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张启芮1 张启荣2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隋唐墓志调查报告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5 08:41:57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甘肃省文物局项目“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WJ2014017
靖远县北城滩出土隋唐墓志调查报告
张启芮1 张启荣2(1靖远县博物馆  甘肃靖远  730600;2靖远县双龙镇人民政府  甘肃靖远  730600)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靖远北城滩陆续出土了7方隋唐墓志。这批墓志所反映出的信息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判定会宁关、乌兰关以及北周、隋唐时期设立的会州、会宁县、乌兰县等行政管理机构、辖区等,提供了第一手的出土资料,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北线重要关津渡口、隋唐政府对这一重要关津渡口的管理以及对研究丝绸之路北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是敦煌学研究、唐史研究等相关史学研究的新资料。
惜墓志自出土以来,至今尚未曾有人做过文献释读、尚未公布发表。对此,笔者就现时靖远县博物馆馆藏及手头掌握的可靠资料,将近年来笔者对北城滩出土的七方隋唐墓志及相关资料的调查情况进行综合梳理,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靖远北城滩一带在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城滩;隋唐墓志;调查报告
2014年7月4日—6日,笔者有幸应邀参加了“开拓与守护:丝绸之路上的白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靖远北城滩“乌兰县”古城遗址之考辨论辩,与会学者、专家,各持考据,论辩相当热烈,成为研讨会的一大焦点论题,亦为研讨会之一大亮点。笔者因此获益匪浅,很受鼓舞,极大地激发了笔者对“丝路”历史文化研考的浓厚兴趣。
对此,笔者就现时靖远县博物馆馆藏及手头掌握的可靠资料,将近年来笔者对北城滩出土的七方隋唐墓志的调查情况进行综合梳理,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靖远北城滩一带在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研究。
一、墓志考据介述及考释
1.隋大业六年砖质墨书墓志
据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1976年12月定西地区文化局编印)第12页记载:北城滩唐墓群“墓葬为穹窿式砖墓,多数早期被盗,内部淤积泥土严重。一九七四年,当地群众下田整地时,……又一墓出土砖质墨书墓志一块,上书 “大业六年(六一○年)及会宁郡,鸣沙县乌兰城。”等句,这些文物已破坏无存。”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文字记载照片如下(图1、图2):

 

 

 

 

 

 

 


图1  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封面照片  图2  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文字记载照片2
2.大唐故氾府(君)墓志
《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兵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为石刻方形墓志,出土于靖远县北城滩唐墓群。据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12页记载:北城滩唐墓群“墓葬为穹窿式砖墓,多数早期被盗,内部淤积泥土严重。一九七四年,当地群众平田整地时,曾挖出大量神绳纹砖(体积为3.5cm、1.7cm、3.5cm),……其中一墓出土石刻方形墓志铭一块,……铭文为“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兵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序中有“以天宝七载(公元七八四年)仲春旬□□□于乌兰县之私第,春秋六十有七”等句。可惜的是,目前此墓志去向不明,有待考寻。照片同上。(图2: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文字记载照片2)
3.唐《乌兰县京兆府醴泉县丰泉》刻字墓志砖
据靖远县博物馆原馆长王权说,该墓志砖是1982年他和已故老局长苏霑等几位老同志调查时从双龙乡北城滩老乡家和下文中的唐代勇士画像砖(LS0509, 其它30,照片如下图38 )、 唐代画像砖(骆驼砖)(LS0224, 其它39,照片如下图34)一块征集后背来的。该墓志砖现存靖远县博物馆,上阴刻纵列“乌兰县京兆府醴泉县丰泉”等字样。照片如下(图3)

 

 

图3  唐《乌兰县京兆府醴泉县丰泉》刻字墓志砖
京兆府,唐朝开元元年(713年)设置,这是“府”作为行政区划的开始。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把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京兆府的首长为京兆尹。领万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富平、栎阳、高陵二十二县。
4.“唐显庆五年许□□夫妇”墓志砖
此“墓志”为砖刻,1981年文物调查期间在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村老乡家中征得,现藏靖远县博物馆。照片如下(图4):

 

 

 

 


 

图4  唐许硕迕砖质墓志
此“墓志”文“会州乌兰县人许□□,永徽五年(654)七月二十八日亡;妻□入咴,显庆五年(660)正月十八日亡,其年十月二十九日合葬,砖为铭□在墓额□□。”
5.大唐故氾山琮墓志
此“墓志”为方形石刻,志盖阴刻大篆籀文“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墓志文文题为“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作者为“卧疾孙履升”。据张胜成先生(下文有介)讲,墓碑墓志文完整无损,墓志石材质地为青砂岩。该墓志现流失于民间,现状不明。志盖、志文影印件附下(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

