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民 古陶浅论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1-20 07:05:3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民(西安市临潼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陕西西安  710600)
摘 要:今天陶器制造业中许多制造方法、手段与技术,很多都源于古代先民的制陶实践活动。对古陶器制造中的优秀技法,我们应该学习利用,对于其不足之处,应进行改进,所以了解、分析古代陶器的陶质、陶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古陶发展序列做一简单梳理,并浅析几种古代陶器的陶质、陶色及其成因。
关键词:古陶;陶器;陶质;陶色
今天陶瓷制造业中许多制造方法、手段与技术,大都源于古代先民的制陶实践活动。限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他们并不十分理解制陶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原理,为了生产成功甚至在烧制陶瓷器之前进行祭祀,以期求得神灵帮助,但这并不阻碍其通过经验积累而获得较为科学的认识。古代先民在陶器制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观察、对比,分析陶质、陶色,不断进行试验、改良烧造技术,最终成功制成瓷器。
今天看来,虽然古代陶器的陶质、陶色和制陶方法过于粗糙、原始,但其中仍有可取之处,甚至能继续满足今日的市场需求。“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对古陶制造中的优秀技法,我们应该学习利用,对于其不足之处,应进行改进。所以在了解古代陶器、深入探讨古陶的陶质、陶色成因。这不但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古代陶器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改良现代陶瓷制造技术。所以了解、分析古代陶器的陶质、陶色是十分必要的。
一、本文研究对象——古代陶器
陶器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烧制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期的三大标志之一。早期陶器的性质差别不大,多为红陶和灰陶,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由于先民的生活环境不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在各地逐渐形成多种陶系,这些陶系中的白陶逐渐发展为(印纹)硬陶,硬陶又发展为原始瓷,至东汉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完全意义的瓷器。以上这些古陶器都是中国瓷器制造业的基础,故此本文研究的古代陶器主要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陶器,即瓷器大规模流行之前各个历史时期中的陶器。
二、古代陶器的陶质、陶色分类
在古陶研究中存在多种分类方法,根据陶器制法可分为手制、模制、慢轮、快轮等;根据陶器硬度可分为软陶、硬陶两类;根据陶质可分为泥质和夹砂(炭、蚌等羼料)两类;根据陶色可分为红陶、黑陶等;根据表面装饰可分为素陶、彩陶等。本文着重研究古陶器陶质、陶色及其形成原因,因此以陶质为主要划分标准,并结合陶色和古代陶器本身的发展序列,将其划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原始瓷五个(类)阶段。
发展演变序列:红陶——灰陶——黑陶——白陶——硬陶——原始瓷
三、陶质、陶色的形成原因
陶器在制造过程中,陶土选用和烧制过程存在差异都会引起陶质、陶色的变化。即主要影响陶质、陶色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陶土(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是物理变化;二是陶器的烧制——主要是化学变化。
古代陶器在选料上大体分两类:即粘土和高岭土。新石器时期早期,先民制陶原料一般直接选择红土、沉积土等粘土作为原料,后来逐渐学会淘洗粘土以获得较为纯净的原料,在烧制过程中又发现在粘土中加入沙粒、蚌壳或稻壳等羼和料可以增加陶土的张力、均匀导热,能有效防止陶器在烧制、使用时因发生炸裂而损坏,便开始有意加入一些羼和料,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陶器以夹砂为主,如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而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则以加稻壳(加炭)居多,如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尤其是炊煮器鼎、鬲等,加入的羼和料有时高达30%左右。[1]至新石器时期晚期,先民逐渐掌握硬陶和原始瓷的烧制方法,开始有意识的选取高岭土作为原料进行烧制,从今天陶瓷科技考古的成果来看,尽管各地粘土种类不同,但时代越往后陶土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比例就越高。对陶土的严格选择使陶器的质量明显提高,陶土(原材料)的变化亦是白陶、硬陶和原始瓷产生的物质基础、是陶器制造向瓷器制造迈出的关键一步。
陶土的选择是物质基础,而陶器的烧制是工艺基础,陶器烧制过程中普通粘土经过高温作用,发生化学变化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陶器,烧制过程对陶质的形成、陶色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即使是同样的陶土(原材料),烧制温度不同也会得到不同陶质、陶色的产品。陶器烧制技术的发展也可分为两个阶段:露天烧制(堆烧)和入窑烧制。在陶器发明之初,先民一般都使用堆烧法制造陶器,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只能制造红陶,随着陶窑的发明和改进,先民烧制陶器的种类开始不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窑炉燃烧是一个高强度的氧化过程,在密闭的窑炉空间内,若供氧不足会产生一氧化碳(CO),就是所谓的“还原气体”,根据窑炉内“还原气体”的含量,现代陶瓷工业将其分为“还原气氛”、“中性气氛”、“氧化气氛”和“强氧化气氛”,窑炉内的气氛不同,制成的产品也大不相同。古代陶匠通过控制窑炉内的气氛,从而制成灰陶、黑陶、白陶等不同产品。
