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泽龙1 屈展2 高垚3 (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处 陕西西安 710055) 摘 要:本研究采用抽样统计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多所双一流建设、省属高水平和公办普通本科院校2019-2021届毕业生生源就业信息,对陕西省高校“陕人留陕”现象、内外因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整合资源、促进创业、精准施策等4项陕西省高校留陕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陕人留陕;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大学生就业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关乎大学的社会声誉,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34万人,2020届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909万人。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毕业生规模巨大。本文分析了近年部分陕西高校就业数据,探究了影响毕业生留在生源地就业的因素,并提出提高陕西省高校留陕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二、研究样本与方法 研究采取抽样统计法,以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2019-2021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为样本。遴选高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4所,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和公办普通本科院校10所,样本量充足,对西安市属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高水平大学和公办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具有代表性与可研性。 三、陕西省高校“陕人留陕”现象分析 本次研究共计对2019-2021届258393位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 1.陕人留陕比例 调查样本共有毕业生258393人,其中陕西生源134609人。陕西生源中就业人数121478人,其中在陕就业63860人,占比达到52.57%。 2.省内各地市就业的占比 在陕就业63860人中,留陕就业的毕业生中在西安就业人数最多,占比30.61%。呈现出地区分布广、西安就业人数多、区域差异大等特点。
城市 前往就业人数 占比 西安市 19547 30.61% 咸阳市 7922 12.41% 渭南市 7435 11.64% 榆林市 6500 10.18% 宝鸡市 6328 9.91% 汉中市 3985 6.24% 安康市 3758 5.88% 延安市 3612 5.66% 商洛市 3403 5.33% 铜川市 1370 2.15% 由此可见,陕西省十个地市中,关中城市群落——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吸纳陕西生源毕业生占比均名列前茅,其中西安市占比达到30.61%,这与关中地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气候宜人、地势平坦等经济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 3.留陕主要行业与单位性质 留陕就业的毕业生所在行业主要有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0.13%、13.58%、10.33%和10.27%。其中教育行业就业人数最多,为12857人,占20.13%, 单位行业 人数 占比 教育 12857 20.1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8671 13.58% 建筑业 6595 10.33% 制造业 6558 10.27% 金融业 3765 5.9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148 4.93% 批发和零售业 2645 4.1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327 3.6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258 3.5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190 3.43% 空白 2165 3.3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52 3.21% 采矿业 1812 2.84% 房地产业 1460 2.2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136 1.7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76 1.68%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14 1.59%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82 1.38% 农、林、牧、渔业 654 1.02% 住宿和餐饮业 454 0.71% 军队 139 0.22% 国际组织 2 0.00% 留陕就业的毕业生所在单位的性质主要有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分别占比46.89%和25.47%。其中其他企业就业人数最多,为29944,占46.89%。 单位性质 人数 占比 其他企业 29944 46.89% 国有企业 16265 25.47% 中初教育单位 4591 7.19% 高等教育单位 3316 5.19% 空白 2404 3.76% 机关 1744 2.73% 其他 1476 2.31% 其他事业单位 1475 2.31% 三资企业 1153 1.81% 科研设计单位 729 1.14% 医疗卫生单位 585 0.92% 部队 133 0.21% 城镇社区 33 0.05% 其它企业 5 0.01% 农村建制村 4 0.01% 其它事业单位 2 0.00% 其他单位 1 0.00% 四、陕西省高校“陕人留陕”内外因分析 1.就业市场搭建的天然向度,本省岗位投送比例大 从整体环境看,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2020年GDP增速5.2%,GDP总量10002.39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带动了周边乃至全省经济发展。近年三星、比亚迪、隆基、宝能等知名厂商纷纷来陕落户,提供了大量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陕西本省用人单位发挥地缘优势,与各高校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得各高校就业市场中“陕西元素”“陕西需求”和“陕西岗位”占比较大。 