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时代论坛
 
 
 
 
 
 
 
 
 
 
许威 新时代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的内涵、关键问题与提升路径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2-04-27 09:14:1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许威

中共桐乡市委党校  浙江桐乡  314500)

 要: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是是红船精神在不断地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公众对红船精神概念、内涵、内容的认知、内化和践行的能力与水平。在当前融媒体时代,公众的认同力逐步生长成品牌力成为战斗力,因此传播和弘扬理应及时关注和把握公众的认同度和认同力,需要在与时俱进地发掘提升自身理论品质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认同力形成及提升的一般规律,从认知、情感、理性、行为等维度着手,在弘扬红船精神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认同力水平

关键词:红船精神;认同力;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新时代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继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而切实有效弘扬红船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则是公众和对红船精神内涵的高度认知认同。特别是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个体意识日益彰显,价值观日趋多元,公众的认同力逐步生长成品牌力成为战斗力。红船精神的传播和弘扬理应及时关注和把握公众的认同度和认同力,厘清认同现状与影响因素,构建红船精神认同力提升路径,以此不断提升红船精神的公众认同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文化效力对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民族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一、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的内涵

“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但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当前被关注和讨论较多的“认同度”与“认同力”,二者系出同源,但却有一定的区别。学界认为认同度是个体对某一思想理论或者价值观的赞同、认可和共享程度,而认同力则是对思想观念或者价值观等的认知、信任、信仰和践行的能力和水平,侧重于主体的自我顺化和自觉践行。就其相互关系而言,个体认同度是其认同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同力的强与弱;个体认同力则是认同度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内在能力的一种,个体认同力的大小决定了认同度这一指标水平。同时作个体能力的一种,认同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变的、可塑造的,它随着个体不断学习、社会化的过程而出现波动性的变化,其变化程度可藉由认同度这一外在指标水平表现出来。

具体到红船精神,其认同力则是红船精神在不断地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公众对红船精神概念、内涵、内容的认知、内化和践行的能力与水平。它是公众在认知、学习红船精神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对红船精神进行价值评价、判断、选择之后获得对情感、理性上的认同,并自觉自愿地将其外化为自身行为和基本遵循的过程[1]

红船精神作用的发挥更多地是对个体意志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因此公众的对红船精神由认知而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情感的重要支撑,最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体现出来,才是红船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根本目的和归处。在此过程中如何激发公众(红船精神学习者)内在动力,提升其对红船精神学习践行的主动性、自觉性无疑成为红船精神弘扬的关键所在。故而红船精神认同力的提升,需要在厘清明确其认同度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个体自主认同和自觉践行的激发,从理性认知、情感维系、行为动力的角度构建路径。

二、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人本视角的审视

认同力这一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其形成是个体主动建构和客观影响的共同结果,因此,在分析了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关注认同力的提升方法与路径尚需从微观视角(个体层面)把握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1.对红船精神的认同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从哲学层面来看,红船精神是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亦是文化最本质和最集中的体现。然红船精神绝非可望而不及的“空中楼阁”,其本身是分层次的,现实的直接利益层面和意识的理想信念层面共同构成了红船精神的主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前者是红船精神的基础成分也是后者存在的物质保证,而后者是红船精神的核心构成,亦是前者的精神升华。公众对红船精神的认同,就是一个从现实的利益层面的认同逐步发展到理想信念层面的认同的动态持续的过程,而且对红船精神内容的认同亦存在部分认同而非全方位认同的情况,但部分认同在一定的条件推动下是可以转化为全方位认同的,反之亦然。因此,对红船精神认同力的提升需要有这样的认识,公众对红船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刻程度不一,其认同力与认同度亦并非静态且一成不变。这就要求在弘扬红船精神的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公众现实与精神层面的不同需求,并与时俱进、因人制宜地动态把握认同力的提升方法。

2.对红船精神的认同存在主客体两方面的不平衡性

红船精神所包含的是高度凝练概括的思想理论,其抽象性、理论性相对较高,而个体认识、感知世界一般则是从具体化、直观化的事物开始的,又加之个体主观认识、学习能力的差异,使得不同个体对红船精神的认同是存在差异或者是不平衡性的。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性和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既往经验的不同而对红船精神的认同程度表现出高低不同的差异,后者则是指个体对红船精神内容不同方面的认同程度存在区别。一般而言,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个由简入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客观规律,而且个体更加关注和熟悉与自己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对其认同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对与自身现实生活和直接利益关系不太紧密的抽象的理论、观念就因相对缺乏认知同构而比较疏远甚至冷漠。公众认同主客体方面的不平衡性所蕴含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红船精神要提升公众认同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将其优秀理论品质具象、表象化为公众生活工作的现实与日常。

3.是对红船精神的认同在认知、情感、行为维度存在不一致性

红船精神的公众认同力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上,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重要维系,行为认同是关键,也是红船精神传播与弘扬的最终目的所在。公众对红船精神的认同可能停留在认知认同层面,也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认同度,但在情感层面却缺乏认同,这种不一致性虽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却能够影响认同力的水平和稳定性。较高水平的认同力需要在认知、情感、行为维度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达到相对统一的状态。然而当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个体意识的膨胀化,社会结构和矛盾的复杂化,使得人们在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趋于务实,对于先进理论文化的学习也趋于实用导向,即使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开展或者完成了学习,对其理论的认同度也往往只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入脑入心,在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所以红船精神认同力的提升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围绕“受众”主观需求来开展,切实解决学而不用、知而不行的问题。

