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邵婷婷 周帅 罗泽平 安措卓玛 阿勒停阿依·努尔兰 大学生借贷行为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0-17 08:49:5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借贷行为研究——以兰州市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0742026
大学生借贷行为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
邵婷婷 周帅 罗泽平 安措卓玛 阿勒停阿依·努尔兰(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兰州  730124)
摘 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借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借贷行为深刻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行为方面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更有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12所本科高校作为调查点,以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中的借贷行为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影响借贷行为的因素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借贷行为在总体中没有显著关系,而大学生生活费以兼职情况对借贷行为有显著影响。此外,同伴的借贷发生率、不同需求层次的满足状况对借贷行为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借贷行为;需求层次;价值观念
近几年来,大学生借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校园网络信贷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贷的讨论。在中国高校学生中借贷行为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引发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关注。
以往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风险意识的角度和分析的大学生网络借贷产生的原因;第二,消费观念、风险管理角度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及网络借贷平台的对策。目前,学者们对大学借贷方面的研究往往从某一学科的视角切入进行主观性的探讨,而缺乏相应应用材料的支持。此外,另一些基于经验材料分析的研究则侧重于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现状、特征等基本情况的资料收集,缺乏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解释力。尽管此前网络和新闻媒体曝出不少大学生借贷导致的恶性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其大多是带有舆论性质的社会报道,随着网络热点的消退研究者对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也逐渐减少。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借贷行为仍然是广泛存在的,其不仅仅是金融、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行为方面的特点,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12所本科高校作为调查点,以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调查的方式,描述大学生借贷行为的总体现状和特征,并基于此为校园失序借贷这一社会现象提供社会学的理论解释,并运用于实际中规范大学生借贷行为,净化校园风气,促进校园安全治理。
一、文献评述
目前,对大学生借贷行为产生机制的考察主要从消费观念和风险意识两个方面切入,以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其借贷行为的主要动机和特征。
消费观念的视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大学生借贷心理和消费观念的理论上的探讨。从网络网络借贷兴起的角度解读了P2P等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业务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并认为但大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借贷风险的能力,应开展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引导及心理健康教育(舒涛、付轲.2016)[1]。其二,基于经验资料上的具体分析。描述大学生借贷消费的水平、状况等。张明志以重庆市大学生的借贷消费抽样为考例,通过对大学的消费水平、借贷消费结构和借贷消费的趋势的探究,认为大学生借贷主要受到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的影响(张明志.2009)[2]。此外,许多研究从个体心理成因分析,考察了大学生消费隐患和畸形消费的现状并分析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叶贞贞.2017[3];车艳茹.2017[4])。
王克岭等基于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理论,探索大学生网络借贷意愿的影响因素。其研究表明:情感、功能、社会价值正向影响借贷意愿;平台不可靠、金钱损失风险负向影响借贷意愿;信息被盗用风险对借贷意愿无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信用观念的薄弱(王克岭、魏明、吴东.2018)[5]。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网络借贷平台存在显著的感知风险并随之消极地影响其对此类平台的使用意愿。据此提出大学生网络借贷平台的管理和营销关键在于明确各类风险对整体感知风险的影响,并考虑熟悉度和用户使用意愿对其感知风险的影响(戴丽群.2016)[6]。
无论是从消费观念或是安全意识的视角,目前的研究中,基于调查得来的经验资料的分析缺乏理论框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借贷现状的描述,解释力不足;此外,则是对大学生借贷行为观念上主观的探讨,缺乏经验资料资料的支持。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12所高校抽样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以社会网络理论为视角,考察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中的选择,了解影响大学生借贷行为、借贷发生和借贷选择对的因素。
学术研究中对借贷行为有着丰富的探讨,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分析,这对于本研究分析借贷行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对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和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因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对借贷需求行为产生原因的考察。
