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敏 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3-27 08:58:2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敏(中共兴义市委党校  贵州兴义  562400

 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应以“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为导向,加速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充分结合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走创新发展与建设统筹的道路,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增进广大农民福祉,绘就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

关键词: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时再次如此强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庞大的工程,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资金投入不足;从实际情况看,村民集资建设难度相当大,再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特别薄弱,村干部任期较短、频繁调动等因素,阻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另外,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投资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低等因素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运行维护普遍缺失。

2.村庄规划不妥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卫生整治,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没有突出村庄文化鲜明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3.思想认识不深

乡村部分干部村民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追求外在形式的多,着力提升乡村内涵发展的少。少数村民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思想怠惰,不予支持;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4.人才资源匮乏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最大的掣肘在于人才。当前不少乡村呈现“空心”化,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留守,人才缺失是乡村发展的极大障碍;乡村产业升级、现代化的管理、教育及医疗发展等方面都亟需大量人才,但乡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却存在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专业不配套等严重问题,可以说,如何“筑巢引凤”,成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亟待打破的最大瓶颈。

三、关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建议

目前,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虽已取得一些明显成效,但乡村的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及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促提升。

1.科学规划,因村施策

遵循生态发展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因地制宜,立足乡村特色及优势,制定科学长远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从美丽村口着手,逐步做大核心区,不断完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在追求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同时,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应当订制化,进一步深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底蕴,保持其独特的“乡野”和“纯净”气质,让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好载体。

2.做实产业,强化保障

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立足区域产业,充分利用山水、田园、人文及原生态农产品等资源优势,通过种植结构优化、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及农旅业融合等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电商、物业等产业,壮大村级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强做大“美丽经济”;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带动经济发展,强村富民,实现整治建设与产业推进的完美结合。破解用地瓶颈,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多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3.彰显特色,优化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生态宜居的核心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持久竞争力所在。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农村传统文化的系统发掘、整理,有效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遗址等各类乡土资源,留存好乡风民俗,通过乡村文化创意导入,提升乡村内在品质,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个性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及改卫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级处理等整治成果;生态景观带的串点成线,既要顾及到交通的可通达性,更要考虑景观带的主题性,在数量上不求多,唯求精。

4.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坚持建管结合,村庄环境管理应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制定人性化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赏罚严明;落实村民主体责任,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明确保洁人员职责,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常态化管理制度等,逐步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深入全面治理,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5.突出主体,惠民服务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努力调动和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整治的热情,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实施“企业+项目+村民入股”发展模式,以利惠民,使村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助推发展;当地政府要继续发挥好主导作用,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广先进经验,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让村民就近就医上学,保障村民的健康医疗、生活发展等基本需求,增强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6.人才振兴,催生动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美丽乡村亟待人才流入,政府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城乡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无障碍对接等,确保城乡人才合理科学流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就地孵化本土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破解乡村人才缺失的难题。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乡村,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向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

总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文化是底蕴,人才是支撑。在实际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要更多地注意激发村民自身的积极性,把村民的参与由观望和徘徊,变成主动参与和引领,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乃至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王敏(1970--)女,汉族,贵州兴义人,本科,中共兴义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收稿日期:2020-03-13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