三、新时代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的提升对策与路径

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表明,认同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故而,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的提升需要在与时俱进地发掘提升自身理论品质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体认同力形成及提升的一般规律,从认知、情感、理性、行为等维度着手,在弘扬红船精神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提升认同力水平。

1.坚持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提升公众认同力的基本前提

认同对象的存在合理性及其良好品质是主体认同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作为主动建构与客观影响结果下的认同力的形成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认同力的保持与提升需要主动关注主体的发展需要,动态把握主体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需求。而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密码的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高度契合,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有继续坚持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方能实现其内涵的持续创新、积淀与升华,也才能始终引领社会思潮,赢得受众的支持与追随。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红船精神的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持续开展理论研讨会、中国革命精神论坛等形式,对红船精神进行多维度、跨领域的思考和研究,以丰富红船精神内涵,提升红船精神价值,推动红船精神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红船精神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加强红船精神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断地将红船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经验上升为理论,丰富红船精神内涵,并再次指导实践,确保红船精神的实践性、坚持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增强在公众中的引领力、凝聚力与认同力。

2.培育红船精神的认知认同,是提升公众认同力的逻辑起点

认知认同是个体通过认识、学习、经验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对某一客体或对象价值的感知层面的认同过程。一般而言,个体要形成对某一客体或对象的认同力,必须要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此为个体认同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理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单一化导致公众对理论学习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认为其与自身工作生活关系不大,影响了公众认知认同的形成。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因此,培育红船精神的认知认同,需要真正的将红船精神的内在价值与公众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关照公众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需求,让公众认知到学习红船精神轻松但有用,虽是高度凝练的理论但能够指导自身解决现实问题且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是要拓展和创新弘扬红船精神的内容与方法,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公众理解、认识红船精神内涵。二是要多运用“讲故事”的手段,充分发掘百年党史中的红船精神故事,用故事动人心,将红船精神的深厚历史底蕴传达给公众。三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彰显红船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公众理解红船精神的现实基础,在公众的工作生活中找寻红船精神基因,让公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红船精神的日用而不知的品质和魅力。

3.建立红船精神的情感认同,是提升公众认同力的心理基础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可见真理要被人接受亦要满足其感情需求,即便是具有良好品质的理论也需要在情感上吸引人、打动人,方能使人们愿意接受并学习。情绪情感是态度的外在表现,人们对某一事物或者理论的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认同度往往反映了其自身的态度,这对个体是否愿意主动认识并接受以及践行这一事物或理论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政策理论的宣传要有深度也要温度,有温度就是要充分关注和把握民众的情感需要,寻找政策理论与民众情绪情感方面的契合点,做到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红船精神公众认同感的提升更是需要建立公众的情感认同,夯实公众对红船精神心理基础,方能更好地改变当前民众被动学习的现状,化被动灌输为主动建构,让公众因为喜欢、热爱而主动去学习和接受红船精神。建立公众对红船精神的情感认同,一方面需要红船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尽可能地贴近公众生活,与公众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才更能唤起其情感体验和支持,可以从公众身边寻找践行红船精神的榜样故事,让公众身边人现身说法,用真情讲真心故事。另一方面,红船精神的传播与弘扬要落脚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上,用真作为、敢作为的实际行动人心、感人情,让群众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体悟红船精神的思想精髓,夯实群众对红船精神的感情基础。

4.实现红船精神的行为认同,是提升公众认同力的目标所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需要用实践这把尺子进行衡量和检验,理论也只有融入生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与价值。习近平就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对于红船精神而言,在具体的实践检验过程中有利于公众将其逐步内化并升华为自身的信念,进而复刻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去,潜移默化地成为公众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实现知、信、行的统一,保持红船精神持久而深远的公众认同力。因此,作为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红船精神的行为认同是提升认同力的落脚点和目标所在,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都要通过行为认同来体现。然而当前公众对红船精神的认知、情感、行为认同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的,知、情、行的脱节在面临重要抉择的档口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是红船精神弘扬(理论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解决这一难题,提升行为认同度,实现知、情、行的统一,需要通过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来逐步净化社会环境,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力量奏响红船精神主旋律,为红船精神的践行提供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建立红船精神行为认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体系,对于在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红船精神认同行为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按照斯金纳的行为强化理论进行激励,如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等,以引导和鼓励公众表现出更高频次的认同行为,提升红船精神的行为认同。

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深刻把握红船精神公众认同力概念的基础上,坚持红船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多管齐下,逐步提升红船精神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实现公众对红船精神知、情、行的统一,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注释:

[1]郭婷.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2016(8):51-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 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参考文献

[1]王嘉田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力模型构建[J].探索,2012.4

[2]李宝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公众认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3]沈玉梅.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四维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9.9

[4]陈水林.论“红船精神”[J].红旗文稿2011.11

[5]蓝蔚青.“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01

[6]李娟.红船精神研究:综述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7]高丽静徐梦怡.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联系方式


曾莉 试述中国文化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 
金磊 泰山文化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杨红娟 试述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的照金实践 
王国虎 历史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叶群慧 现代化视阈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