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伟 杜悦 魏帆 环境美学在乡村环境优化与提升中应用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2 11:12:5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C06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8K40
环境美学在乡村环境优化与提升中应用研究
王伟 杜悦 魏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5)
摘 要:目的,分析当前乡村环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环境美学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加强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推进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发掘当地乡村传统文化,针对地域文化元素特点剖析,利用环境美学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同不同场所等环境相结合,营造出地域丰富的乡村环境。结论,乡村建设中的环境美学思想的加强与应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渠道,把环境美学思想及其理论应用在与之相关的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方面,有利于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对于改善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美学;乡村环境;生态
当前,人们的共同目标是追求美好的环境,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的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因素构成。乡村与自然息息相关,相比与城市环境更接近自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随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部分村庄的破坏可能会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由于传统旧模式和落后的价值观造成了乡村景观环境中一系列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进而需要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理论来构建乡村景观的未来,人们开始逐渐摸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优化生态环境。在这一高度国家关注和支持乡村环境建设,遵循当地环境的前提下,引导转变居民观念,利用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纳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打造出乡村景观的时代精神。
一、环境美学的内涵
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探讨人与自然、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开始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如何改变当下现阶段存在乡村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景观,应该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统一整体。环境美学家试图重塑人们的审美,转变人们的思维,培育环境伦理意识。在引导乡村环境优化建设中,环境美学需要在美学层面中提供理论支撑。乡村中的任何一种景观都具有美学的潜在功能,这些景观通过与人类相结合使美学得到充分的表现。将乡村景观美学功能反映在人们对乡村景观所产生的美好心里感受,体现了乡村景观的审美功能。
在发展乡村环境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客观的分析乡村景观的特点,加以适当改造,发挥价值潜力,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乡村环境的美学功能,丰富了世界景观的多样性,拓展了人类的审美视野。因此,环境美学下的环境美与乡村美强调传统模式的改变,培养环境美学在乡村环境建设中的价值,注重人的审美,更好地解决当前乡村景观所面临的问题,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
二、环境美学视野下的乡村环境问题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乡村景观的风貌呈现快速的演变,出现了各种环境景观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了景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随着城乡发展日益紧密,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盲目的城市化使乡村发展盲目追求城市发展的形式,乡村自然生态的文化特征更加难以维持,当地乡土风情逐渐消失。乡村用地已被视为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后备土地,乡村景观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见图1)。

     
图1  乡村景观发展                       图2  千篇一律的“小别墅”
1.社会问题
目前大多的乡村常住人口逐年下降,大多数人为了父子母子女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不便,对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在家中宅基地普遍遗留,部分新建住宅也向外扩张,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新旧宅基地布局杂乱。“建新遗旧”的行为思想,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2.景观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在在乡村建设上与本土建筑环境关系不协调。许多乡村居民广泛运用现代城市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忽视了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而且由于经济水平的原因,城镇规模和界限不符合城市现代性的真正美感,导致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没有很好的协调。环境建设没有在城乡关系上起到了发挥作用,但与城市共同加剧城乡矛盾,抹灭了乡村的文化形态和魅力(见图2)。
3.文化问题
乡村文化问题集中在农村的建筑是千篇一律的楼房,部分是别墅形式,整个村落的居住建筑布局已不再是开放的村落,农民业余生活内容也开始趋向于城市化,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被电视网络等所取代,农民的心态将逐渐改变。乡村也逐渐变得脆弱和淡漠,乡村居民的亲和力和传统民俗也随之消失,即文化意义的“乡村的消失”(见图3)。
 