 

 

 

 

 

 

 


图5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碑石志盖、志文电脑影印“元”件
(此为笔者曲折寻访得到的第一张碑石电脑影印件“元”件,现存笔者手中)

 

 

 

 

        图6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 碑石志盖照片电脑影印件

 

 

 

 

 

 

 

 

 

 

 

 

图7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 碑石志文照片电脑影印件

 

 

 

 

 

 

 


图8  “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电脑影印件

 

 

 

 

 

 

 


图9  “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影印件

 

 

 

 

 

 

 

 


图10  “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
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志身正文放大影印件1

 

 

 

 

 

 

 

 

图11  “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
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志身正文放大影印件(续)2
(1)“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影印件
2004年年初,张胜成老先生(时年83岁,家住靖远县双龙乡仁和村5社吊柳沟右侧村道傍)持其1975年3月15日抄于“北城滩曹家”的《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造氾府君墓志铭·并序》手抄本(此“手抄本”原件现存靖远县博物馆)。照片附下(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

 

 

 

 

 

 

 

 

 

 

 

 

 


图12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盖

 

 

 

 

 

 

 


图13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1

 

 

 

 

 

 

 

 

图14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2

 

 

 

 


  

 


图15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3

 

 

 

 

 

 

 

图16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4

 

 

 

 

 

 

 

图17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5

 

 

 

 

 

 

 

 

图18  张胜成先生2014年参照1975年“手抄本”重新誊写的志文--志文6
缘何张胜成老先生能亲睹“大唐故氾山琮公墓碑”呢?手抄此“墓志”呢?
上世纪70年代初,北城滩水利电力提灌工程开工建设,遂即毁墓开垦土地,安置移民。当时由靖远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双龙公社革委会牵头开发“北城滩”。张胜成先生作为北城滩水利电力提灌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渠道村落规划的唯一主总设计师,因其全程参与,与北城滩及北城移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深受北城老乡的尊敬与信赖,胜成先生亲睹“大唐故氾山琮墓碑”,手抄“大唐故氾山琮墓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对此,笔者经过数年“曲折寻访”,幸得“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电脑影印“元”件。在“开拓与守护:丝绸之路上的白银学术研究会”上,笔者作了《〈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氾府君墓志铭并序·卧疾孙履升撰〉粗考》一文的交流发言,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展示了“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志盖、志文影印件“元”件,引起了高启安教授、沙武田研究员、冯培红教授及部分学者的极大关注!
