分历史名人和山水文化资源缺少宣传与应用。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2.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匮乏。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未能使游客真正停留下来,细细品味、体验、享受,达到深度游的目的。
3.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主要依靠门票收入,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只能吸引游客的眼,未能留住游客的心,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方式,旅游时间较短,“白日游客”多,“过夜游客”少。
4.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与文化、科技、体育、休闲等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适合普通游客的群体性旅游互动项目和特色餐饮品牌不多,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还十分薄弱,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
5.文化旅游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镇安文化旅游资源在挖掘整理、项目规划、成果转化以及经营管理方面人才缺乏。一线服务人员、专业高技能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也较为紧缺,文化旅游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镇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主要路径
1.深度挖掘、培育和展示地域文化资源。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根脉和灵魂,必须把挖掘、培育和展示文化资源作为深度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重点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等文化资源,彰显镇安丰厚的文化底蕴。一是深挖历史文化,挖掘周文化、楚文化、唐文化、明清移民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村镇、进校园、进景区、进农家活动,发扬传承镇安历史文化。二是深挖民俗文化,挖掘节日庆典、祭祀礼仪、婚丧嫁娶、美食餐饮等民风民俗,培养一批戏曲、民歌、剪纸、泥塑、刺绣、手工编织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积极发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保护和建设好文化名镇、名村、名院等历史古迹。三是深挖红色文化,打造木王镇文家、米粮二里湾、县城花果山等一批革命遗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深挖现代文化,加大对镇安花鼓、渔鼓、汉调二黄、名人文化作品等挖掘力度,以木王、云盖寺、塔云山、北阳山为重点,建设一批文艺采风基地,展现镇安现代文化的发展成果,让镇安的文化旅游产业走向全省、迈向全国。
2.加大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自然生态景观是镇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性资源,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加大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大力建设园林县城、生态集镇、美丽乡村;加强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好水力资源;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开展“治雾降霾、共享蓝天”活动,创建国家生态县。做好主要河流沿岸、交通干线沿线、重点景区周边的生态景观建设,建成万亩绿色生态走廊,充分展示镇安生态文化和物产文化的独特魅力。
3.建好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产业园区。突出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景区特色,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内在吸引力。一是建好县城至云盖寺的文化旅游长廊。以楚文化、唐文化为重点,大造县城金台山文化景区。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移民文化为重点,推进云盖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互补、文化浓郁的镇云一体化文化旅游长廊。二是建好塔云山、黑龙观祈福文化旅游景区。进一步进行提升拓展塔云山景区,建成以塔云山为核心景区的祈福文化和地质文化公园,增强“秦岭第一仙山·天下绝顶道观”的影响力。深入挖掘黑龙观“龙”文化资源,建设精品景区。三是建好木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以木王原生态民俗文化为主题,丰富“天开画卷·经典木王”的内涵,推进大木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四是以西口、茅坪两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北阳山喀斯地质特地貌生态文化为重点,建好西口、茅坪伊斯兰民族文化景区。
4.精心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文化旅游景区为节点,以全城乡村旅游景区为连线,着力打造请覆盖全县、贯通县级、省级、串联全国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以西安1小时经济圈为重点,贯通秦岭南北的陕北、关中、陕南的省内线路,串联武汉、重庆、郑州、成都等省外城市的省际区域旅游线路和承接“一带一路”的国际旅游线路。大力实施互联网+旅游新模式,扩大全县文化旅游的推介宣传,带动更多游客来镇安观光旅游。
5.加快提升文化旅游要素配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抓住345国道、211国道、316省道、525省道建设机遇,推动主要旅游交通干线网络建设,形成镇安与西安、安康、汉中、十堰等周边城市开放互联的交通网络,从根本上破解镇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强化景区停车场、通讯网络、卫生服务、加油站、安全设施、旅游服务中心、酒店、乡村客栈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游客游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舒心、流连忘返。
6.深度开发镇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依托县城、集镇、交通干线、精品旅游景区,打造文家石头小镇、杨泗森林小镇、达仁禅茶小镇、西口民族风情小镇、米粮野山文化小镇等主题风情小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游、乡村民俗文化游、古镇古村古寨文化游,发展农业观光、山水生态、河溪漂流、体育健身等休闲体验性项目。培育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术品、景区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仵红艳 浅谈华清旅游管理输出的经验与启示 
潘卫芬 全域旅游背景下夜间旅游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李俊昇 新时代城市旅游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西安 
杨璐 景德镇浮梁县乡村旅游开发构想 
刘雪梅 安红玮 推进固原市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联系方式


仵红艳 浅谈华清旅游管理输出的经验与启示 
潘卫芬 全域旅游背景下夜间旅游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李俊昇 新时代城市旅游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西安 
杨璐 景德镇浮梁县乡村旅游开发构想 
刘雪梅 安红玮 推进固原市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