图3  乡村的“消失”                  图4  “垃圾如山”的河边
4.生态问题
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毁林、毁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行为,同时大批使用化肥、农药等危险性大、破坏性强的物品等,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部分乡村建设过度,阻断和改变水系网络,生态廊道被隔断,植物群落之间的联系密度越来越低,互相孤立,破坏乡村风貌。在乡村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忽略了人为干扰以及生活垃圾,导致当地的河流污染、垃圾遍地,对乡村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环境破坏(见图4)。
三、乡村环境设计原则
1.功能性
乡村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功能性,在环境优化过程中,能够让当地村民感受到高品质的审美需求,理应保持传统景观的审美价值,不仅能保持人们的视野,还能留下简单淳朴的村民情感记忆和浓厚的乡村历史文化。景观的特殊功能基本上需以功能范畴为根本。例如,乡村中溪流声、鸣声、风声、田地味道、融合所有动植物,共同营造了浓烈的乡村生活气氛和有趣的乡间环境,加上建筑和植物立面,产生精致的外在细节激发出人们的审美情趣。
2.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景观,乡村由于受到外界影响较少,乡村环境建设过程中,根据乡村环境的基本景观特征,应注重对场地的运用,尊重乡村风貌的保留,不盲目改造,以免失去了原有的乡村魅力。在保留乡村风貌特征的同时,也要适当利用光影等纯自然景观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另一种不一样的乡村景观。
3.生态性
盲目的农村城市化步伐使得乡村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乡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逐年失衡,从而导致乡村环境系统生态安全问题显著。因此,将生态性原则放在景观发展的第一位,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对村庄环境系统进行有效保护与协调,还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能有效减轻环境带来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建立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景观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4.文化性
在理论实践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乡村历史文化。不仅应注重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注重自身的区域文化基本特征,这样面对差异种类的乡村建设,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并在满足基本的农村生活状态下,因地制宜调整措施。例如,如建设标志性的乡村文化空间和举办当地文化习俗活动等,可以使外人感受到当地乡村独特的风貌。
四、环境美学在乡村环境优化与提升中应用
1.建立乡村居民观念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也要注重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乡村居民所生活的环境是赖以生存的根本,传承了上千年的本土文化在里面,如果在改造过程中要创新,就必须重视乡村居民观念,理所应当的改造方式会引起居民的反感。因此,在过程中要以居民观念为主,不影响原有的生活方式为前提,改造有意义的乡村民居环境,保留原有的风俗之美。
2.展望地域特色风貌
乡村地域特征是乡村景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优缺点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乡村民居住宅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特色的主要载体,重视和加强对当地乡土的提升促进,它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营造宜居的环境。充分展现出区域特色是乡村环境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环境优化时要尽量保持原有风貌,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由于没有进行整体性布局,往往会缺少美感,在改造时的重点要放在整洁化、卫生化处理上,让普通建筑给人以干净、宜居的视觉感受,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特有的民居元素,使建筑与环境等自然实现和谐、统一,建设优美的乡村民居环境。
景观元素多元化的发展通过景观发展人性化、大众化,在乡村景观发展过程中保证了乡村文化的逐步丰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加强居住景观的开发和建设,,确保当地景观得到及时的发展,以满足生活的方便性与实用性,不能失去当地特色,保证历史在乡土风貌上的延续。它有助于丰富当地文化内涵,改善生活环境,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生活和工作创造优越的条件。
3.加强功能性空间性
在乡村民居的建筑中,大都具备完善的功能性体验,比如包括住宅、厨卫、圈舍等。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影响,有的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貌特色。因此,在进行乡村民居环境保护与改造时,要考虑到建筑功能的使用,以乡村特色为出发点,发挥出民居建筑的便利性与实用性,保持乡村民居建筑的原有功能。体现出乡村庭院景观特色,特别是围合与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具有明显的乡村风貌,表现出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

 

图5  乡村污水生态处理
4.完善生态景观系统
乡村景观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农村环境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逐渐下降,一些生态环节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的正常发展。例如乡村污水生态技术处理,通过修建建筑周围排水沟汇集日常生活水逐步的实现分解等,处理过的水等可以用于农田,粪污通过处理变废为田,乡村内的废弃耕通过改造种植水生植物等,在农村环境优化过程中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5)不仅重视传统民居在生态景观系统中的地位,避免乡村生态景观系统缺失而破坏乡村生态景观发展。而且还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耕地面积与植树造林面积,与乡村民居形成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农村住宅的环境保护和改造,继承农村环境应有的自然健康美。在未来农村景观的发展中,有必要利用农村规划和技术方法,在利用乡村景观的同时改变农村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征,提高生态系统的代谢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向自然稳定发展。
五、结语
因此,通过对当前乡村景观设计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当前乡村村环境景观问题缺乏基本概念,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在价值,从美学层面分析问题需要转变传统的自然美学的观念,打破人类与自然生态文明的功能与美学,构建适合人们居住的乡村环境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环境本身、人与自然修养的基础、生态与文明中的农村景观设计、和谐的审美功能与美学,实现自然生态文化与美学的完善,以及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乡村地区的环境不仅具有简单的自然美,而且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也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光芒。所以,应充分发挥环境美学的优势,紧密结合乡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注重场所的情景交融。更好的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2007
[2]陈望衡.环境美学前沿[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浪平.环境美学视角下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荆楚学刊, 2013(6):44-47
[5]宋子章.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初探[J].设计,2018(7):50-51
[6]李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探析[J].参花(下),2013(10):103-103
[7]刘雪菲.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8]肖国增、周艳丽、安运华、etal.乡村景观功能评价综述[J].南方业学报。2012.43(11):1741-1744
[9]余清.浅谈新农村景观设计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10]杨新征.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06(8):58-60
[11]徐立.浅谈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的建设[J].科技资讯, 2009(13):131-131
[12]朱文涛.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J].科技资讯,2009(18):237-237
[13]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04:87-89
[14]姚明.浅谈乡村民居改造之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15]李少静.整合与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2007
作者简介:
王伟(1982--)男,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