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岳成瑶 浅谈傣族舞蹈的变异与传承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1-08 09:06:3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岳成瑶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599)

要:在新时代为了保留与保护民间艺术,民族文化,更多的人去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根”,传承其“根”。本文围绕着傣族舞蹈过傣族舞蹈文化而展开论述,指出在面对“变异”的傣族舞蹈,我们一定要掌握族文化的真正血缘,科学“传承”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关键词:傣族舞;“变异”;创新;传承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他们劳动活的环境和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舞蹈以灵活、朴实、矫健,感情内在含蓄为主要特征。传统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浓厚的民族氛围。

一、民族民间舞的变异原因

1.创新的扭曲

民族民间舞在继承的过程中,一些人会被利益所遮住了眼睛,对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带来扭曲和破坏。这类人打着与时进,跟上时代的旗号在过度商业化开发中,“创新”民族民间舞,破坏了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失去了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使创新扭曲,使创新变异。更有一些人甚至对民族的文化特色来丑化和威胁,严重阻碍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破坏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原有的存在价值。

2.旅游业的媚俗化和异化

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势头更好,文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日益增大。许多民族民间的舞蹈文化融入文旅产业,一些旅游景点,能够见到有商业化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商业包装和改造的民族民间舞为旅游商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效益,这些融合着都市的商业气息,也会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区域特征。可游客是否会更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来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美食、民族风俗,而不是通过肤浅媚俗的商业表演带给观众与游客误导,这些误导会让真正的民间传承人感到失望与急切,也会让观众游客们对我们本国家或者本民族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错误的认识和怀疑。而这些都是给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变异。

二、傣族舞蹈的发展与变流

1.傣族民间舞蹈的由来

(1)傣族族源的由来 独有的文化历史

傣族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境民族,居住的地区多与老挝、缅甸、越南等国接壤,所以与东南亚的泰人等就有了渊源关系。傣族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已有着悠远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已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瑞丽江、威远江和元江流域一带生息繁衍,而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汉晋时期,活跃在滇西一带的古越人后裔——“滇越”(又叫“乘象国”),以及“掸”、“鸠僚”等和傣族也结下了密切的关系,唐宋时期,分布在各地的越人后裔也进一步的分化和演变,逐渐许多单一的人们共同体也慢慢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族名。这一时期汉文史记中记载的“茫蛮”、“金齿蛮”、“黑齿蛮”、“漆齿蛮”、“绣面蛮”、“白衣”、“生僚”等,也是早期傣族先民们的他称。除了这些,在元明清时期,傣族也有“白夷”、“百夷”、“伯夷”、“摆夷”、“水摆夷”、“旱摆夷”等称呼。从很多资料中探寻,不难知道,傣族的族称和他们与稻田耕作是分不开的,因古时傣族曾自称“滚傣”,意思是说犁田的人或为“谷仓人”,或许和他们喜爱劳作息息相关。如今“水傣”、“旱傣”、“花腰傣”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称地域造就了族的风采。

(2)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特征对傣族舞蹈的影响

有句谚语曾说得好:“宁盘家中三亩田,不到外面挣幸苦钱”,这正是反映了傣族稻作农业在他们经济当中的主导地位,傣族稻作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正是稻谷栽培养育了傣族文化。云南傣族聚居的地区良好的稻谷栽培自然环境,使之有了“滇南谷仓”的美称。傣族地区盛产竹子,竹器的编织使用很广泛,傣族舞蹈剧目中,十有八九是有竹器作为舞蹈道具的,生活文化是艺术的开始。小乘佛教对傣族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例如人尽皆知的“泼水节”,人们互相泼上祝福的祈愿,也把不好的东西泼走,傣族舞蹈里也常见泼水的动作,这也是作为水文化的傣族的一个标志。傣族妇女的服饰,更能体现傣族浓郁的民族特色,傣族人民的服饰总是那样富有异国风采,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可见傣族舞蹈的服装也是那样色彩缤纷,夺人眼球。镶有花边的紧身小背心,下穿筒裙,发顶插翼梳子或佩戴鲜花,看起来别具一格。居住在元江流域的妇女衣着俗称“花腰傣”,外出还戴细竹所制的“鸡枞帽”,不同地域有着各异的别称与服饰,男子的“笼记”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民族文化对民族舞蹈的影响,方方面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和傣族一般,深涵有本民族的地域风貌,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每一个作为审美主体想要揭开心中的问号,还需从“文化”开始做解答。

