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伟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5-14 07:46:37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李伟(东海县体育中心  江苏连云港  222300)

 :如今在体育运动竞争越来越剧烈的情况下,学生或运动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性疲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简要阐述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界定、产生的原因、危害,并重点阐述了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消除

一、运动心理性疲劳的界定

疲劳是人体对外界压力的自然反应,可具体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类。心理性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伴随着机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在体育运动中专家认为,心理性疲劳的运动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经常性的喊累,不想训练,不愿见教练,不愿去训练场甚至每到训练前就找各种理由推脱训练等。与生理性疲劳所不同的是: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而生理性疲劳多是由身体反应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二者的区分,主要看疲劳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还是由身体反应产生的。

二、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多种,在生理性疲劳方面出现了很多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疲劳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机制为能量耗竭学说,谢产物的堆积、自由基学说,医理论、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离子代谢紊乱、保护性抑制学说,心理因素等等。心理因素既然可以导致生理性疲劳,那么反过来生理上的疲劳也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懈怠。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1.为了不切实际的硬指标而盲目的训练,忽略了运动员自身的能力导致运动员超负荷训练从而使运动员产生畏惧的心理。

2.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导致精神紧张,超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范围。

3.对运动项目的厌倦情绪更有可能导致心理性疲劳。

4.不利的环境刺激,对场地的不适应,也都有可能引发心理性疲劳。

5.除此之外,学生或运动员自身的生活家庭环境,也可能产生厌倦怠慢的情绪从而出现心理性疲劳。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长时间从事单调无趣,枯燥乏味的训练所致。因此怎样才能使训练变的有趣起来,防止运动员出现心理性疲劳业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

三、运动心理性疲劳的危害

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它不仅会加重运动员的生理疲劳,还会导致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厌倦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运动员成绩的进步和提高,更有甚者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对于产生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厌恶、逃避运动训练、学习、生活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强迫行为以及诸如开始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生活习惯改变的现象。而且据调查所知,运动心理性疲劳具有传染性。在一个运动训练队中,如果有运动员出现运动心理性疲劳,往往会带动他周围的或同项目的人,甚至还有可能影响一个团体的运动训练情绪。由此可见,运动心理性疲劳危害还是很大的,所以教练员或教师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该运动心理新疲劳的产生。

四、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的消除

当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后,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尽快消除。由于运动中长期的生理性疲劳可导致心理性疲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生理性疲劳的一些治疗方法对于心理性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毕竟二者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在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的消除方面,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

1.借鉴生理性疲劳的疗法

目前对生理性疲劳的消除与恢复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良好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补充、按摩、活动性休息、温水浴、减少运动负荷等。这些方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肌肉得到放松。由于生理性疲劳与心理性疲劳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上方法在心理性疲劳恢复中一样有其用武之地。其中给我感受颇深的应当数良好的睡眠与温水浴了,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后我们都会感到疲惫都想好好的睡个好觉。泡温水浴则可以帮助我们从生理和心理的高度紧张上松弛下来。

2.外界疗法

    外界疗法对于运动训练中的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都很有效。主要运用外界事物对运动员进行刺激,或营造不同外界环境,使运动员逐步适应,以此来消除心理性疲劳。这种疗法运用很广泛,也很方便,是教练员时常采用的疗法,也是对运动员十分行之有效的疗法。主要可以参见以下几种方式。

(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短期旅游、欣赏音乐、美术、影剧等等。转移注意力的主要目的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短期的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让运动员暂时把对运动训练的不良情绪和抵触心理给忘掉。教练可以在开始大强度训练前,先让运动员欣赏一段激情的音乐或者一段斗志高昂的视频,事先提起运动员的激情,让他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在运动过程中,当运动员出现抵触或消极情绪时,则可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或相互谈论一下影视剧情以此来转移视线,消除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但对消除心理性疲劳有用,对于在比赛中消除运动员的过度紧张和兴奋过度等同样很有效果。

(2)奖励

对于消除心理性疲劳来说,合理性的奖励所能发挥的效果确实是有限的,但它确实也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几乎可以说是即时生效的方法。教练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给予运动员一些恰当的奖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长期性心理疲劳的运动员来说,奖励的效果可能就越发不明显了。所以教练员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才是至关重要的。

