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杜振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2-26 08:57:3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杜振兴(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山东聊城  252000)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制度,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民主形式在我国落地生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与国外协商民主仅仅是“理论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符合新时代人民对民主的需求,与我国许多现行制度相契合,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植根于中国土壤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传承积淀下来的独有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与西方追求个人自由权利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提倡与人方便、和谐相处的“君子”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就提出了许多这样的观点,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以天下为己任”,“和为贵”,“以合为上”“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继承和发扬了这些优秀政治文化,通过平等对话、广泛协商的制度化安排构建起现代化的“天下为公”国家治理共治体系,赋予人民群众广大的监督权体现出共产党人“兼收并蓄”的胸怀,“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也体现出了“求同存异”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体现出了5000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又体现出了浓厚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源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现实进程。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方法、思想以及制度三种形态。[1]1922年二大召开时,我们党认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设想,所采用的就是“共商”的方法。这里的“共商”就是协商民主的形式。到了延安时期,我们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形式,开启了中共党员与党外人士共同参政、协商合作的先河,可以说是协商民主的萌芽和雏形。到了1948年,我们党发表著名“五一口号”,郑重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从这时起,我们的协商民主开始从方法向思想理论转变,形成了协商民主的思想,即具有不同阶级基础的政治和社会组织,通过对话和协商,“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的思想。[1]到了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我们完成了协商建国的创举,标志着协商民主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从这个时期起,逐步形成了制度层面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政协制度。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从1982年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被庄严载入宪法,到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构想,再到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全面部署,协商民主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多种协商渠道衔接配合,程序日趋合理、环节日渐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诉求不断上升,对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的愿望更加强烈,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既能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集民智民力,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适应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协商民主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将“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协商民主的定位和定性、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的战略任务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格局已经形成。从十八大报告中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到十九大报告中的“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突显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进程。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八大以来5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评价是“全面展开”。一是建立了覆盖全社会、多层次的民主协商体系。开展民主协商活动不再是少数代表少数机构的专有职责,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在全社会、多层次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协商的形式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7条渠道: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这些渠道既有中央层面的国家大事的协商,也有基层群众中的芝麻小事的协商。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协商民主制度保障体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这一系列相互配套制度的建立,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促进、规范和保障了协商民主的有效落实。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我国许多现行制度相契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我国许多现行制度相契,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更好的推进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不同领域的诸多制度设计都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统一战线制度就与协商民主制度存在千丝万缕的紧密关系。在我国,协商民主是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协商民主这种工作方法,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才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顺利开展,才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新时代协商民主要实现新突破,也要借助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制度和平台、人才优势。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建国时就确立的重要制度,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一项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如今,政治协商方式成为了民主协商制度中的重要一员,它既能为协商民主制度的展开提供好的经验,也能成为推广协商民主的“模版”。而其它协商民主形式的开展,也能为政治协商方式提供新的创新基因。在基层,我们的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中的诸多制度为在基层开展协商民主提供了基础,让基层群众更容易接受协商民主这种形式。而协商民主的开展,也必将推动社区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建设。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协商民主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整体进程。协商民主的发展,已经见效于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民政协协商国是的力度密度空前加强,人大立法、政府决策的许多事情在人民群众中大范围征求意见,人民团体专项协商日益增多,司法机构民事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形成,基层群众协商普遍展开等。民主协商已经成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一个程序,政府部门处理问题的一种原则,协调社会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一个重要方法,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一种习惯,成为推动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在新时代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新事物,随着新实践的不断开展和深化,必将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君如.《协商民主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年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