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周倩旎 普洱地区景东县彝族“跳歌”文化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9-16 11:02:5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周倩旎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1

要:笔者以在普洱地区景东县对彝族传统歌舞“跳歌”的考查为依据,分析“跳歌”歌词的格律特点和曲调的音乐特征,对“跳歌”进行文化解读。

关键词:景东;彝族;跳歌;文化

云南普洱地区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处西南边陲,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大理州的南涧县、弥渡县,楚雄州的南华县、双柏县毗邻,据2005年统计显示全县总人口35.4万,其中彝族人口13.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9.5%,分布于无量山区、哀牢山区和川河坝区一带,信仰原始宗教,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重阳会、端午节、火把节、七月半、中秋节等。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险峻,最高海拔为3291米,全县境内有澜沧江水系6条支流,红河水系28条支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景东彝族长期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彝族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该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歌舞——“跳歌”。

一、景东彝族“跳歌”简介

彝族“跳歌”又称“跳笙”,是一种集诗、歌、乐为一体的民间自娱性歌舞,流行于景东县各区乡的彝族聚集区和各民族杂居的村寨,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极为盛行,文革期间中断十几年,三中全会后迅速恢复,如今,逢年过节、讨亲嫁女、起房建屋、办理丧事,都要“跳歌”,当地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听见芦笙响,脚杆就发痒”,“跳歌”已成为农村、山区彝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娱乐的重要方式及民间歌曲的主要演唱场合。“跳歌”只需一块场地,天气晴朗的时日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围成圆圈,由歌头(领舞者)吹着芦笙在前面带头(有的地区在圆圈中心),众人和着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声,或男、女声合声对歌。景东彝族“跳歌”有许多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如“苍蝇搓脚”、“鸡堪歌”、“孔雀摆尾”、“羊厮打”、“马赛蹄”等,仍然保持着游牧狩猎时代古老、原始的特色,带有浓厚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的痕迹。伴奏乐器为芦笙、三弦、笛子,乐手一般五到六人,跳歌调旋律变化较小,稍作加花重复,有时单用一种曲调唱奏,有时几种不同的旋律交替唱奏,歌词多为现编,内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即兴性强。

景东彝族“跳歌”有一个习俗,就是在一个跳歌场(一个圈)中,一家人或亲属班辈不同不能在一起跳,即使在一个圈内跳,至少要相隔七人以上才能插跳,而且不能相互对调子,因此,通常一个歌场分几处跳,少年儿童跳一圈,青壮年跳一圈,老人跳一圈。

二、景东彝族“跳歌”分类

1.景东彝族“跳歌”根据唱跳的场所和地点的不同,分为“跳家歌”和“跳野歌” 两类。

(1)“跳家歌”。逢起房盖屋、入宅迁新、红白喜事之时,彝族家庭通常会在家里跳歌,四乡五邻都来参与,有时还邀请歌手,备酒茶恭候。唱词多是关于天文地理、风土民俗、道德伦理的内容,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例如:人人爱唱十二属,要从子鼠讲下来,老鼠钻进牛角洞,要打转身万不能。丑牛拽断皮耕绳,不到田边转回来,寅虎爱吃生人肉,口口吐出鲜血来。小兔不吃窝边草,东边吃到西边饱。老龙弯弯上天去,细雨飞飞撒下来,巳蛇要钻红土洞,立夏过后要出来……               

(2)“跳野歌”。跳歌场一般设在山间野坝,离家较远,多唱情调,是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公开场所,生活中通过跳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的比比皆是。

“情调”有“仁义调”和“挖苦调”之分。“仁义调”歌词朴实、文雅、动听,对歌的男女双方心平气和地相互出题对答,彼此爱慕,最后通过跳歌结成夫妇。“挖苦调”则和“仁义调”相反,男女双方都用不文雅的比喻来挖苦对方,直至对方无言以对,退出歌场。原因是由于对歌的一方引用比喻不当,词句欠雅,得罪对方引起的。一般来说,歌场上对歌普遍以唱“仁义调”为主,唱“挖苦调”的极为少数。

