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时代论坛
 
 
 
 
 
 
 
 
 
 
赵娜娜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路径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16 07:59:3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赵娜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6)

要: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理性理念的培育得到重视,生态理性是在经济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潮批判中发展的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核心的新理念,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未来,对大学生生态理性的培育不仅是外部要求,也是国内的诉求,对其培育具有培育内容欠缺、大学生接受度差、社会外部生态环境提供不足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通过学校设置交叉学科和开展大型生态文化活动,家庭纠正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社会提供生态文化氛围,从而提升生态认知,培养生态情感,坚定生态意志,协同作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理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

作者简介:赵娜娜,女,陕西榆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理性培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建设中,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这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就是生态理性的科学理念。生态理性主要是针对工业文明下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经济理性”或“科技理性”而提出来的,它是人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选择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种理性,它是以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和目的的,从而保证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时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态理性作为一种新的理性思维范式,其基本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理性的张扬是人类社会及其所依赖的整个客观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

1.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的外部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都在急剧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国家逐渐形成了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实质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但是,很多国家仍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要么选择转嫁生态危机、要么仍然我行我素向大自然索取,致使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球生态危机迫在眉睫。美国作为经济大国,对于全球生态的破坏有很大的“功劳”,但是,在他们的强权政治下,并没有自觉的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相反,他们将一些对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设在发展中国家,声称这种行为是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繁荣全球经济。同时,一些影视剧的影响,潜移默化告诉大家,金钱至上,国家的强大是靠生产力,过分追求生产力的结果就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因素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崇尚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观,给高校生态理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大国的中国,在大多数国家对生态的不重视的事实中,以一个大国的情怀和担当,在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大潮中高举生态理性,大学生又是新一代的希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理性培养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2.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的内在诉求

马克思指出:根据美的原则来建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生命活动方式。[1]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现代代化强国而奋斗,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什么样自的呢?山川美,历史美,文化美,人文美,最美的是公众美。[2]生态环境的和谐美丽在党中央的重视下越来越得到普遍关注,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了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呈现两种不好的发展趋势,一种是“佛系”大学生,这类学生不追求优秀完美,只求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学校的活动安排等都表现出一种无视或者不在乎的心态。另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类学生普遍较自私,对自己有益的积极作为,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敬而远之,对于集体主义、团结精神、公益活动之类的事情他都是忽视的。从本质来看,这两种发展趋势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目标背道而行,两者都是自私的表现,都是没有集体主义、没有国家情怀,目光短浅的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如果任由这种价值观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性培育更是难上加难,生态问题虽然已经日益突出,但是在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关注成绩、成果、奖项、证书等,对于没有任何具体表现形式的生态问题走进大学生生活。他们对生态理性的思考要么局限于片刻关注,要么压根不在意,觉得这不是学生该关注的事。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生态理性的培育,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青年人更应该培养大局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奉献自己的力量,以身作则,示范普通群众,呼吁大家一起关注生态家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关乎你我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全球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等频发,2020年的新冠肺炎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性的培育不仅是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导,更是大学生自身安保护的内在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方面正在积极做一些工作,但是,生态理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走进高校,在很多方面是不成熟的,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对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的内容欠缺

高校的生态理性方面的讲义或者相关课程专题很少,老师们的教育目标关注生态问题的也很少,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对生态方面的需求也就比较低,因此,从教、学、工具三个教育必要因素都不重视生态教育,对大学生的生态理性的培育的挑战可想而知。生态理性相关的内容与教材少,培养目标对于生态方面的欠缺,授课老师对生态问题的态度也不是很重视,导致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高,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校领导、老师、学生自上而下的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相关课程的开展,由于现在缺乏对生态相关典型事例的宣扬,并且,学生们身边发生的关于生态环境的问题,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很多老师都没有为学生提供通过流行病剖析生态环境本质,老师们不能与之俱进进行生态教育。因此,造成学生对生态环境认识的脱节,难以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生态理性的培育更是难以达成。