2.当下傣族舞蹈的创作与发展

(1)“孔雀舞”对傣族舞蹈的影响

“孔雀”是世界诸多民族的圣物与图腾之一,例如西班牙的黑孔雀,云南小乘佛教的孔雀等,说到“孔雀舞”,大家对它的认识都是从杨丽萍老师开始的,从《雀之灵》开始,一下子进入了大江南北群众的视野。可是孔雀舞是否真的能够代表着傣族的孔雀舞?它最开始在民间真的是这样跳的吗?云南的孔雀舞亦分世俗生活与信仰生活两种,我们从民间挖掘到的民间傣族孔雀舞,一开始是男士跳的,因为只有公孔雀才会开屏,从服饰来说,因为受到小乘佛教的极大影响,那时民间男子模仿孔雀的姿态,就是模仿孔雀觅食,和孔雀的步子,身着服饰就如唐三藏一般,这也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从信仰生活的角度来看,孔雀就作为小乘佛教的吉祥物,所以最原生态最开始的“孔雀舞”并不是想如今穿着筒裙这般灵巧优美,例如《雀之灵》已有了世俗生活的功利性,从杨老师的《雀之灵》到《孔雀》再到《孔雀之冬》,从舞蹈作品到舞剧,每一个都把“孔雀舞”挥洒的零淋尽致,但这和民间的孔雀舞已截然不同,每一个动作的意义,也有了她自身的突破与创新,蕴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诉求。再例如云南省歌舞剧院的《孔雀架子舞》,孔雀般的架子,稳健的步伐,把原生态的男孔雀的自然状态传统状态形象展现在舞台,让我们看到对“孔雀舞”前世今生的思考。“孔雀舞”对傣族舞蹈的发展,有不好的也有好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傣族剧目受到了极大影响,虽然唯美的舞台效果、服饰确实能带来短暂的感官的审美享受,但超越了舞蹈本身就必将削弱舞蹈的本体意义。

(2)变异的傣族舞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舞蹈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民族、时代、文化地域的特定范畴,有着其独特的质的规范性。变异与传承时舞蹈发展的永恒定律,不变的却是血缘的延续。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总是会向着变异一方”游荡“,层出不穷的民间舞蹈已很难让它们的“造物者”承认,而“原本”也变了味儿。例如女子群舞《碧波孔雀》,到了巴西演出却被形容成“跳的不好的桑巴舞”,这就很尴尬了。脱离了文化语境来跳舞蹈就不是舞蹈了,舞蹈是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表征,舞蹈艺术一定是在文明阶段赋予了社会属性的身体来进行从而才有审美效果。再例如《孔雀飞来》,已是职业化民间舞的样式,舞蹈里的手型当时就被佛学研究者批评,孔雀手型是代表一种对佛的敬仰,不可放在腰部以下的位置,掌形一手在一手之上是代表孔雀栖息,可见,舞蹈人对舞蹈文化的不知,只会造成笑话。舞蹈编导们总想要舞蹈承担起中华民族优秀舞蹈文化的使命,可变异的舞蹈,又如何承担,只会带来尴尬。戏说乡土,给观众带来的只会是扭曲了舞蹈本体的文化意义。

(3)保护傣族民族民间舞的“根”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民间舞蹈,如今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舞蹈编导们慢慢变得浮躁,一心盲目追求自己的标新立异,这“根”始终还是会站不住脚的。之前我们有说,这几年开始,“非遗”舞蹈项目开始进入舞蹈高校,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办的《沉香》,这些都足以让我们看到,还是有很多舞蹈文化人想要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只有真正的停下来,往回走一走、找一找民间舞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我们从民间过来后却还是把最原始最原本的忘了,沉下来的东西才是“根”,文化才是根。在我们面对标新立异的傣族舞蹈时,纠正正误,不能盲目,才能更好的延续傣族民间舞蹈。只有基于传统进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同样傣族民间舞蹈才能生生不息。