由于景东县与好几个县相邻,歌场上各县群众都有,因此,跳歌还是联络民族感情,交流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途径,跳歌成为了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的窗口。

2.跳歌从歌词内容上划分,有排曲、散曲、对歌三种形式

(1)排曲,又称盘曲,把前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总结的知识,用生活化、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后人,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活生产知识和古今佳话、传说,历代口口相传,众人逐步加工完善,富于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如“拜十二属” 、“十二月关笼鲁班小调”就属于此类。

 

(2)散曲,又称杂调,在跳歌场还没有形成对歌阵势之前,众人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情绪现编歌词唱跳,一般七言四句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如“瞧你仁义待得人”、“闪闪歌”就属此类。

 

(3)对歌,又称编答或辩驳,是跳歌场上最活跃、最吸引人的环节,两人对唱,相互出题,各不相让,你想赢我,我想胜你,无论谁输谁赢,众人都不予偏袒和歧视,均报以响亮的合声助威鼓励。

 

三、景东县彝族“跳歌”歌词的格律特点

景东彝族“跳歌”歌词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有关于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的《天连地,水连天》;关于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关于天文地理、历算记数的《十二花名》《十二属》;有托物咏志,劝人向上的《兄弟姊妹要相生》《高点明灯下苦心》;有游戏猜谜《唱个猜来说个猜》;有倾诉悲痛的《媳妇调》;有热爱生活,抒情开怀的《说说笑笑莫认真》等等,丰富多彩,淋琅满目,犹如一本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1.结构

民间流传的跳歌歌词通常由七个音节组成一句,字数结构以肆加叁为基本格式,如:太阳落山象枝花,茅草盖房是妹家,家中还有老人在,这时不是妹当家。篇幅长短不一,常见七言四句为一基本单位,构成一首意境完整的歌体,二十句的居多,最长可达数千句,贯穿同一个主题。

2.音韵

首句须入韵,偶句押韵,奇句允许不押韵,但以押韵为最好。跳歌活动的歌词一韵到底十分困难,中途常换韵脚,但两人对唱,一问一答必须押一个韵脚。传统的歌体因篇幅长大,经常以七言四句为基本单位,新单位的首句转换前韵脚。歌词内容有变化,也可换韵脚。

3.叠句、衬句

由于歌词有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使得歌词中常出现一些叠句、衬句,这些叠句、 衬句常位于首句。如:茴香茴香真茴香,抓把茴香溜过江,今年撒下茴香籽,明年来拔茴香秧。既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奠定韵脚基础,又起到方便找韵和填充句子字数的作用。

四、景东彝族“跳歌”曲调的音乐特征

1.景东县彝族跳歌调旋律优美,风格朴实,可以一谱多舞,经过变化、加花重复使用同一歌调。音域较窄,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

2.曲调的进行平稳流畅,音程多为级进或小跳进行,三度较多,四度次之,大跳少见。

3.音乐结构规整,多由方正的上下乐句或四个乐句构成,不方正乐句少见。

4.歌调的速度根据舞蹈动作和情绪的需要灵活处理,可快可慢。

5.调式多采用羽调式和微调式,商调式次之,宫、角调式较少见。

6.西边无量山一带和东边哀牢山一带的伴奏乐器和跳歌习俗稍有不同,无量山一带跳歌常用芦笙、小闷笛、小三弦伴奏,基本按传统的节日、吉时跳歌;哀牢山一带跳歌常用笛子、小三弦伴奏,男人大都身带制做精巧、一尺见长的小三弦,不拘时辰,天气晴朗的时日兴致一来,弹起小三弦就跳,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围成圆圈,手扣手、手扶肩,通宵达旦的尽情唱跳。

五、结语

景东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在跳歌场上逗趣娱乐,交流感情,在跳歌场上寻找伴侣,结成姻缘,因此,歌舞成为彝族社会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之一。传统的集体跳歌既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彝族群众交流民族情感,获得族群认同,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如痴如醉的跳歌充分表达出彝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对本民族历史的感知以及对本民族未来的信心,体现出景东彝族人民和平友好、勤劳勇敢、团结自强的民族精神。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