(3)转变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改善十分有助于心理性疲劳的恢复。例如,教练或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增加一些小游戏,注重劳逸结合;在不降低训练量的情况下,将大负荷的训练内容分散开来;保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量强度的趋势,使运动员或学生能更好适应;也可适当减少运动量,使心理性疲劳早日消除。转变训练方法往往是学生或运动员最喜欢接受的结果,但这也十分考验教练员或教师的水平。

3.心理疗法

目前这种方法越来越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因为此法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价值。心理疗法不仅对生理性疲劳的恢复有显著效果而且也是治疗心理性疲劳的良方。在运动过程中,心理消耗与体能消耗是须臾不离的。外界疗法的恢复手段虽然对心理恢复有一定作用,但心理恢复主要来自心理调节。若借良好的心理恢复手段,如与自己盼望的亲友会面、交谈、联欢,多与教练员沟通,自我鼓励等,则可使恢复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有时甚至第二天就可恢复到较高水平。多与运动员交流座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事,从根本上去解决他们的顾虑,防止心理性疲劳的产生。因此,心理疗法对于心理性疲劳的恢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心理疗法,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式。

(1)与运动员沟通

    身为一个教练,应该多与运动员沟通,了解运动员心理想法,找准产生心理性疲劳的原因,这是消除心理性疲劳的关键所在。同时在交谈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队员,为运动员指出发展方向,提出近期与远期目标,规划未来道路等,激励起运动员的斗志等。一个好的教师或教练员,与学生或运动员沟通的机会是很多的。

(2)同群众交往

    所谓同群众交往,是指在同一个运动队当中,或同一个项目当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关心以此来消除心理性疲劳。因为是同一个对的或同一个项目的,所以队员与队员在一起可以没有隔阂没有戒备心理的畅谈心中的不快,发泄心里的不良情绪。当走出心理性疲劳的阴影后,再相互鼓励相互比拼,共同进步,借此来提高训练成绩。

(3)自我暗示

想要消除心理性疲劳自己本身才是重中之重,如果自己不积极动员起来,那么外界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要不断纠正自己因循守旧的意识和故步自封的想法及做法,树立自信心,增强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尽量克服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保持在逆境中生存的乐观情绪,不要被暂时的低迷状态所打倒,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意识到自己是一直都在进步的。状态低迷的时候就应该是我们回顾以前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的时候,不要急于进取。而且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本是要经过低迷这一过程的,因此要乐观对待切忌浮躁。

让我们从烦躁的环境走出,感受另一种轻松气氛,就会让心情一下子轻松许多。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疲劳感就会明显缓解或消除。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遇事多向前看,心情要尽量舒畅。如果做到这些,心理性疲劳就会远你而去。

五、结论与建议

心理性疲劳颇为复杂,它与各种不愉快的情绪或心情密切相关,休息不能完全消除这种疲劳。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要消除心理性疲劳,须针对每个人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入手。如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适度放松一下,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把一台高速运行的机器减速运行,甚至停止运行后再工作等。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不可盲目攀比造成超负荷运动产生厌倦情绪。每天开开心心的运动,健健康康的生活才是快乐体育的宗旨,要杜绝心理性疲劳的出现。但是我们也要正确对待已经出现的疲劳,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衡量一个人体能的标志。运动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方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武玉红.运动疲劳对体育运动的影响[J].中国知网,2008.3

[2]李恩华.浅析竞技健美操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恢复手段[J].中国知网,2008.11

[3]闫寿瑜赵瑞雪李欣.导致人体运动疲劳的有关因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5

[4]王淳.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预防[J].体育科学,1996.1

[5]陈敏肖伟平.浅谈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运动生理过程[J].竞技·论坛,1996.1

[6]李晓兰.论运动疲劳与恢复[J].山西体育科技.2008.6

[7]靳磊郑琨.论运动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运动与健康,2008.4

作者简介:

李伟(1980--)男,江苏人,东海县体育中心教练员,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