此外,随着网络借贷的兴起,以借贷人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借贷人信息价值的研究,这对我们认识网络借贷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帮助。
从理性主义的传统出发,行动者的行为是追求合理化与最高经济效益,这一“经济人”的视角用以分析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研究内容丰富。比如,菲尔斯、S·撘克斯等人“便士资本家”论,T·舒尔茨、S·波普金等人的“理性的小农论。在这些人看来,自然经济下的农户是冷静而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像小企业家或资本家那样,思维活动富于计量性与逻辑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农户的借贷行为是符合理性的“算计”结果。在实证研究方面,Long(1968)[7] 以赞比亚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农户借贷原因发现农户的借贷决策是收益最大化前提下的理性选择。
但个体的行为并非纯然理性的。也有学者(A·切林采夫、H·马卡罗夫与A·恰亚诺夫等)针对农户行为理性选择的解释,提出“生存逻辑”,即认为农户的经济行为并不全然为了追求效益而更多的是为了生活。
此外,第三种看法是黄宗智的“拐杖逻辑”。其在分析了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后提出了农户经济行为的“拐杖逻辑”,即这样一个等式:小农收入=家庭农业收入+非农雇工收入。在农户收入的两部分构成中家庭农业收入好比人的腿,而非农雇工收入好比拐杖,因此,此非农收入是作为家收入的补充部分的。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农户的借贷逻辑,也就是说,农户的经济来源可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还有就是借贷。当农户出现经济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首先考虑的是非农收入,而不是立即谋求借贷,只有当非农收入不能满足或不能获得是,才会考虑借贷。这一观点,实则综合了前两者,在冒险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安全第一”之间发现了新的路径。
综上,我们认为,农户的借贷行为是由于收入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消费的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在这一行动的逻辑中,农户借贷行为农户最终选择借贷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收入不能满足需求;其二,补充收入不充足或不能获得。经典文献中有关农户借贷行为动因的分析为研究大学生借贷行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视角,然而,行为主体、情境的差异性作用于行动过程,我们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讨论还要进一步明确化。此外,一旦行动者确定借贷后,接着就面临对不同渠道的借贷类型的选择。从行动者来看,借贷行为的最终结果包含着这两个方面:其一,决定借贷;其二,从何处借。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有关借贷行为产生动因的研究方面,基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目前,以农户为行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沿着黄宗智“拐杖逻辑”理论,将农户借贷行为描述成:行动者在经济需要未能满足且外源性收入无法获得的情况下而产生的行为。而随后大量研究将社会网络引入了农户借贷行为的分析,这一路径的基本出发点是将借贷行为视为在社会网络中展开的理性选择行为。由此,借贷行为的经验研究有可能将动因与选择两方面相结合,从而,大大扩宽了借贷行为——动因与选择研究的操作可行性。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57]1987:40-68)的观点,个体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层次的需要作为基本需要。他认为,解决需要匮乏的途径,不能依靠自身自然而然的自我补给,必须由他人从外部社会提供满足条件。因此,在一定情况个体被视为因变量,社会环境被视为自变量,并且,个体较高层次的需要的水平受环境影响。基于马斯洛的这一理论,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理论假设是:
假设1.个体依据不同的层次的多种需要而做出借贷决定,越是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越是有可能发生借贷行为;个体的需求水平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假设,本研究设计了如下操作假设,涉及到个体对不同层次的需要满足与否和借贷行为的关系,以及出于满足较高层次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的借贷行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低,则借贷行为的发生率越高。
(2)同伴的借贷发生率越高,个体借贷行为的发生率越高。
据黄宗智的“拐杖逻辑”理论,当农户的需求的不到满足时,首先会考虑谋求补充收入,当不从收入不能获得或依旧不能满足其需要时,才会考虑借贷。据此,我们可以验证大学生是否也存在这一行为逻辑。
假设2.补充收入越低,个体借贷发生率越高。
三、研究发现
为了解大学生借贷行为的总体状况,以及大学生在社会和心理状况及其社会网络关系的情况对其借贷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做了基础的资料收集。针对问卷的回收情况,运用SPSS统计软件并结合访谈结果对各类变量进行统计分。
1.借贷行为总体状况
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93份,问卷回收率为98.25%,就此做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性别来看,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女性稍多,占到调查总数的50.90%。年级分布也较均衡,有利于在之后做各年级借贷行为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就家庭收入而言,研究对象的总体收入一般,各个收入段都较为均衡,这与大学生群体家庭职业背景异质性高存在相关关系。数据中发生了借贷行为的有227人,占到调查总体的58.70%,而没有发生借贷行为的有160人,占到41.30%,可见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中的借贷行为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2.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操作假设1.2同伴的借贷发生率越高,个体借贷行为的发生率越高。我们在问卷中设计题项:您认识的人中有几位发生借贷行为?同时,调查对象熟人借贷发生情况的平均值为2.95人,下面笔者分析调查对象的借贷行为与其同伴的借贷情况之间的关系。
统计结果发现同伴借贷状况和调查对象借贷行为的列联表卡方值为85.162>20.05(k=8)=2.733,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同伴借贷状况和调查对象借贷行为有显著关系。同伴中借贷行为发生情况越多,调查对象大借贷行为发生水平也更高,可见操作假设1.2“同伴的借贷发生率越高,个体借贷行为的发生率越高”得到验证。