下面本文按照红陶、灰陶、黑陶、白陶、硬陶和原始瓷的古陶器发展序列来浅析其陶质、陶色的形成原因。
1.红陶 
红陶是人类历史上发明的第一种陶器,也是古陶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几乎在各地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都能发现。该类陶器通体呈土红色、砖红色或褐红色(如图一)。红陶器物的原料为普通粘土,对烧制技术要求很低,有时甚至可直接用堆烧法烧制,烧成温度在600~900℃,各地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红陶器物的烧成温度多在800℃左右。红陶器物在烧制中的变化过程也比较简单,在陶器烧制到一定程度时将窑内火焰的性质控制为氧化焰,在氧化气氛焙烧下,陶土中的金属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还原比值低,烧成的陶器即呈现红色。
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原理:3Fe+2O2=Fe3O4——红色
                          6FeO+O2=2Fe3O4——红色
                          6Fe2O3(高温)=4Fe3O4+O2↑——红色
由于红陶的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它的制造和使用一直没有中断,今天市场上常见的红陶花盆、机制红砖、红瓦等仍然沿用传统方法制造。

图一  夹砂红陶鬲足
2.灰陶
灰陶是在红陶烧制基础上发明的一种陶器,通体呈灰色、浅灰色(如图二),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原始瓷发明以前)在日用器皿和建筑用陶的使用数量上逐渐取代了红陶、黑陶和其它颜色的陶器。灰陶的烧制要求比红陶高,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000℃左右,最高可达1100℃。其烧制过程大体分为两步:首先是在800℃左右烧制一段时间,此时陶土中的铁被氧化成为三价铁,然后在烧制过程中投放湿柴或是在烧成后期从窑顶喷水入窑以产生一氧化碳(CO),从而在窑内造成“还原气氛”或“中性气氛”将陶土中被氧化形成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使陶色呈灰或青灰色。可见灰陶形成的决定因素是陶土中铁元素的含量及含铁元素化合物状态。
变化作用过程:Fe3O4——红色
              Fe3O4+CO=3FeO+CO2——灰色         
Fe3O4+4CO=3Fe+4CO2——灰色
实际上,古代灰陶的烧成制度更加合理,灰陶与红陶、黑陶相比机械强度更高,所以古人在掌握烧制红陶、黑陶、灰陶的技术后,仍有意选择在日用陶器和建筑用陶中大量烧制灰陶。[2]时至今日,砖瓦行业中生产的青砖、灰瓦在建筑业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图二  灰陶板瓦(残)
3.黑陶(黑皮陶)
黑陶,又名墨陶,最早出现约在仰韶时代,尤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此外在良渚文化蚌埠双墩遗址、屈家岭文化走马岭遗址等也有发现。经分析化验,红陶、灰陶、黑陶采用的原料基本一致。[3]但黑陶的制作较前两种陶器更为复杂,主要区别是在陶器烧制完成后多加一道“熏烟渗炭工艺”。
黑陶在烧制时要求入窑密闭烧制,温度为800℃左右,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原理与红陶类似,待烧制完成,陶窑内温度降至450℃时开始进行陶器表面渗炭,此时陶器的坯体因排出大量水分、有机物的分解等,其内部的空隙接近于真空,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加之燃料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富含炭元素的黑色浓烟,这些烟气中的微小炭颗粒会逐步渗入陶器表层,使陶器外表发黑、致密。渗炭工序完成后,等到温度降至100℃左右,就可以开窑取出成品。黑陶的制作,前一阶段主要是化学变化,后一阶段主要是物理变化——即吸附作用。
单从实用角度分析,黑陶与灰陶的陶质差别不大,但黑陶的审美效果明显优于灰陶,龙山文化中的黑陶素有“薄如纸、黑如漆、望之如金、叩之如磬”的美誉。黑陶一般只发现于古代高等级墓葬和重要城址中,这说明黑陶器物是统治者的专属器物,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是黑陶本身并没有太强的实用性,其制作工序又比较复杂,所以仅仅盛行一时,到今天只有在陶器工艺品领域内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4.白陶
白陶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此外在各地龙山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遗存中亦均有发现,[4]商代晚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商代后期遗址与墓葬中多有发现,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也相当精致,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进入西周时期以后,这种陶器便开始逐渐衰落。白陶主要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的陶器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经过对殷墟出土白陶的化学分析检测,发现白陶是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这说明至殷代陶匠已掌握烧制白陶(及原始瓷器)的技术。[5]白陶产品相较于灰陶和黑陶,主要区别是制陶的原材料不同,而陶窑的形制、烧制技术等都比较相近。
