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聚焦
 
 
 
 
 
 
 
 
 
 
盐马互市息边患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5-01-26 11:22:19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由于年代不同,承担功能不同,古道称谓便有很大区别。比如丝绸之路远古是西域和田玉、昆仑玉输往中原要道,被称为“玉石之路”;从西亚通往欧洲主要输送香料,而被称为“香料之路”;直到19世紀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七次考察中国,率先提出“丝绸之路”,才使这条久负盛名的古道有了统—称谓。陕北定边由于自古产盐,这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以所多易所鲜”。又是各民族在生存发展史上,—个必须经历的阶段。以盐易马、以盐易茶、以盐易生活必需品,几乎始于秦汉。因而以定边为中心,四方辐射,踩出盐马古道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定边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与安边、靖边合称“三边”。从秦汉始,对于定都长安的中原王朝来讲己属塞外,自古便是匈奴、吐阙、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南下进犯中原必经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的边防要塞,至今高耸于榆林城外的镇北堡便是大明王朝边防九镇之一的标志。其时重兵云集,风云际会,马蹄叩击大地,战旗拂动流云,历史在三边上演过多少金戈铁马,威武雄壮的活剧。

        但是历史并非全部由攻杀劫掠构成,双方尤其边民渴望和平。这其中边贸起了很大的作用。贯穿于边塞与中原的古道中,主要交易的大宗货物,除了丝绸、茶叶、瓷器之外,在“三边”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也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食盐,是与宁夏、甘肃、关中乃至陕南,及周边少数民族开展的“盐马互市”。其中,运往汉中的食盐又与茶马古道重叠,形成“盐茶互市”使边贸益发活跃。

        “三边”自古产盐,汉代方志即有记载。《新唐书》中也说“有盐池十八,输米代盐”说明唐时边贸己很活跃,可以用食盐代交赋税或交换粮食。

        生活于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青稞炒面为主食,要利于肠胃接受消化,急需茶叶辅助。所谓“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同时,食盐对游牧民族同样重要,淡食无力,无法应对草原严酷的生活环境。至今蒙古族、藏族、裕固族群众喜欢喝加盐的酥油茶,天天不可或缺。这表明茶叶和食盐为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所必须。但北方地区不产茶,除青海外亦不产食盐。只能用牧区马匹进行交易,从“三边”获取食盐,从秦岭以南获取茶叶。这就形成始于唐,盛于宋,延续至明清的“盐马互市”、“茶马互市”。于是,“盐马古道”也就延续了千年之久。

        早在秦汉,生活于北方的匈奴人便屡犯边塞,南下劫掠的重要物资就包括食盐、茶叶、粮食和布匹。西汉初年因多年战乱,民生凋敝,对匈奴入侵无力反击,只能采取“和亲纳贡”的绥靖政策,即选王室宗族女子,再陪嫁大量绵绸物资,这其中就包含匈奴人最需要的食盐和茶叶。著名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便是化兵戈为玉帛,开展边贸,互通有无。出现了“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吠犬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的繁荣气象。

        边塞商贸活跃是元蒙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了辽阔的元帝国,其商队曾远征西亚,沟通过与阿拉伯人的交易,建立过被誉为“黄金索道”的商贸大道,也为元蒙各部所需食盐、茶叶、粮食、布匹提供了广阔市场。“三边”一带盐马古道的交易物品也扩展到“盐茶交易”,“盐粮交易”等等。三边群众多组商帮马队“驮盐换毛皮”,“驮盐换粮茶”拓展活跃了边贸市场。

        明时,退守草原的蒙古残部和逐渐崛起的瓦剌部落重新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明朝建立之前,由于元代由蒙古人统治,疆域空前辽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尤其历朝屡成“边患”的游牧民族,成了占据中原的统治者,所以元代不修长城,也不存在“边患”,边地展开“边市”不存在行政干预。明代则不同,驱赶了所谓“鞑子”,汉族重新执政中原,被赶到草原的元残存势力及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瓦剌、鞑靼等游牧部落经常南下劫掠,再次引发边患危机。1472年,鞑靼深入甘肃平凉一带,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蒙古各部在山西、陕西北部多次骚扰,其中一次涉及30余县,男女被杀20余万,损失牲畜数百万头,大量房舍烧毁,造成大批群众无家可归,无处可逃,更无处可安生的局面。对来去迅速、凶狠剽悍又占据马上优势的对手,明王朝开始还想依赖大国天朝优势与之对垒,主战呼声很高,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30万大军却败得一塌糊涂,连皇帝都被俘虏,这便是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敌军甚至打到北京城下,幸亏有于谦等名将坚守奋战,才勉强打退来犯之敌。