(2)“大唐故氾山琮墓志”介述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志盖呈正方形,阴刻大篆籀文“大唐故氾山琮之铭志”;志身呈正方,应该与志盖自合,纵列横行,墓志正文20列21行,凡416字,列均20.8字。
所惜难睹此墓志碑石“真容”!此“元”件提供者再三叮嘱要为其“守密”,我们只能祈祷“山琮”公“显灵”,尽早让其原碑“真容”公诸于世!
(3)“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楷译稿
因笔者手头仅为“大唐故氾山琮墓志”墓志碑石照片的电脑影印“元”件,字迹较模糊,俗体字、异体字较多,较难辨译,又绌于手头资料、文史知识、标点断句能力,谨此楷译标点,楷译稿附下:
大唐故左骁衛翊府翊衛武部常選氾府君墓誌銘·並序
                                            臥疾孫履昇撰
夫材任棟樑,木秀風折。匪遇伐柯之士焉觀九重之顏。痛矣,將終喟然而息,則有食祿用詐於邦。錦衣在朝而無恥也。是以榮辱有節,貴賤昌時,允茲在茲,影逐聲響。公諱山琮,肇有周族,立望西土,燉煌赫然,校業東遷,遂為會部人也。曾祖壽皇,鄆州司馬,以才就職,忝古從官,罷搖扇之榮,乃滋延齒之祐。祖慎,上柱國,杖劒出閫,奮勇德於軍前,而獲大勳,不替朝陽之美。惟  公乘資岳立,動若雲逥,植性西河,墨變三江之藻。然則揚名後世,貽厥子孫,雖骨肉殞於黃泉,軒冕用光乎史笧。嗚呼!以開元十年孟冬旬二日,終於烏蘭縣之私第,春秋亖八,先夫人卅四載也。侯氏,名與德全,禮亦俱修,載七十八,以天十四載六月廿三日終,以丙申歲五月七日遷塋于墼子平原之禮也。於是乎前瞻桂首,墜蛾影而潺湲。後抗洪波,列山川而地軸。嗣子知憲,昭武校尉左武衛武威郡武安府折衝賜紫金魚袋上柱國。仲子知酂,昭武校尉右驍衛廣陵郡方山府折衝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季子知茂,先妣廿一載之逝也。噫!二子偷生,號叫天地,恩及須弥之勢,泣血流沙,日照閻浮,何期窀穸之苦。其銘曰:
壹丘青松,三川白雪。朔風颼飂,泉聲幽咽。出入無路,蹤跡兮永絕。萬代之後,惟 我君兮泣血!
天宝十五载五月七日庚申誌铭
(4)“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献价值析辨考释
经初步研磨,笔者认为,“大唐故氾山琮墓志”的文献价值从、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中有“肇有周族,立望西土燉煌,赫然校業,東遷遂為會部人也”“曾祖壽皇,鄆州司馬,以才就職,忝古從官……”“祖慎,上柱國”“公乘資岳立……墨变三江之藻……扬名后世,贻厥子孙”诸句,表明氾氏乃周公后裔,世代儒门望族,“山琮”公时任大唐左骁卫翊府翊卫武部常选之职,以“文”任武,比其祖上及同族诸公不算职高位显。近读兰州大学冯培红教授学生王晶论文《中古家族三调:唐帝国边境城镇的三个家族》(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文中“氾氏之先,出自皇帝之支庶,帝喾之苗裔也,周公之子,凡伯夏之后也”“敦煌氾氏……以儒学济世……门风不堕……精通儒学,是典型的文化高门”“终有唐一代始终保有不可忽视的势力,是敦煌的老牌大姓”“翊卫乌兰县、乌兰关”——“遂为会部人也”诸句载记,这足资证明:“氾山琮”及前述墓志——“大唐故左骁卫翊府翊兵部常选氾府(君)”“翊卫”唐“乌兰县、乌兰关”自有祖渊!这充分说明“乌兰关、乌兰县”在古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与敦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显现出“乌兰县(城)”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极其重要性!
“大唐故氾山琮墓志”文中有“以开元年(公元722)孟冬旬二日,终于乌兰县之私第,春秋亖八,先夫人卅四载也。侯氏,名与德全,礼亦俱修……以天十四载(公元755)六月廿三日终,以丙申岁五月七日迁茔于墼子平原”“前瞻桂首,坠蛾影而潺湲;后抗洪波,列山川而地轴”“天宝十五载(公元756)五月七日庚申志铭”诸句,足资证明唐乌兰县(城)在北城滩——即今北城滩唐代古城堡遗址!
6.唐故给事郎前行安化郡安化县尉范君墓志铭

