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桑杰卡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考述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1 09:40:5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8年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81006

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的地位演变考述

桑杰卡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100081

 要:本文以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相关文本为中心,通过梳理分析十六尊者仪轨传入藏地的时间、背景和过程,结合藏传佛教高僧大德著述的相关仪轨文献,考察十六尊者的地位从罗汉到菩萨,再到与三宝等同的演变历程,探讨出现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十六尊者;罗汉;地位

十六尊者造像艺术是佛教艺术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藏传佛教的十六尊者像一般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为胁侍,四周围绕因竭陀尊者等十六个获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下方有居士达摩多罗、汉地和尚、四大天王等人物构成。广泛流传于藏汉两地的佛教艺术中。从宗教的角度看,十六尊者是小乘佛教最高成就者,但在大乘佛教中备受推崇,探寻其原因和地位,有助于了解十六尊者造像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论述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本土化的因素,重点分析印度风格和汉地风格对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的本土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可以从更广的视野看到西藏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从艺术的角度归纳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的类型和特点,对当今唐卡艺术为主的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的实践产生总体的认识。

一、研究现状

在藏传佛教中十六尊者方面的文献较多,20世纪之前文献大多为传记和仪轨,其中也不乏涉及造像方面的内容,对十六尊者造像在西藏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20世纪出现的藏族著名学者根登群培和东嘎洛桑赤列的著作中,十六尊者造像在西藏的传播和及其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全面论述十六尊者仪轨文本和图像的传播过程,收集整理了每位尊者的生平事迹和功德,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桑吉扎西先生连续在2009年第8期和2010年第3期《法音》发表的《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十八罗汉艺术》和《藏传佛教雕塑中的十八罗汉艺术》,详细归纳了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的类型和艺术风格。谢继胜教授在2009年第1期《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的《伏虎罗汉、行脚僧、宝胜如来与达摩多罗——11至13世纪中国多民族美术关系史个案分析》,分析了藏汉十六尊者造像的差异,并对图像居士达摩达拉和汉地和尚的来源进行了考证。意大利著名藏学家Giuseppe Tucci的著作Tibetan Painted Scrolls中收录了一些从西藏收集的十六尊者唐卡,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描述。美国藏学家Marylin M. Rhie和Robert A. F. Thurman合著的Wisdom and Compassion: The Sacred Art of Tibet中也对一些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十六尊者唐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前人对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藏传佛教十六尊者造像本土化的形成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二、罗汉到菩萨

《迎请尊者》是较早的一部记载十六尊者的文献,赤松德赞时期(约公元8世纪),印度孜那弥扎大师和项•益希德共同翻译《迎请尊者》,收录于《甘珠尔》。《迎请尊者》中出现十六尊者中的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等10个尊者的称谓,即“宾度罗跋罗堕尊者、圣者罗睺罗、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半托迦尊者、因揭陀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跋陀罗尊者、伐阇罗佛多尊者、苏频陀尊者、那迦希尊者等弟子为佛法常住世间”。这部文献是以偈颂体叙述的仪轨,诗歌色彩浓重,内容为迎请居住各地的罗汉,进行供养以求佛法昌盛。与之相同的另一部重要的文献《庆友尊者传》翻译于公元11世纪时期,由印度阿孜达希热巴扎大师和大译师释迦光共同翻译,其内容较前者更为详实。《庆友尊者传》在汉传佛教称《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或《法住记》,公元7世纪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这部文献记载,“佛陀灭度八百年后,在狮子国(斯里兰卡)胜军王的都城有个叫庆友尊者的大阿罗汉,具备高深智慧和各种神通。在庆友尊者临近涅槃时,众人深感痛惜,他便开示众人,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涅槃时,嘱付十六尊者,延长寿命,常住人世间说法,直至佛法寂灭。十六尊者的称谓和居所分别是: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牛货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身胜洲;第三尊者迦诺迦跋黎堕阇,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部克什米尔;第四尊者阿秘特,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五尊者巴沽拉,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六尊者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赤铜洲;第七尊者迦里迦,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狮子国;第八尊者伐阇罗佛多尊者,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拏洲;第九尊者苏频陀,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第十尊者半托迦,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睺罗,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扬瞿洲;第十二尊者那迦希,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竭陀,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灵鹫山;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当人寿为七万岁时,十六尊者与诸眷属从各自的居所来到南赡部州集会,他们用神通聚集人世间所有的佛法,以神通将其造成一个七宝佛塔,围塔而坐,异口同声讲:‘顶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受教敕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已周今辞灭度’,说此话后同时入涅槃,火起焚身,骸骨无遗。那时七宝佛塔陷入地下至金轮际,示现释迦牟尼佛的传法时代结束。人寿八万岁时,出现七千万辟支佛,之后弥勒佛降生世间,开始弥勒佛的传法时代。”这部文献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十六尊者的来源、称谓、排序、居所和功德等线索,是了解和研究十六尊者的重要文献,后来的藏族高僧大德在论述十六尊者的源流时,都将此文献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进行引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描述十六尊者的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任务。

