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谭坤 康海英 张芸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指阅读下的非遗数字传播》课程设计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19-12-26 09:29:42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谭坤  康海英 张芸(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176)

 要:本文详细阐述非遗资源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反思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过程中时间、空间的限制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正逐步与信息化教学融合到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论述了非遗资源融入的艺术设计课堂应用信息化教学的开发思路。

教学内容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要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按照我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传统文化认知专业能力的定位,统筹考虑艺术设计大类的各个专业对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在非遗资源中精心设计和选取经典作品作为课程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作品拆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非遗资源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风格流派、艺术特色、工艺流程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非遗资源为载体,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打破原有课程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以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搭建碎片化、结构化学习模块。重塑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为重点,以数字出版物、app、H5、动画设计开发的流程为导向,搭建以传统色彩分析、传统元素版面设计、非遗数字读物设计、非遗app设计、非遗H5设计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当代大学生与现代信息技术同生共长,尤其适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条件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本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搭建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通过平台查看优秀企业案例,了解案例开发过程,通过学习微课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线与教师或设计师沟通交流,也可通过课程平台搜集素材,进行头脑风暴,构建研讨式、探究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以提升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校内课上利用在线课程系统学习到校外课下利用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的全过程贯通培养。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立体考核方式

依托在线课程,在课前阶段,线上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所选非遗项目课程中的视频动画等资源,建立学习兴趣,对所授项目有个初步的认识。线下,制定博物馆参观指导教案,引导学生进行博物馆导学。在课中阶段,组织创设情境引出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和成果交流会等环节进行线下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应用在线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微课、教学动画、教学案例、教案进行线上跟学,是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资源。在课后阶段,教师线下引导启发学生作品创新,将作品转化为商品,进行成果转化,线上组织学生完成在线课程中的线上自测自评和学习讨论。打破传统的终结性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管理分为参与度+知识测试两部分,参与度权重占60%以上,旨在鼓励学习者积极自主参与,测试题注重有关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引导学习者对非遗作基本的了解。不仅激励了更多的学习者积极参与,而且也更加利于非遗资源的普及和推广。

四、充分应用移动终端设备融入案例教学

在案例剖析和案例制作过程讲解中,教师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案例讲解、演示、剖析、导学,引导启发学生对本项目建立兴趣,下发素材,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案例制作和测试、分享及上交作业。 作品观摩、优秀案例分享,讲评、讨论也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生设计制作的app经过让传承人或非遗大师审核、校对内容后可发布至移动应用商店供广大非遗爱好者下载学习。学生设计制作的图文介绍类h5页面可以通过朋友群、公众账号等平台进行推送。

五、设置校级公选课

本门课程已被作为校级选修课供广大师生业余学习,借助慕课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在线学习、离线下载学习、在线备课、在线上课、网上测评等教学支持。目前,学院师生已经注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业余时间,传承、创新、传播民族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面向文化传媒企业、传统文化爱好者推广

本课程不仅满足了在校师生网络教学需要,也致力于满足数字出版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职业提升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向国内知名文创企业行业推广课程资源建设成果。其中课程素材资源、数字出版物开发技术、优秀学生案例、是面向企业从业者推介本课程建设成果的主体资源。

七、为非遗传承人、艺人设计制作技艺展示类数字出版物作品

本课程将真实非遗选题融入教学,通过调研、访谈传承人、采集、加工制作、数字化处理非遗素材,将非遗传承人、艺人设计制作技艺展示类数字出版物作为课程选题。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自主设计开发的传播民艺类app电子书《民艺撷英》收录了石湾公仔、惠山泥人、潍坊风筝、北京风筝、凤翔泥塑等五个内容,为了让用户拥有更直观视听体验,app内还融入了语音、文字、视频、360度全景展示等媒体信息,给观众解读民间技艺的工艺要点和背景故事。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帮助非遗传人和艺人宣传、推广非遗项目。

八、非遗创新产品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非遗保护不是文化式的固态博物馆保存,而是要通过融入生活、创新发展、为百姓美好生活服务等方式进行活态化创新,在线上线下授课过程中,学生设计了大量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设计的创新作品,这种通过挖掘其工艺的独特性,从工艺角度出发,进行跨界设计,拓展传承思路,取得长足发展。以非遗作品赏析、师生优秀作品档案为核心内容的产品创新实践模块适合初期学习者、行企从业者、专业学习者、专业教师学习。学生设计开发的创新作品可以向市场转化,通过将作品打造为产品,也可以通过校园创意市集的形式进行推广,经过市场调研和推广,最终将产品推广为商品。为传承人提供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宣传策划、产业信息、展示推广等多方面专业服务。

九、依据“互联网+”传播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出版物教学内容,打造民族文化指尖上的“图书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升级和普及,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学习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利用移动智能设备,碎片化时间学习已成为许多学习者的选择,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传播民族文化资源,可以立体、多元、全方位的信息化手段,让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当下移动终端流行的传播载体,开发基于苹果、安卓系统的应用程序--App、Apk,开发基于微信传播的H5应用页面--轻应用。持续更新我校自主研发上线的《民艺撷英》app内容,不断将新采集的非遗资源转化为移动数字资源,满足精读用户和碎片化阅读用户的不同需求,供广大非遗爱好者免费下载查阅、学习,让众多的非遗资源变成大众“指尖上的技艺”。

十、录制系列微课程开展在线交互式电子书培训

面向专业教师、出版社美术编辑、文化传播公司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社会学习者开展在线交互式电子书培训。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分,参加考试,考核合格获得培训证书。

十一、基于微信建立线下学习系统

建立公众账号推送行业新趋势、新技术,发布学习信息,推介优秀作品。分层次建立数字出版微信交流群,开展学习、讨论、答疑。配合教师根据采集的资源完成非遗资源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撰写与发布。学习非遗资源知识的同时,结合课堂作业开发作品,纳入资源库验收。学生既是资源库中资源的学习者也是建设者、宣传者。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人的认知规律,采用“走、看、知”与“临、悟、用”两个阶段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组织教学。通过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联动,将实地面授和在线课堂相结合实施教学。从而增强学习者的感性认识,营造活跃生动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肖爱华.“非遗”+设计+制造——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8(02)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