 

 

 

 


唐天宝四载(745),长41.2cm,宽40.6cm,厚5.8cm。青石质,呈方形。正面阴刻界格及楷书。该墓志现存靖远县博物馆。志文15列,15行,凡216字,具体如下:
1 唐故唐故给事郎前行安化郡安化县尉范君墓志铭并序
2 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揩,字元揩,其先
3 晋阳人,隋季版荡,四海云扰,避地侨居,
4 今为会宁人也。君卓立杰出,经明行循,
5 少以诸生游国庠,解褐拜安化县尉,秩
6 满言归,优闲养素,深悟苦空之深,尤以
7 希□之道,翼子谋孙,乐知天命,陇并名
8 利,宴处超然。嗟乎!天不慭遗,奄归玄夜,
9 天宝四载九月廿九日寝疾,终于永安
10 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八,呜呼哀哉!夫
11 人左氏,蒲州司马左公之女也。即以其
12 载十一月十九日合葬于黄石平旧茔
13 礼也。长子仙嶠,次子秦客,哀茕在
14 疚,铭曰  :长河兮浩浩,连山兮逦迤!吁
15 嗟兮□□,安神兮居山
记述墓主人范揩的籍贯、品行及其妻、子等内容。该墓志的出土地不明,但其中“嗟乎天不慭遗奄归玄夜天宝四载九月廿九日寝疾终于永安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八,呜呼哀哉。夫人左氏蒲州司马左公之女也,即以其载十一月十九日合葬于黄石平旧茔……”等内容,可以得出墓主人卒于永安里、葬在黄石平。敦煌文献P.2021v《沙州释门法律索义辩窟铭》记载他的祖父奉珍,担任右金吾卫会州黄石府折冲都尉。武威出土的《曹庆珍墓志》,墓主人也是位粟特人,在隋朝末年支持李轨建立河西大凉国,与安兴贵的弟弟安修仁都是李轨的粟特僚佐。曹庆珍(也叫曹珍)的父亲曹浑,在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7)担任黄石镇将。这里说到敦煌文献记载索奉珍为右金吾卫会州黄石府折冲都尉及曹浑在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7)担任黄石镇将中的“黄石”都在会州境内,证明今靖远县双龙乡境内的永安堡、黄坪等地名系沿袭唐代“永安里”“黄石平”等地名而来。墓主人范(氾)揩担任过安化郡安化县尉,安化就是今天的庆阳。这样一来,在靖远县双龙乡境内这第小的一个地方就有三方氾(范)氏家族的墓志,这也说明靖远北城滩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通过北城滩这个关键节点,呈现出西连敦煌、东接西安的一条线,那就是丝绸之路北道皋兰路,由此也证明靖远双龙乡永安堡-黄坪-发裕堡-北城滩一带在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7.唐代墓志铭(残)
残长39 cm,残宽29.5 cm,厚4.8 cm。石质。残件呈梯形。正面阴刻界格,内阴刻楷书志文。残存志文15列,12行,凡126字。该墓志现存靖远县博物馆。具体如下:
1 □□□□府君□□□□……
2 □□□□燕文成皇帝□□□□□□
3 □□□□闻市义韦贤祖□□□□□
4 □□□□图□粗略言乌□□□□周
5 □□□□尉长上威高分阃□预传呼
6 □□□□乐天知命,不荣以禄,公大度
7 □□□出于宰予,冨文学过于子夏,虽
8 □□□以明法,擢弟选补文州司仓,参
9 □□□  都尉转定王府左亲事典军
10 □□□府长史加正议大夫,太平公主
11 □□□北使兼东宫牧使,迁忠武将军
12 □□□□□□陪护梁园,或警严廊,或
13 □□□□□□□□物不疗日,滋大
14 □□□□□□□□□□于私第,春
15 □□□□□□□□□□□□□□
从残存碑文中“燕文成皇帝”“王府左亲事典军”“长史加正议大夫,太平公主”“北使兼东宫牧使,迁忠武将军”等可以看出,墓主人身份较高,地位显赫。唐贞观初年(627),置牧监作为单列的牧畜生产经营单位。官营畜牧业分布范围大致在秦、渭2州北部,即今渭河上游北侧的张家川河、葫芦河(唐时瓦亭川)、散渡河等支流;兰州东部,即今榆中、狄道等县之地;会州南部,即今祖厉河流域的靖远、定西、会宁,以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海原、西吉等地局部。大致上东限于陇山山脉,西阻于黄河与洮河。监牧,亦称群牧。管理诸牧监的机构称“监牧使”或“群牧使”。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贞观中,官营畜牧业迁至陇山以西地域后,其分布范围是“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P59)。 据此可知,当时官营畜牧业草场跨连秦、渭、兰、会4州之境。 会州,治今甘肃靖远县城。兰、会2州辖境则分布于黄河干流两岸。据《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是年,陇右监牧都使管5个监牧使,分别是:明威将军、行左卫郎将、南使梁守,忠武将军、行右羽林中郎将、西使冯嘉秦,右千牛长史、北使张知右,左骁卫郎将兼盐州刺史、盐州监牧使张景运,陇州别驾、修武县男、东宫监牧使韦衡。值得注意的是:东宫使此时业已移驻陇州境。据此可知,东宫监牧使所管9个牧监当已由原州扩散到陇州地界。
此碑在靖远北城滩一带出土,由此可以证明靖远北城滩一带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二、北城滩古城遗址引介及实地考察记述
根据靖远县博物馆馆藏资料,现对唐代古城遗址——北城滩古城堡遗址相关情况,介述如下:
1.北城滩——唐代古城遗址介述
1976年省、地、县组织文物普查队调查记:
古城矗立于黄河北岸石崖之上……西北与景泰五佛寺对峙,南临黄河……略呈方形,面积195米×175米,即34125平方米,合51.185亩,古城墙体用夯土板筑。城墙下宽5.8米,残高3.3米,夯土层厚10厘米。城门南设,并有凸形瓮城遗址残存,城墙夯土层杂夹小砂石层,夯土层厚3~4厘米。城之五角均建有墩台。北墙、东墙有马面三个,西墙有马面两个。当年毁城垦地时,采集了部分生活用具残片。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第64页北城滩古城遗址相关图示如右图(图19):

