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贾俊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价值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2 11:24:3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贾俊超(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市  100091)
摘 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其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丰富完善、纵深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历史演进的梳理和研究,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演进;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回顾40年的探索历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时俱进,在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丰富完善、纵深发展三个阶段。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初步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被确立为党的工作重心,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经济也突飞猛进。这也带来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诸多环境保护思想。
1.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978年党中央在《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经济管理的轨道”。[1]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党和政府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此后,《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审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审议通过。《纲要》从历史定位、战略目标、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等方面对环境保护工作展开部署和规划,初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2.重视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978年,环境保护首次被写入宪法,为我国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建设奠定基础,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起步。此后,我国出台了有关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12部环境保护单行法和20多项相关法律文件和行政法规。同时我国还积极加入国际环保组织,承认和参加20余项环境保护国际公约。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通过并实施,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3.重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开发新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自然资源被过度浪费。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党和政府倡导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为了解决能源问题,邓小平倡导积极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丰富完善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两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生态建设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探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构建“两型”社会等重要思想。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并将之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上世纪90年代,面对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党和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从社会、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明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对策和行动方案。1996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审议通过。《报告》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确立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并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中长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明确规划。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2]此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等多维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良性平衡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两型”社会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辩证关系角度阐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协调统筹各个要素,决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而是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3]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胡锦涛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指出“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追求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间的良性平衡发展。为此,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构建“两型社会”写入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并将其作为党的当前紧迫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写入“十一五”规划。
3.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树立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多次强调要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依法治理的轨道之中,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保障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重视环境法律制度建设。胡锦涛指出要着力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在此期间,我国制定和修订多部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普法、执法奠定有力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纵深发展阶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众多新论断、新思想,丰富和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未来和民生福祉的战略高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关系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6]。一方面,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化认识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7]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构建生态文明已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抉择,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也是最广大民众意愿的真实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目的就在于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绿水青山”的根本需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习近平总书记从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角度入手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绿色发展和“两山论”将生态环境置于生产力范畴之中,强调二者共存共生关系,确立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对以依靠无节制的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路径的超越。而实现这种路径超越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保障,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才能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实现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两山论”和新发展理念打破了传统思维范式,确立起“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内在联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把制度建设视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生态文明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以加强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标准纳入到领导干部考核之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未能履行相应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和追责。
4.立足于国际视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详细地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突出强调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世界的生态建设要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成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严峻考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倡导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集体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其顺应和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潮流,科学回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难题,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构建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历史性把握
工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度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种发展却隐藏着积重难返、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严重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加深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深刻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文明兴衰成败。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防止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真正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2.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境界
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纳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内在统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视之为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则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民生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出原创性贡献。
3.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引
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然而,当前生态环境之短板并未补齐,生态环境问题仍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拦路虎”。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平衡协调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奠定美丽中国的坚实基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活环境需要,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把生态环境之于生产力范畴之中,将二者看作和谐共生的统一体,破解了发展过程中人对“金山银山”的追求与保护人生存基础的“绿水青山”二者关系的难题。这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增强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复杂形势,我国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一起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以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积极做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23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7]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J].环境教育,2016(7):3
[8]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作者简介:
贾俊超(1993--)男,河北邢台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