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聚焦
 
 
 
 
 
 
 
 
 
 
李卫刚 积极壮大林业产业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15 13:31:42 作者:李卫刚 来源:新丝路杂志 文字大小:[][][]

李卫刚(西安林产化学工厂  陕西西安  710077)

 要:森林是主要的生态系统,林业为发展绿色经济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社会创造了绿色财富。该文从陕西林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绿色经济背景下陕西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林业作用,并从协调发展的视角,阐述了陕西林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林业产业发展

一、陕西林业发展现状

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也因此,森林在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森林资源不仅能够促进、保护林业发展,同时还能够影响我国人民的就业以及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陕西林业资源总体上是南多北少,呈现出“关中树木少,陕北灌木多乔木少,陕南小乔多大乔少”的特点。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林线后退,荒漠化,沙尘暴,pm 10pm 2.5等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陕西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林业发展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建国初期,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不断进行大面积的毁林、开荒活动,特别是“大跃进”时期,不少木材被当做“大炼钢铁”的燃料,损害了我国的自然环境,给生态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期间,陕西林业也未幸免地遭到了破坏。本世纪以来,林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退耕还林”政策已经持续实施了18年,如今,随着绿色经济理念的不断推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得林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逐步得到协调发展。相信在绿色经济背景之下,陕西林业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将会成为陕西林业发展的主流,良好的绿色经济背景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应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大力发展林业,开拓林业发展的未来。

2.林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首先说农、林“争地”问题。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保证我国粮食字给自足,虽然“退耕还林”把许多不宜耕种的坡地恢复成林业,已被毁坏的林地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更多地恢复,“治沟造地”也将把一些林业用地改造平整成农业用地。第二,林业发展边缘化倾向严重。绿色经济包括“深绿经济”和“浅绿经济”两种类型。现阶段陕西作为欠发达西部省份,经济发展主要侧重于“浅绿”层面的基础性资源发展,绿色经济的“深绿化”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在“深绿经济”价值未被完全挖掘之前,与林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价值难以发挥,林业的边缘化发展格局也将难以被改变。第三,林业资源的过度消费问题日益严峻。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全球有约16亿左右人口依赖林业产品或是林业服务谋生;有近20亿人利用木材作为日常生火、做饭的能源。这个问题在陕西不太严重,问题的存在无疑都将影响绿色经济背景下的陕西林业发展。

三、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

1.林业对改善气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进程不但加快,并且汽车尾气增多,对气候条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威胁,为了改变该局面,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系统能够平衡过程中,森林处于核心地位,在陆地上,森林是主要的生态系统,森林能够实现对碳的储存,所以有利于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并促进了对流域的保护,因而林业为发展绿色经济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财富,也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人们已经意识到林业发展对改善气候发展对改善气候的重要性,在林业发展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减轻毁林和森林碳的排放,实现碳的有效汇集,加大了森林固碳的能力,进而为气候的改善发挥了主要作用。

2.林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

由于森林中包含了很多的绿色资源,所以其被称之为“绿色资源库”。其他行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林业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原料,林业资源可以加工出10000余种可降解与可再生的原材料和林产品。因此,林业资源是主要的能源资源,地位仅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等。目前,陕西林业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也更加完善,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过程中,加大了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力度。同时,也加快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在发展第三产业期间,旅游业已经成为林业中主要增长点,为绿色经济提升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林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对绿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林业为陕西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前,陕西在发展林业过程中,从省情出发,构建了绿色发展模式。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期间,我国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于绿色经济长效增长机制的有效发挥创建了良好的平台。在“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作用下,我国为了保护林业资源,设立了专项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国家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条例》,建立了补偿和湿地生态补助试点。从国际合作机制角度来讲,我国已经加入到《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中,在诸多公约构成的框架下,实施双边和多边绿色国际合作。此外陕西探索了林业管理体系新模式,让林区农民积极参与到其中,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林管部门与林业技术部门等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四、陕西林业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1.进一步发挥林果业基地效应

林果业是富民产业,加强林果业建设既能有效解决“农林争地”难题,又能扩大绿色经济面积,发挥绿色生态效应。陕西林果业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加之杨凌农林科技大学、林研所等专业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大枣、核桃、猕猴桃、柑橘、花椒等龙头林果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产业基地,引领陕西林果业发展。保持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资源的稳定增长。

各地应根据全省规划,进行区域果业基础调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优势,认真编制好当地林果业发展规划,处理好林业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共生协调关系,健康有序地做好区域林果产业发展战略,形成区域富民作用最强、示范辐射带动力最大的“明星产品”。如陕北建立大枣、苹果基地;陕南建立柑橘、核桃、板栗、梨生产基地;关中建立猕猴桃、苹果、葡萄等产业基地。

当前林产品生产的效益已由依靠产量增加转到依靠质量提高上来,要丰产,更要优质、有机和生态产品,要加强技术指导与果农培训,推行优良品种,标准化建园,推广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把一家一户的零星管理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整合成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经营,确保林产品的质量。

2.推进林业生态富民产业

陕西要从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产业收入角度出发,在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建设项目和林下经济、干杂果经济林建设等民生林业产业建设中,重视、支持并安排发展林果、木本油料、林木产品、生态旅游等示范建设内容,稳步推进林业生态富民产业。陕西应根据平原、山地、高原等不同生态区域的气候、地理等特点,引导企业和个人推动油用牡丹、长柄扁桃、核桃、油茶等为主的 “地上食用木本油库”产业建设,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植基地,同时做好产品深加工贸易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3.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筛选出一批管理完善、产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对当地林业建设具有带动潜力的企业由政府支持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对林业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林木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更新、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条件,引导和促进森林认证工作;同时利用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为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进行技术更新提供资金扶持,加快森林认证进程,推动林产业向国际市场的迈进。

总之,发展林业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要兼顾生态效益的发挥,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经济林产品,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作者简介:

李卫刚,大专,助理工程师,西安林产化学工厂,从事林业技术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研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璐 石 华 从司法实践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研究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构建路径  
联系方式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传递精准扶贫经验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探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以寻甸回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