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聚焦
 
 
 
 
 
 
 
 
 
 
周彤云 中国金融改革的演进与发展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08 08:43:32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周彤云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轮金融改革,健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形成了功能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了有序的金融市场和高效灵活的宏观调控体系,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渐进的金融改革之路。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是始终围绕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

1.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构建阶段1979-198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伴随着体制改革的启动,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果:首先,我国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将专业银行的内容进行剥离;其次,着手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从而打破基层专业银行“大锅饭”的局面,调动其积极性;再次,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允许设立外资金融机构,与此同时开始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以保障农村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

2.经济体制全面改革背景下的金融改革阶段1984年-1992年

(1)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198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此时我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银行体系,与此同时,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以及证券中介机构等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与此同时,现后设立了深交所、上交所及多家证券公司,资本市场得以建立。

(2)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职责,其重要职能是制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设立中介目标、创建市场工具,从而为央行在公开市场运用再贴现、再贷款、利率、汇率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奠定了基础

3.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金融改革(1993年-1997年)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我国开始启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其目标是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而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推进我国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提上议程,财政部先后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成立长城、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其不良资产等举措,使国有商业银行轻装上阵,支持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

4.防范金融风险为目的的金融体制改革1998年-2001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后,中国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提高金融业经营和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的明显好转,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5.五年过渡期中的金融体制变革阶段2002年-2007年

2001年12月,经过十五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加入WTO,为配合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2月,中国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提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商业银行改革、外汇管理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改革、金融对外开放等几方面。

6.全面开放背景下的金融改革(2007年-2011年)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加速了资本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卓有成效,这些改革纠正了资本价格的扭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有所缓解。与此同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日益繁荣,逐步建立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场内和场外市场等相互融合的债券流通市场体系。

二、中国金融改革的特点

通过对中国金融改革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中国金融改革总体上具有渐进性、滞后性和非均衡性三大特点。

1.金融改革的渐进性

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特征是边际改革,及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正,这种改革模式是在不触动原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缓慢推进改革步伐,从而保证了改革的稳定性、全局性和整体性,其思路是要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的金融制度移植到中国,但在移植方式上,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融入中国自身的特点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套改革模式。

2.中国金融改革滞后性

我国在经济变革与金融变革的时序关系上,后者明显滞后于其他领域。主要表现在:首先,从资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上看,作为货币资金价格的利率、汇率一直处于较严格的管控,并具有官方和市场两种价格体系,即带有明显双轨制特征;其次,从资源配置关系来看,金融资源实行计划配给,且有相当部分流入到市场效率较低下的部门,从而造成一定时期内地下金融的猖獗。

3.中国金融改革的非均衡性

在公有金融产权安排下,我国金融组织规模的空间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经济规模与市场范围的函数,而是行政科层结构的函数。[1]我国金融的演进更多的表现为,金融的增长而不是金融的发展。因此,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变迁存在明显非均衡性。

三、新时期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

2012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深化金融改革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

1.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提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而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地位,这就需要在金融改革中以以创新为引领。第一、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发展新体制。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二、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2.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构建结构平衡、可持续的金融体系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协调发展是实体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构建有效竞争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积极作用,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形成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金融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业态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

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第一、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第二发挥金融市场支持绿色融资的功能。

4.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金融业双向开放新体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金融资源高效配置、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第一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扩大境内机构境外发行债券的主体类型和地域范围,放宽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限制。第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全球融资框架,实现我国金融资产全球布局。

5.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普惠金融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普惠金融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各类型金融服务。第一、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发展多业态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不同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第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推进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涉农保险品种,提高农村保险深度和密度,改善政策性保险资金使用效率。

 

注释:

[1] 林毅夫.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经济研究,2009(8)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认知工作研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璐 石 华 从司法实践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析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研究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构建路径  
联系方式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路径研究-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传递精准扶贫经验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治理探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以寻甸回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研究---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