 

 

 

 

 

 

 

 

 

 

 

 

 

图19  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第64页
    北城滩古城、墓群烽燧长城分布图、北城滩古城堡遗址平面示意图

《靖远县博物馆文物档案·一九八一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简称《靖博文物档案》)记载了1983年7月靖远县博物馆对北城滩古城堡调查的详细情况,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登记不详,当年采集的莲花纹瓦当已无法辨别,仅存一些图文资料。相关图文记载照片如下(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图27):

 

 

 


图20、图21  《靖博文物档案》记载的1983年7月
北城滩古城堡调查情况相关图文记载照片1、2

 

 

 


图22、图23  《靖博文物档案》记载的1983年7月
北城滩古城堡调查情况相关图文记载照片3、4

 

 

 


图24、图25  《靖博文物档案》记载的1983年7月
北城滩古城堡调查情况相关图文记载照片5、6
  

 

 

 


图26、图27  《靖博文物档案》记载的1983年7月
北城滩古城堡调查情况相关图文记载照片7、8
2.北城滩——唐代古城遗址实地考察记述
据当地参与当年开发建设的北城滩大队领导唐连孝(时任北城滩大队文书)、张永儒(时任北城滩大队党支部书记)等以及参与挖墙垦地的老乡回忆,古城未毁时,城内街道、居所、巷界规划轮廓清晰可辨。如今,仁义(义和村、仁和村)、北城村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一提起北城滩古城,他们都会说起当年和他们一样大的十多岁的“胆子大的”同伴经常到北城滩“城城”里挖找“麻钱”“木马”“瓷器”等许多趣事,“麻钱”以“开元通宝”较多,“瓷器”多的都是碎片,完整的很少,木器绝大多数已腐朽残破……
2014年7月6日,“开拓与守护:丝绸之路上的白银”学术研讨会会议组委会临时调整安排,兰州商学院高启安教授、兰州大学冯培红教授、河西学院吴浩军教授等一行二十多名专家、学者,由笔者陪领,经景泰五佛沿寺渡黄河对唐代古城——北城滩古城堡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冯培红教授说,古城遗址虽已严重损毁,但残存的古城轮廓较为明显,依此规模,占地近60亩,应该符合汉唐县城建城规模……高启安教授说,古人把县城建在这个旱台上,周围尽是墓葬地,城里人马都吃什么?笔者说,我们是本地人,人马粮草出自距此地1~10多公里的仁和村(发裕堡上堡子)、义和村(发裕堡下堡子)的数百亩河滩地(老塄地),还有500亩的“驰马滩”,更有自永安堡(永和村)-黄石坪(黄坪村)-乌兰城(北城村)二十多公里“丝路古道”沿途山梁数千亩黄土高原旱塬良田,“乌兰城”人马粮草供给应该有计充裕无虞。据祖辈相传,“驰马滩”就是供古代镇守北城滩古城军队放牧军马的军马场。“驰马滩”正因此而得名。2014年7月6日现场考察照片及近期北城滩古城遗址卫星轮廓图如下(图28,图29、图30):

 

 


       


图28  2014年7月6日现场考察照片 1-北城滩古城遗址城墙一角

 

 

 

 


图29  2014年7月6日现场考察照片  2-北城滩古城遗址城墙局部现状

 

 

 

 

图30  近期北城滩古城遗址卫星轮廓图
2014年11月7日,笔者再次对北城滩古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当地老乡芮国汉的引导下,在古城遗址中心部位捡到陶片数十件(陶片有器物外卷沿口沿残片、弦纹陶片、器物底部残片等)、板瓦残片3件(其中有两片可以拼接成型,残长35 cm、宽25~28 cm、厚1~1.5 cm,如图35)。经参阅相关资料,陶片口沿特征、板瓦规格均符合唐代相关器物特征,可初步断定为唐代遗物。照片如下(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

 


图31  2014年11月7日笔者实地考察照片1
--北城滩古城遗址轮廓现状

 

 

图32  2014年11月7日笔者实地考察照片2
--北城滩古城遗址中心陶片、瓦片采集点

 

 

图33  2014年11月7日笔者实地考察照片3
--北城滩古城遗址中心采集到的陶片

 

 

 

图34  2014年11月7日笔者实地考察照片4
--北城滩古城遗址中心采集到的陶器口沿残片

 

 