2.大学生对生态理性培育的接受度较低、效果甚微

现高校所开设的生态理性培育的课程大都是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要载体进行讲座或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学习了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方面的研究,对生态有一定的关注度,对于生态理性培育的上课内容是有较好的把握和认识。另一方面,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思想政治课或者各个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等形式的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走进其他专业的课堂,学生们普遍对这种课堂教学及讲座等讲授形式的认可度是不高的,因此与学生互动性不强,课堂形式普遍以说教的形式进行,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没办法养成,课堂枯燥无味,很多老师授课不能关注到学生们经历的事,与学生自身情况相联系,所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生态理性培育流于形式,学生重视度差、上课热情度低、接受效果差,由于,老师们的课程考核大多以试卷形式评定,因而,对于生态理性的培育并不能知与心,大多学生会刻板记忆内容,并把记到的内容留到试卷上,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教与学都是没有真正完成的。

3.大学生的生态理性培育的社会环境影响不足

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的新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随着新媒介的应用和传播的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媒介了解社会到现在的电脑、ipad、广播电台、手机等,可供大学生使用的App也非常丰富,比如微博、学习通、学习强国、喜马拉雅等。通过亲身体验,就会发现电视台有普法栏目、体育栏目、音乐栏目、影视栏目等,却没有生态栏目,最多的也是一些自然世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栏目非常少。微博也如此,有音乐博主、吃播、衣服博主、化妆品博主等,对于生态方面的博主少之又少。再说说影视作品,推广最多的是情感剧、红色剧场、动画片等,对于关于生态方面的近几年已经有几部生态影视,但是只是小范围的播放,并没有全国范围的推广,很多学生可能都说不出一部关于生态方面的影视作品。还有文创作品,我们见过有历史人物的、有音乐的、有方言的文创,对于生态相关的文创在身边的也不多。还有公交车宣传语、地铁宣传语、学校宣传语等方面在生态理性宣传都有待提升。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里,但是每个个体都离不开社会,况且,我们现在的新媒体的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关注都很容易,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大学生开始更强调个性发展,追求自由,对各种新生事物有着新鲜的探求欲,生态理性作为一种新思维,对大学生而言,从客观来讲是有吸引力的。当前许多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需要提升,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没有树立,急需我们用当前社会需要的新思维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生态理性的途径探索

1.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的方法

教育的三维目标是知识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实现大学生生态理性的培育,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探究。知识能力目标可理解让大学生明白生态理性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自然界的整体性,自然界自身的价值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理解为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实现教学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理解为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情感、通过对美好环境的体验坚定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志。

体验生态自然,激发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是在生态认知情况下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爱憎、好恶的感受。[3]教师在授课期间,对于一些要实现情感触动、培育新思维的课程可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进而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从而较容易的达到教学目标。在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中,理性是人特有的能力,生态理性发展的结果是转化为生态理性人格(即生态人)。这在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本质上绝对不是对立的,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人和思路。”[4]生态理性是一种新思维的培育,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于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比如,北方地区的学生,老师可以带学生们欣赏银杏林、枫树林、看樱花、冰雕或者去秦岭野炊,听听深山的鸟叫、潺潺流水声等,对于几乎每天面对的高楼,拥挤的交通,嘈杂的人群等的索然无味,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走进绿色,想必对很多学生的体验情感都是最真实的。通过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欣赏大自然的艺术气息,进而认识到生态美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形成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激发他们自觉主动的保护环境。

创设生态情境,坚定意志信念。对于和谐生态环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外部环境和课堂教学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选取某个典型的和谐生态场景,比如,古楼兰的繁荣场景,老师可以用语言、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其展现给学生。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模拟一些生态环境,让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模拟和谐生态环境所必备的要素等,并以朗诵、演讲、话剧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经历会使学生们加深对和谐生态的情感。当然,对于和谐生态情感的的坚定,还需要设计一些生还环境恶化情况下不同群体的人所受的危害,让学生们创设关于自身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要承受的危害,同样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才是教与学的真正完成。此外,为里配合教学安排,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相关单位和部门都应该积极配合,校领导们集中部署,各部门积极实施,将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态环境。使学生可以直接的享受到美好的环境给个体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与愉悦之情。