2.个人与家庭的内在期许,不愿远游 家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细胞,当前“90后”“0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数量巨大。在就业选择时,“照顾家庭父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对父母而言,孩子长大成人,自身趋于年迈,有着对儿孙承欢膝下的渴望,希望儿孙可以陪伴在自己身旁;对儿女来说,“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毕业后就业地点选在外地,难免存在分身乏术,照顾不周等情况。 3.陕人的集体性格特质,眷恋故土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追求‘钱多或少离家近’”等说法,就业选择中的故乡情结可见一斑。尤其对于陕西人,自古就有“老陕不出陕”的坊间俗语,陕西人相对朴实、保守、更为眷恋故土的群体性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显露无疑。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毕业生宁愿选择待遇、发展空间稍差一些的本土企业,越来越多前往外地工作的陕西生源毕业1-2年内重新回陕就业,都是这一现象的外在体现。 五、陕西省高校留陕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陕人留陕,意味着陕西省经济发展可以获得更多新鲜血液,但另一方面,对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后续工作。 1.跨校联动,整合资源,构建陕西省高校就业工作体系 实现对于就业市场的“地域联盟”性整合,扩充就业岗位投送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就业岗位信息收集、汇总、分析、推送机制,形成“规模丰沛、门类齐全、信息翔实”的“就业大市场”;在属地高校就业市场联动基础上,建设信息一体化、智慧化工作平台,例如抓取学科专业、行业性质、意向地区等特征字段,形成阶段性汇总推送或报告,实现“渠道畅通、反应迅捷、关怀备至”的“就业智服务”;打通高校间就业指导资源轮换与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整合各校资源,建立陕西属地高校就业指导网络资源库,探索省内就业指导教师流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纵向联结,线上联通”的“就业云指导”。 2.政策跟进,创新引领,增强毕业生就创业实效 以落实“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战略部署为契机,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措并举培育发展毕业生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创业陕西”的城市品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讲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介绍中小微企业申报流程要点,见习基地申请、人才认定、稳岗返还、知识产区申报、以工代训等政策;加大对属地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在师资培养、场地支持、资金配套、孵化器发展、其他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条件支持保障。 3.古都谱新,集“场”增“效”,发挥属地区位优势 发挥陕西省“三秦大地,西北门户”的区位优势,打造“历史底蕴、时代先锋、奋斗青春”三个维度的“场域”效应,全面提升陕西属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是打造“历史底蕴”场域,充分挖掘、发挥陕西地域和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在陕西省省域规划、城市建设、古建保护、文旅康养等发展过程中,通过校地对接等模式,结合“西咸一体化”“高新CBD”“幸福林带”等城市发展重大项目,与属地高校对口专业充分对接,在毕业生中营造“大爱陕西”的理念,促进规划、土建、文旅、考古等专业类别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是打造“时代先锋”场域,以西安市进入城市GDP“一万亿俱乐部”为契机,充分发挥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结合近年来华为、中兴、陕汽等一大批行业内头部企业在陕深度发展,在毕业生中营造“爱现代西安”的理念,促进制造、能源、信息、环保、金融、经管等专业类别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是打造“奋斗青春”场域,利用高校“就业育人”这一平台载体,结合“毛乌素治沙”“神舟飞船研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鲜活案例,帮助毕业生树立端正的就业观与择业观;通过“市与市,区与区,校与校,专业与专业”多级对接,探索形成“友谊路沿线片区”“长安大学城片区”“北郊渭水片区”“秦岭环山线片区”等几个重点工作群落,在毕业生中营造“爱奋斗陕西”的理念,促进农林、公管、卫体、法学专业类别毕业生就业质量。 4.逐梦青春,扎根基层,厚植学子家国情怀 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2],坚持陕西省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航天精神等,让毕业生深刻认识到上述宝贵精神财富既与我省革命先烈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又应在当代学子身上得到具化与传承;要通过红色主题教育、日常思政教育实践等,让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深入人心;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扎根基层事迹寻访等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引导大学生增强对西部基层的认同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的就业观、择业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 [2]《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2021-12-15].http://jyt.shaanxi.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2112/15/20029.html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032989651(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