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宇娟 从《朝花夕拾》谈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变迁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09-18 14:40:5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宇娟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奠基人,其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流传至今,其中一些经典篇目还被纳入到了语文教材当中,其作品的典范性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其作品的研究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选取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浅谈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变迁。

关键词:《朝花夕拾》;鲁迅;文学作品;情感变迁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是伟大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在内的十篇鲁迅经典散文作品,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教育、成长经历,以及所见、所思、所感呈现在读者眼前,对这一散文集的研究,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寄托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变迁,进而更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思想魅力。

一、趣味童年与私塾教育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创作于1926年9月18日,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这一篇散文中记述了鲁迅幼时在家中百草园体验到的趣味,以及进入三味书屋后受教育的经历。在对百草园的回忆中,童年的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景色进行了描述,有带给他无尽趣味的“泥墙根”下的昆虫世界,有阿长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有冬天雪地上竹筛捕鸟的欢乐,都展现出百草园带给童年鲁迅先生无尽的童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百草园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对三味书屋的回忆中,鲁迅先生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这里即表现了童年鲁迅先生对于百草园生活的不舍,也间接反映出了对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但在描绘三味书屋受教育的经历时,除了呈现封建私塾教育的严格、死板、约束外,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私塾教育过程中孩童们自己寻找的种种乐趣,如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为蚂蚁、在“荆川纸”上画画儿等。总体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多表达的还是鲁迅先生对童年趣味的怀念,而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对比,以及私塾先生的严格刻板与孩童们自己寻找乐趣、释放天性的对比中,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私塾教育束缚儿童天性的本质的批判。

《阿长与<山海经>》也是描述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创作于1926年3月10日。阿长是鲁迅先生童年时家中的保姆,鲁迅先生称其为“长妈妈”,童年鲁迅先生对于阿长的很多行为都是感到厌烦的,但在对阿长的琐碎叙述中,鲁迅先生对阿长也给予了很多的肯定,如教给“我”很多道理、讲“长毛”的故事、送我山海经,这些又使童年的鲁迅先生对阿长产生了敬意。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也融入了很多童趣在其中,孩童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边哀悼“隐鼠”,一边渴慕着《山海经》,因为不同的情绪改变对阿长的称呼等,而在文末,鲁迅先生写到阿长的去世时,也表达了对阿长深刻的怀念。

二、青年时期对亲友、师长的怀念

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先后到南京和日本求学,在求学期间,鲁迅先生结识了师长藤野先生和好友范爱农,在《朝花夕拾》中便以他们命名创作了两篇散文《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的开篇,鲁迅先生首先对赴日留学的“清国留学生”醉心玩乐、不务正业的现象表达了鄙夷。而对于老师藤野严九郎,则通过对其形象、言语的简单描绘,呈现出了一个不修边幅“黑瘦先生”形象,又通过藤野先生纠正我笔记上的血管位置等行为的叙述,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一面呈现出来,形成对比,这也是藤野先生为青年鲁迅所敬重,并对鲁迅先生产生影响的地方。在仙台学医的过程中,藤野先生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从藤野先生送给青年鲁迅的写有“惜别”的照片,就可见一斑。而鲁迅先生也认为“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并将他作为激励自己、增加勇气的榜样。散文中,鲁迅先生通过点滴的回忆,以及直接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藤野先生超出国别的敬佩、感激与怀念之情,同时也与“清国留学生”和一部分怀有种族偏见的日本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突显出藤野先生人格魅力的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封建中国腐朽贫弱的悲愤,以及对强国复兴的强烈渴望,这也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并坚强奋战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重要原因。

《范爱农》中记录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好友范爱农,鲁迅先生在文中始终以平静的叙述方式,先是讲述了留学期间因是否发电纪念烈士,痛斥满清政府无道等事,范爱农与自己作对的事情,后又讲述了回国后偶遇范爱农,叙旧消除前嫌,后一同进入学校工作,又共同办报发文抨击军政府,以及范爱农连遭波折打击最终溺水去世的一系列事件。文中对于范爱农的描述,很多都体现着近现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倔强与坎坷。范爱农的命运与当时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腐朽思想大量遗留有很大关系,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先生不仅表达了对作为同窗、好友以及爱国文人范爱农的悼念,也表达了对于旧民主革命的强烈不满与失望。

三、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坚强斗争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始终战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它将对家国民族的诚挚热爱、对封建思想与资产阶级文人丑陋面貌的鄙夷与批判的情感,也融入到了文学作品当中,如《朝花夕拾》中的《猫·狗·鼠》《琐记》《无常》。鲁迅先生进入思想文化战线后,由于文辞犀利,经常抨击时政、批判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人的虚伪,也遭受了当时很多资产阶级文人的攻击,《猫·狗·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鲁迅先生对于资产阶级文人指责他仇猫的说法,在开篇就予以了欣然接受,并解释了仇猫的原因,如一副媚态、乱嚷嚷、玩弄猎物等,表面在说猫的特征,实际上是对资产阶级文人谄媚、自大、阴毒凶残的丑恶嘴脸予以描绘,这也是对资产阶级文人攻击的一种反击和讽刺,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迂腐自私的资产阶级文人批判与不屑的情感。《无常》中鲁迅先生在对民间迎神赛会的描写中,着重笔描绘了受人们喜爱的“活无常”。无常本是阴间勾人魂魄的鬼吏,但在民间很多人却认为无常是活泼、诙谐、办事公允而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从迎神赛会的活无常形象中,看到了更多的是公正和真实,所以才会受到平民百姓,即资产阶级文人眼中所谓的“下等人”所喜爱。相对的让鲁迅先生所不齿的正是那些自诩为“正人君子”,但只会用虚假的言论对上谄媚,对下愚弄民众的资产阶级文人,甚至宁愿与“活无常”为友,也不愿与资产阶级所谓“正人君子”同流合污。这也深刻的体现了鲁迅先生追求真实、憎恶虚伪的情感。

本文跟随《朝花夕拾》中对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经历的回忆,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之间,经历了许多的情感变化,这些情感变化被鲁迅先生记录在了笔下,儿时自由玩耍的童趣,封建教育的压迫,青年时期对师长和亲友的怀念、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以及站在思想文化战线前沿与资产阶级文人的斗争,这些都是鲁迅情感的缩影。本文描绘的只是鲁迅先生思想世界的冰山一角,对于鲁迅先生思想情感,还有待更多学者加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宗慧坚.《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人物形象解读[J].语文建设2017(29):18-19

[2]崔绍怀.《朝花夕拾》与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J].文艺争鸣2017(7):176-181

[3]梁建先.鲁迅小说中新派知识分子的再解读——以“鲁镇”上的“孤独者”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60-68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