对兰州地区大学生群体家庭年收入进行统计,发现调查对象家庭年收入分布有81.3%的个案分布在0-10万元之间,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仅有13个个案,占到调查总数的3.4%。为验证假设2.补充收入越低,个体借贷发生率越高,下面我们将分析家庭收入情况与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调查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和借贷行为的列联表卡方值为2.381>20.05(k=4)=0.711,但P>0.05,因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和借贷行为在总体中没有显著关系。但家庭收入状况与大学生的生活费并不完全对等,因此在分析大学生的补充收入与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时,还应当考虑大学生生活费对借贷行为的影响。
调查对象的月生活费在0—1500元之间的有79.2%的个案,月生活费超过2000元的仅有20个个案,占到调查总数的5.2%。为分析大学生月生活费和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列联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大学生月生活费和借贷行为的列联表卡方值为13.250>20.05(k=6)=1.635,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月生活费和借贷行为有显著关系。大学生月生活费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借贷行为的发生,可见大学生月生活费作为其补充收入的基础性来源,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行为都会有一定影响。
对调查对象的兼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近一半的调查对象在资金困难时做过兼职,占调查总数的45.5%,据假设2,兼职收入同时也是大学生补充收入的又一重要来源。经过检验发现大学生兼职情况和借贷行为的列联表卡方值为10.781>20.05(k=4)=0.711,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兼职情况和借贷行为有显著关系。兼职收入作为大学生生活费的补充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借贷行为的发生。
四、结果与讨论
近几年来,大学生借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校园网络信贷的恶性案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贷的讨论。尽管此前网络和新闻媒体曝出不少大学生借贷导致的恶性事件,但其大多是带有舆论性质的社会报道,随着网络热点的消退研究者对于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也逐渐减少。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借贷行为仍然是广泛存在的,其不仅仅是金融、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行为方面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更有意义。
本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12所本科高校作为调查点,以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调查的方式,描述大学生借贷行为的总体现状和特征,探讨社会人口因素、不同需求层次的满足情况、同伴借贷等因素与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调查对象中发生了借贷行为的有227人,占到调查总体的58.70%,而没有发生借贷行为的有160人,占到41.30%,可见整体来看大学生群体中的借贷行为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于影响借贷行为的因素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借贷行为在总体中没有显著关系。但家庭收入状况与大学生的生活费并不完全对等,在分析大学生的补充收入与借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大学生生活费以兼职情况对借贷行为有显著影响。此外,同伴的借贷发生率、不同需求层次的满足状况对借贷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对大学生恶性借贷行为频发的现状,为大学生增加补充收入来源、改善校园环境等措施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借贷问题应该被关注,大学生借贷行为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必要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本次研究通过概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收集得来的资料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影响。通过本次研究所得,期望对大学生借贷行为的发生的减少有一定帮助,从而促进促进校园安全治理,净化校园风气。
参考文献:
[1]舒涛、付轲.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大学生借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基于某学生深陷P2P网络借贷困境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6(03):76-79
[2]张明志.嬗变与应对:基于当代大学生借贷消费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4):150-153
[3]叶贞贞.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畸形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26):71-72
[4]车艳茹、王滨.大学生网络借贷畸形消费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21-222
[5]王克岭、魏明、吴东.大学生网络借贷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价值与感知风险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8(01):142-149
[6]戴丽群.大学生网络借贷平台潜在用户感知风险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7]Long.Social Change and the Individual: A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Religious Responses to Innovation in a Zambian Rural Community.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8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511860427    69389197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