        打不过咋办?只好被动防御,明代大修长城,留下“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古语。这样又引发滥征民力,耗费财资,制造新的矛盾。再是对小股敌人进犯,长城尚起作用,但并不能阻止敌军大规模进攻,最多是蒙古骑兵在劫掠得手后,由于有长城不能马上逃离,被明军追上打过几次平手,或者是夺回被抢的部分物资。

        据《明史》载,1542年,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鞑靼部可汗派遣使臣到大同向明王朝表示,他们不希望打仗,而是要求在边城开放“互市”。原因是草原缺的是食盐、茶叶和布匹,每次劫掠虽能抢到一些,并不能满足长期的大范围的人群需要。况且,因为劫掠,边境群众纷纷逃亡,所抢有限,还要冒着与明军作战的风险,自己也有不少伤亡,不划算,不如停火,开展边贸。可是双方敌对多年,恩怨难以化解,蒙古使臣几次都被杀掉,引发蒙古骑兵南下,攻陷古北口,再次围攻北京城,并在京畿河北一带大肆烧杀。痛定思痛,明朝君臣这才认真比较厉害,终于在1570年正式签订“互市”条约,即“隆庆议和”。开展以“茶马互市”、“盐马互市”为主的边境贸易。中央政府则专设盐马司、茶马司,配备熟悉情况的官员和通晓胡语的翻译担任通司来加强管理。

        结果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边贸的展开,拉动了双方经济,著名的“晋商”就是因这次息兵戈而兴边贸中获得机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陕北“三边”除了产食盐,还有畜牧之利。相邻的内蒙、宁夏、甘肃也都是畜牧重镇。“隆庆议和”也给古老的盐马古道带来机遇和繁荣。据榆林方志记载仅是三边就有近十万边民参与驮盐贩马,驮盐贩茶的马帮驮队,使蒙古、陇右、宁夏的畜产毛皮集中于三边,形成兴旺发达的食盐、毛皮、茶叶、粮食市场。—批地处要路,沟通四方的集市,如新安营、靖边营、安边营成为“常市”。交易量和交易品种不断提升扩大。定边的砖井堡、定边堡、柳树涧堡、盐场堡,靖边的宁塞堡、镇罗堡、龙州堡等早年均是戍边要塞,是明王朝边防九镇之—的榆林镇北堡下属的驻军之地。由于“隆庆议和”息兵戈而开边市,早年驻军需求以及—些退役士兵捷足先登投入商贸,使这些军事要地无—例外地成为盐马、茶马、布马、粮马的交易之地,最终都发展为经贸市场。靖边的宁条梁镇,定边的安边镇都因食盐与毛皮的汇聚吸引了山西、河北、内蒙、山东、天津的富商驮队,形成“客商辐辏,民达十万”的商贸中心。甚至产生了民谣:“驮不完的宁条梁,填不完的安边城”。

        这种繁盛—直延续至清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这时三边年产盐达67440石,盐马古道也四通八达,沿途均有客栈提供人马食宿,供销两旺,几乎可以供应陕甘宁边区及平凉、庆阳两府乃至远销关中、宝鸡、汉中等地。左宗棠亦把盐利充为军饷,为日后收复新疆做出贡献。

        由此观之以“盐马互市”为主的盐马古道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活跃边贸的多重效果。这和今天抓出口贸易一样是件能够促使边贸上规模、上档次、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所以明朝的边贸政策为清代所延续。清代学者魏源评价:“隆庆议和”不仅平息明五十年之烽火,还开本朝二百年之太平,功莫大焉。

        作者简介

        王蓬,一级作家,历任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出版著作30余种,文集八卷。系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研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璐 石 华 从司法实践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研究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构建路径  
联系方式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传递精准扶贫经验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探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以寻甸回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