图35  2014年11月7日笔者实地考察照片5
--北城滩古城遗址中心采集到的板瓦残片内侧

 

 

 


   


图36  2014年11月7日笔者实地考察照片6
--北城滩古城遗址中心采集到的板瓦残片背面
3.北城滩古城遗址引介及实地考察推论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唐县城规模建制一般在300米×400米以上,笔者认为,北周、唐初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津要地“北城滩”设关置县,应属特殊时期的特殊位域的“特事特办”。乌兰津、乌兰关、乌兰县(城)位于黄河右岸,在北城滩古城遗址上置县(城)对经营河西、镇守大西北、确保古丝绸之路北道安全畅通着实太重要了!这充分说明,“乌兰县(城)”在特殊时期置复扼踞于“北城滩”,洵为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战略锁钥!
三、其他相关辅证资料
1.辅证资料简介
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第12页记载:北城滩唐墓群“一九七四年,当地群众下田整地时,曾挖出大量绳纹砖(体积为3.5cm、1.7cm、3.5cm),模制画像砖(体积为3.4cm、1.8cm、5.3cm),图案为青龙、骑马武士、驼夫、执矛武士、侍女等,据调查,砌于棺床周围,并有30多件木桶,均系彩饰。墓中出土这批彩绘木桶、马、驼等,造型精美。”同时在该书第67页附有“图十六  模制画像砖图案”。照片如下(图37):         图37  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第67页“图十六  模制画像砖图案”
经笔者近期仔细对比,靖远县博物馆所藏唐代勇士画像砖(LS0509, 其它30,照片如下:图38 )、 唐代画像砖(LS0224, 其它18,照片如下:图39)、虽已残断为半截,但大小、规格、图案均于上图中的武士砖、驼夫砖一致,而且同是1986年出土于北城滩。由此证明:靖远县博物馆所藏勇士画像砖(图38:LS0509, 其它30) 、画像砖(图39:LS0224, 其它18)与《定西文物概况》第67页“图十六  模制画像砖图案”(图37)中记载的武士砖、驼夫砖是同一类画像砖。
    

 

 

    图38  靖远县博物馆藏唐代勇士画像砖(LS0509, 其它30)

 

 

 

图39  靖远县博物馆藏唐代画像砖(LS0224, 其它18)
2.辅证资料简考推论
从这些出土于北城滩唐墓群的文物藏品来看,墓主人绝非一般士兵或平民,至少是镇守“乌兰县(城)”一级的将领、军官。
四、墓志考释结论
纵观前述,七方墓志中均为“会宁郡、乌兰城、乌兰县、会州、会部、永安里、黄石平”等今靖远县境内特别是双龙乡北城滩一带的重要区域,这充分表明:唐“乌兰县(城)”就是今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村的北城滩古城堡遗址,双龙乡北城滩一带在古丝绸之路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感鉴于此,遂成考赞。
赞曰:
“丝路”文明

“丝 路”古道连江河,
“靖 邑”文明极灿烂。
五方“墓志”互印证,
“乌 兰”遗迹北城滩!

五、墓志考释引发的思考
关于“乌兰墓志”考释得出的结论“唐‘乌兰县(城)’就是今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村的北城滩古城遗址”,由此引发了笔者新的思考:
1.“北城滩”名起何时,名源何因?
2.“北城滩”为何为“北”城滩而非“东、西、南”城呢?其“北”的参照物为何?
3.“北城滩”古城与其上游的古会州又有何关联?
4.“乌兰县(城)”为丝路北道锁钥战略地位,何时凋谢?凋谢得竟然连“乌兰”其名也被史笔疑辩不休,且“冠名”异地呢?
5.“乌兰县”之“置、废、复”……“凋”,历北周、隋朝、唐武德……几经兴废复凋的变迁,均系国家“朝政”大事,理应有府库档案记载的,期冀专家学者们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核查稽考……

参考文献:
[1]1976年《定西文物概况》第12页,第67页
[2]《靖远县博物馆文物档案·一九八一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
[3]王晶.《中古家族三调:唐帝国边境城镇的三个家族》.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敦煌文献P.2021v《沙州释门法律索义辩窟铭》
[5]武威出土的《曹庆珍墓志》
[6]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9月第21卷第3期,第41-46页
[7]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P59
[8]《陇右监牧颂德碑》
作者简介:
张启芮(1975--)女,甘肃省靖远县人,靖远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靖远文物与历史研究。
张启荣(1962--)男,甘肃省靖远县人,主要从事靖远地方史及书法学研究。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