白陶在历史上具有做工精细、产量稀少、流行时间短、分布地域有限这几个特点,它与黑陶同样是氏族首领、王室或大贵族才能享用的专用品,且多数都作为礼器。从陶器发展史的角度看,白陶是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其烧造时使用高岭土和升焰式窑炉的创造为陶向瓷的过渡开辟了道路。
5.(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是我国华南与东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内涵之一。
硬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4000年,原料是质地较纯、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石类黏土,这类粘土中三氧化二铝(Al2O3)所占的比例较大,三氧化二铝可以提高陶土的耐火度,这就使陶器烧成温度得以提高。硬陶的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胎体坚硬,叩之声音清脆。大多数硬陶表面印有斜方格纹、云雷纹等几何纹样,因而又被称为印纹硬陶(如图三)。这类陶器最初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就陶器结构来看,其硬度、抗压结构都远远高于一般陶器,烧制条件的要求也极高。
原始瓷出现在商周时期,是以瓷石(高岭土)为制胎原料所制作的具有较低吸水率的带釉陶瓷产品。[6]原始瓷器的起源可以从吴城遗址得到解答,吴城出土的印纹硬陶、釉陶和原始瓷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与前两者相比,主要区别是烧成温度不同,温度必须达到1200℃左右。这说明原始瓷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代印纹硬陶、釉陶和白陶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点已得到学者公认。[7]但是就原始瓷器高温釉的起源还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是硬陶烧制过程中的“窑汗”现象导致的,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有学者认为是烧造前有意进行人为施釉,并从陶瓷工艺发展角度分析,认为施釉工艺是在陶衣和泥釉的工艺上发展而来的。但无论原始瓷的表面施釉工艺的起源是什么,原始瓷在属性划分上都更偏向于瓷器。
原始瓷器和硬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硬陶和原始瓷的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相似,但硬陶的陶土中含杂质较多,尤其是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偏多,所以原始瓷的断面一般呈白色,而硬陶的断面有灰、白、褐等多种颜色,此外硬陶的吸水率也比原始瓷稍高一些。
原始瓷、硬陶和白陶相比,虽然制陶原料一致——都是瓷土(高岭土),但是前二者的烧制条件较白陶更为严格。在商代、西周早期,南方诸印纹陶遗存中发现有窑炉多座,既有横穴式窑,又有同穴式窑,除了升焰窑,还新出现半侧焰窑,陶窑几乎较普遍的出现有烟道和烟囱。烟囱的出现,对提高陶瓷烧造温度无疑有着重大作用。从当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烧成温度大致相近判断,自商代开始,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就有可能同窑合烧。[8]新型陶窑的出现、烧制技术提高、陶土选择更加合理,这些因素都促使硬陶逐渐发展为原始瓷器,原始瓷又发展为成熟的瓷器。随着瓷器制造的普及,硬陶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三  印文硬陶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先民在制陶时首先进行材料选择——即对陶土的筛选,期间经历了由粘土到高岭土的发展过程,制陶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古代陶器陶质的突破性变化;烧制技术——即陶窑的发展,使得先民在制陶原材料相同的情况下,能采用不同的烧制工艺获得不同质量的产品。合理的原材料选择和烧造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才使古代陶器最终发展为瓷器。
古代陶器不仅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研究古陶的陶质、陶色形成原因、梳理古陶发展规律,有助于促进陶瓷科技史的发展。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宣传推广我国的古陶文化,促进中国陶瓷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劲松、孙天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成就[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95(3)49
[2]李聪、余小林.刍议中国古代灰陶的工艺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12)66
[3]郭强.黑陶成色原理与烧制工艺[J].山东陶瓷,1996(9)36
[4]冯先明.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
[5]申斌.殷代白陶的物理研究结果[J].殷都学刊,1991(3)9
[6]罗宏杰、李家治.试论原始瓷器的定义[J].考古,1998(7)64
[7]孙天健.原始瓷器的发明及其里程碑意义[J].中国陶瓷,2003(6)60
[8]彭适凡.我国南方古代印纹陶制作工艺的探讨[J].景德镇陶瓷,1984(S3)15
作者简介:
王民(1975--)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毕业于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法学系,西安市临潼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稽查科副科长,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管理。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