创设危机情境,践行生态行为。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来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生活实践环节。[5]老师们可以影视剧、直观形象的图片以及由准确的数据分析,建模一个生态危机下的世界,大气破坏、水资源污染致使饮用水短缺,固体废弃物的随处可见,瘟疫肆意和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人们生活在恐惧中,可以利用新技术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清晰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仅是影响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危及我们的生命,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当学生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会自觉从身边做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环境美好做出自己的贡献。

2.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设置交叉学科 + 开展大型生态活动。高校教育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下培养生态人的使命。[6]首先,在第一课堂上,学生要掌握生态相关知识。针对每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差异性,要想大学生都能接受到生态相关的课程,第一任务就是课程调整。对于理科和工科的学生而言,接触生态方面的内容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公共课的讲授,其二是自己看相关的书籍。公共课讲授存在以下的问题:学生不重视,一般都是大堂课,人数较多,学生的自觉性普遍较差,老师的精力也有限,久而久之,公共课的价值越来越小。对于学生自觉看相关书籍的可能性更少,很多大学生的课程安排特别多,专业课的学习已经使大学生精疲力尽,更何况,对于生态环境有兴趣的同学也不多,因此对于大学生普遍的生态理性的培育单靠现有的课程安排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可以就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作为专题授课,并且以必修课的形式,这种专题授课不是以往的一个老师带这个专题,由于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可以以生态环境为主题,打造精品专题课。由于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对于高校而言是属于新事物,学校可以根据每个专业老师的兴趣,让老师们打破专业限制,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共同协同,摸索专题课程讲授。对于课程的设置,鉴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可以考虑交叉学科的设置,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设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设置生态哲学、艺术专业的学生设置生态美学、历史专业的学生设置生态史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生态学与新技术等,根据交叉课程设置让生态相关理论进去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堂,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增加图书馆馆藏关于生态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杂志,设置一些生态景观等。其次,针对第二课堂而言,社会实践必不可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社会实践,每个二级学院的院领导可以打破院级专业划分,协同安排一些共同的社会实践,比如,以生态为主题开展大型的生态文化活动,生态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分会场,比如,对于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共同研制关于生态的文创产品,对于文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生态宣传语创作,对于体力比较好的学生组织植树,并以学生团队名称命名,为以后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有艺术细胞的学生可以编导生态话剧、舞台剧、小品等,虽然生态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不是直观的,但是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差的事实证明我们不该眼里只有经济利益、效率等,应该从自身做起,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奉献自己的力量。

家庭教育: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大学生生态理性培育的家庭教育主要从家长的生活方式考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于父母的要求比较大。虽然学校和家庭是两个领域,但是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协同配合。学校相关领导人将培育学生的生态理性纳入培养计划,相关负责人要和学生的家长沟通,比如,学生周末回家、、假期在家里应在父母的监督下培养一些好习惯,有的学生睡前不关灯,家长督促关灯节能,有的同学仍垃圾随意,家长督促按照垃圾分类要求丢垃圾,有的同学爱剩饭、有的同学爱吃外卖、有的同学爱使用各种塑料袋、有的同学追求时尚,浪费过时的衣物和生活用品等等。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小细节的监督对于学校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家人是生活在一起的,对于生活好习惯的培养,家庭是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大学生生态理性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学校协同,侧重管理,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培育生态人格,做一个对环境有贡献的新青年。

社会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政府和社会有义务积极配合大学生生态理性的培育。社会相关机构应为学校的培养工作提供便利与条件。比如社会开展一些生态志愿活动和生态宣传,虽然大学生很多方面比较稚嫩,但是社会各界不能歧视,应给高校一定的名额。此外,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生态参观学习等活动,比如免费或者半价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博物馆、生态体验景区、参观自然保护区和观看一些生态影视剧等,通过对自然的近距离的接触,体验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的情感。同时,政府应该在公交、地铁、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多一些生态方面的宣传,还可以学习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栏目,营造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社会-家庭-学校协同发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理性,“打造”新时代的生态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

[2]丁鸣周育国.“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理论前沿,2009.23

[3]许丽萍.“低碳生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4]习近平等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4-03-08

[5]金家厚.生态理性人的培育路径——以大学生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4):86-88

[6]谢永梅.“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理性的培育[J].人民论坛2015(17):154-15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联系方式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