三、变异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不断的在用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精髓、个性、文化,从而让本民族不断延续,但在一些传播过程中,总会抓到那么一些“变异”的民族民间舞,“变”的是本民族的味儿,“异”的是群众发出的声音。创新和变异带给舞蹈者反思与学习机会,在创作中怎样才能让民族民间舞蹈既有了真正的民族性,也不失人人力求的时代性,让负面的“变异”使民间舞变得更有真正传承意义和影响价值,民族民间舞才能步步高。

1.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养育着5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长期在各自不同的地域环境中生活,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形成了纷繁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例如前面我们已经谈论过的具有水文化特征的傣族,那么由于傣族人民所生长于生活的地域文化,傣族舞蹈就归属农耕文化型。再有其他例如以“天之骄子”的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型;黎族与高山族为例的海洋文化型;高原“一顺边”以藏族、纳西族为例的农牧文化型,以及具有异域风情的维吾尔族为代表的绿洲文化型。从最具有概括性的五个舞蹈文化类型,就能明显分辨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每个地域如同一个标志特点,存在民族民间的舞蹈里,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从中生根,从中发芽,舞蹈油然而生。

2.不同地域下的傣族舞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当今的傣族舞蹈能够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而此处说的不同地域下的傣族舞蹈的“地域”可说是不同地方的傣族,也可说是不同区域下的傣族舞蹈;可说是民间,也指向舞台。例如越南西北地区的傣族摇摆舞,又称“拉手舞”所承载着西北地区人民那细腻的感情,摇摆舞的起源与发展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他们那群山环绕和盆地河流两岸,傣族人民一直以勤劳勇敢著称,与猛兽进行搏斗成为了大自然的主宰。每当他们征服了猛兽或敌人,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手拉着手载歌载舞,活动不断重复,就有了他们的摇摆舞。可以说自然劳动与生产劳动又加上傣族人民对恬淡、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形成了摇摆舞的各种舞蹈动作和韵律,并在舞蹈中体现出傣族人的劳动生活,他们认为跳摇摆步就是要高兴,人越多越高兴,从而干劲就会很大,就能够让树木繁盛得开花结果,这是越南傣族人民留给自己的文化遗产。再看云南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的傣族舞蹈,却是那样的惬意、安详与舒缓,他们的挑水、林间步履偏偏所形成的舞蹈步伐却是这般娴雅端庄、稳重悠然。如今的傣族人民随着时间与时代,遍布各地,是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3.在变异与传承中相结合

变异与传承始终是民族民间舞发展的两个方向,好比一条平衡板上的两个点,重量相当才能平衡,直线的延长方能久远。如今层出不穷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更多的让人去反思、有疑问、去怀疑,变异的是什么?科技的吸引,多元文化的现代,足够让舞蹈变成彻底的商业。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到底是注重发展趋势去传承,还是要做保护性的传承,这是需要分清楚的。我始终认为舞蹈中变异的不属文化,而是编创者的思想以及对舞蹈文化的一种创新结合式的变异,如果给舞蹈用以百分制的比例来划分,到底是民族民间文化该占比例多一些,还是要突出艺术家的新颖创作,但我们往往会发现会有把握不了“度”的平衡。我们还是要在前辈们那样单纯,简朴的舞蹈里找寻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经验,真正的传承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不该消失,反而更加从中提炼、反思与琢磨。民族文化是一种能够用任何艺术表他其各自的独具一格,而民族舞蹈文化,本就来自群众,不管其如何争奇斗艳,能够永垂不朽的还是“根”,需要传承的也是“根”,在变异与传承中相结合,把握度的拿捏,只有沉淀下来,慢一点,毕竟“快餐”式的舞蹈作品是不香的。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