将这两部文献的内容,与《撰集百缘经》(《撰集百缘经》相传由释迦摩尼的弟子迦叶整理,共10卷,系以百种事缘来说忝恶业果之事实。)和《贤愚经》(《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共13卷,系叙述因缘故事的佛教典籍。)等其他佛教文献相比较,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原始佛教时期,十六尊者虽然是佛陀在世时的16个弟子,但是往往以单个出现,还没有形成一个组合。当这些尊者单个出现时,其身份是阿罗汉。大乘佛教时期,则以一个组合的形式出现,其身份不只是阿罗汉,而是具有住世不涅槃,护持佛法的菩萨属性。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鉴于罗汉已入涅槃,大乘主张罗汉应该‘住世不涅槃’,帮助护持佛法,为罗汉安排了新的任务,把罗汉纳入大乘佛教思想体系。

《迎请尊者》和《庆友尊者传》传入藏区后,十六尊者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思想,被藏传佛教高僧大德认可和接受,尤其在后弘期开始时,认为进行供养十六尊者的仪式,或供养十六尊者像有益于戒律复兴,许多学者对十六尊者极为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十六尊者信仰在西藏的传播,甚至一些学者开始将十六尊者引入到教法史的书写。公元11世纪时期,奈巴班智达·扎巴莫兰洛追撰写的《奈巴教法史》(《奈巴教法史》又名《古谭花髻》,成书于1283年,是一部重要的藏文史籍。)记载,“《庆友尊者传》曾讲道,南赡部洲再无释迦教法时,听闻弟子形态的菩萨,即十六尊者将迎接弥勒佛传法时代。”对《庆友尊者传》的思想和内容进行认可和继承,将其纳入到藏传佛教源流史的书写,以十六尊者为桥,将释迦牟尼佛法时代和弥勒佛佛法时代进行连接。 娘·尼玛沃色撰写的《娘氏教法源流》记载,“佛教的护法,嘱咐人与非人(护法),人有圣者与凡夫两种,圣者又分为二部僧伽。声闻之中,教法嘱咐大迦叶,加持听闻经藏嘱咐阿难。从700岁到2万岁人寿往上增长时,嘱咐大声闻十六尊者护持教法。”

三、菩萨到等同三宝

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的复兴,依赖于戒律传承的恢复,十六尊者以佛教护持者的身份,在各个教派得到重视,公元12世纪中后期,帝师八思巴从长安迎请了十六尊者像,据松巴·益希班觉的《佛教史如意宝树》记载,“(哲蚌寺)十六尊者殿中菩提树所造能仁师徒三尊,有传自汉地的十六尊者像。据说,尊者像由十六尊者亲为开光,后被八思巴迎请到西藏,最后供奉于此殿,以为内供。”公元13世纪时期,萨迦派还继承了迦湿弥罗班钦·释迦室利撰写的《十六罗汉供养法》的仪轨。迦湿弥罗班钦释迦室利(1127-1225)出生于如今克什米尔查尔哇苏热城,10岁时受梵净沙弥戒,23岁时出家,此后到印度深造,成为那烂陀寺和寺的末任座主。1204年,受噶举派绰浦译师强巴贝邀请入藏传法,在热振、洛扎和萨迦等地传法10年,并为萨迦班智达等传法授戒,形成班钦戒律传承,最后返回克什米尔。

藏传佛教噶当派传承的十六尊者仪轨和造像来自阿底峡尊者,列钦·贡噶坚赞撰写的《噶当派教法史》记载,“阿底峡尊者受邀到藏地传法,随行弟子中的一个唯识派学者,得到阿底峡尊者传承的十六尊者的供养法,他将此法传给叶巴寺的俄强曲炯内,俄·强曲迥内将其传给噶当派博多哇大师,此后逐渐在噶当派中盛行。”之后又传到纳塘寺,卓顿·都泽扎和钦·南卡扎等纳塘寺的历任寺主都著有相关著作。《噶当教法史》有这样一段对十六尊者描述,“格西赛居巴曾讲道,启请十六尊者,相当于启请历代根本上师,若此生不能获得护佑,来世也必将获得护佑,因为他们常住世间直至轮回破灭。十六尊者能护佑启请者,无需其他怙主,他们即为佛陀;无需其他益友,他们即为声闻弟子相貌的益友;无需其他护法,他们即为行护法事业者。”从中可以看出,像格西赛居巴等噶当派的一些上师,将十六尊者的地位等同于三宝,认为十六尊者与佛陀、僧伽和护法无异,表明了当时对十六尊者的重视。

四、结语

十六尊者虽为获得阿罗汉果的十六个声闻弟子,但从作为一个组合的层面来说,“十六尊者不涅槃而住世护法”的观念具有大乘佛教的属性,并且与弥勒佛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在藏地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藏传佛教前弘时期佛教的兴起,还是后弘期时期佛教的复兴,都迫切需要寺院和僧人的增长,而佛教中认为十六尊者对此有特殊的加持力,因此,十六尊者在藏地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