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毛颖 从红色符号看四明山精神的提炼及现实意义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3-28 10:53:0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一批规划课题“从红色符号看四明山精神的提炼及现实意义”的阶段性成果,编号:ZX21051
从红色符号看四明山精神的提炼及现实意义
毛颖(中共余姚市委党校  浙江余姚  315430)
摘 要:四明山精神是基于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和浙东独特的人文条件而形成的具有主流价值观共同属性的红色精神,从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到四明山精神的内涵提炼并使其具有红色符号的特质,是红色革命文化从载体到符号的转化过程,便于人们重新去认知历史,并从此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明山精神在新时代,对于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引领正确的政治认同,推动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典型性意义。
关键词:四明山精神;红色符号;政治认同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提到的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东临东海,南达东阳、宁波公路一线,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东岸。四明山根据地自1941年建立,发展至1945年这四年间,在特定背景下,以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在日伪顽交错交织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伟大的革命精神指引伟大的革命实践。”四明山精神正是从四明山革命的原生形态中孕育提炼出来的,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以民为本,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其中,以民为本是四明山精神的价值旨归,迎难而上是四明山精神的动力特征,团结奋斗是四明山精神的方法导向。从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到四明山精神的提炼是红色革命文化从载体到符号的转化过程。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就要秉承革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建功伟大时代。
一、四明山精神形成的特定背景
1.特定的人文背景
四明山精神的形成有着特定的人文环境,这里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是智慧的发源地;这里作为沿海城市,自唐宋以来成为著名的外贸出发地,具有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这里是浙东文化的渊薮之地,“知行合一”王阳明,”“经世致用”黄宗羲,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爱民情结;这里是明清以来的反侵略阵地,一次次反对外来侵略,有着保卫家园、抗击侵略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
2.特定的时代背景
四明山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此时也是毛泽东思想进入成熟阶段的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攻占广州、武汉后,因占地甚广,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同时,日军改变了斗争策略,重点进攻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根据地成了抗日救国的重要阵地。华北、华中的敌后抗战开始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浙东的革命形势异常严峻。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连发出指示,此处“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此区大有发展前途)”。与此同时,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之时正是毛泽东思想已进入成熟阶段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对于之前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作出了深刻的总结,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以及中国历史和现状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制订了一整套能够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
3.特定的根据地背景
作为浙东的抗日主战场,面临孤悬敌后、日伪顽势力犬牙交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浙东党组织和新四军不畏艰难困苦,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开辟并成功创建了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虽时间不长但艰苦卓绝,虽面积不大但配套齐全,虽战役不大但贡献巨大,被党中央通电嘉奖。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创建始于1941年5月浦东部队南渡杭州湾,1945年9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我党为避免内战,寻求国内和平,决定主动撤出南方八个解放区,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浙东新四军全部撤离。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四年,但却是在经历了炼狱般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才锤炼凝聚而成坚强内核。
二、红色文化符号化的实践
1.红色文化符号的涵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长期奋斗中,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历史现实和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宝。红色文化符号则是基于红色文化史实,用于帮助人们唤醒、激发与建构对红色文化的需求、感知和政治认同,从而促进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载体。红色文化符号的内在本质集中表现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现实下形成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则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物质形态例如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纪念碑、红五星”与“绿军装”、纪念徽章、歌谣、戏曲、红色影视剧集等。非物质形态则主要指从红色史实所孕育而来的包括信念、信仰、思想、精神等抽象的存在。
2.红色文化符号的实践
就物质形态来讲,在贵州苟坝,有一座红军马灯陈列馆,长征中毛泽东曾经在苟坝这里深夜提着马灯前去找周恩来、王稼祥商议相关的军事事宜。通往纪念馆的道路旁,路灯被设计为“一杆步枪挑着一盏马灯”。这一符号化的标示一方面生动再现历史瞬间的核心实物,另一方面则寓意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思想。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85个小推车走在崎岖道路上形成的景象,那条像飘带一样的路,是对沂蒙精神的升华,形象体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革命精神,寓意道路是曲折的,向着解放之路前进,向着新中国的成立前进,传递出沂蒙革命历史的特有意义和独特地位。
就非物质形态来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与实践的进程中,不同时期形成和展现的各种崇高精神,本身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本质,但同时因为凝练的内核使精神本身也成为红色文化符号的一种典型表现,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赶考精神、红船精神、抗洪精神等。人们在提及这些名词的时候自然而然跟它的内涵和背后的历史产生关联想象。这些物化或者非物化的红色符号都在无声或有声的诉说着革命时期的战斗生活和理想信念,帮助人们在身临其境亦或遥想怀念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与坚强意志。
3.“四明山精神”提炼的必要性
2003年1月29日至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位于浙东浙东(四明山)革命老区的余姚市梁弄镇调研时强调:我们要饮水思源,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发扬老区优良传统,加快老区开发建设,为全面推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对他们带领乡亲们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样板镇的成绩表示肯定,并且勉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明山革命老区之所以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思想源泉就是承载着整个近现代进程中中华民族在抵御外辱、争取独立、建设新中国以及为人民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这些精神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但归根结底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群众进行的共同创造,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对当下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作用。四明山精神的内涵提炼和红色符号的形成,是红色文化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载体需要,也是当代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的迫切需求。
三、四明山精神的主要内涵
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初创和发展的过程中,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的赞歌,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先进的人物等,这是四明山精神的原生形态。四明山精神正是从四明山革命的原生形态中孕育提炼出来的,是各个原生形态精神的升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以民为本,迎难而上,团结奋斗。
1.以民为本是四明山精神的价值旨归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浙东群众们无私忘我,一个个普通的个体凝聚而成团结力量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战士,为部队送粮食、救伤员,究竟有什么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在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民为本,从政治上的民主要求到经济上的货币需求,努力做到群众有呼唤,我党有回应。正因如此,四明山人民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认同,通过宣传理论、支援革命、响应号召等方式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热情。以民为本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旨归,是四明山精神的本质特征。
抗币是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抗日货币的简称,不受法币、伪币贬值影响,币值稳定,保证了浙东人民赖以为生的食米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并逐步发挥了本位币的作用,稳定金融和占领市场,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根据党中央指示于1945年9月主动撤出浙东根据地,浙东银行也随之停止营业。由于发行的抗币只在浙东范围内进行流通,部队北撤之前,为了最大程度避免群众的损失,大量抛售粮食和布匹,回收抗币。对部分留存民间的抗币,按当时米价,给予兑换人民币。这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2.迎难而上是四明山精神的动力特征
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大背景来看,抗日处于最困难时期,国共关系恶化,但抗日救亡仍是主流;从小背景来看,浙东地区形势错综复杂,浙东共产党的力量薄弱,孤悬敌后。以少对多、以弱对强的险境中,纵然荆棘密布,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以粉骨碎身之心,前赴后继,1700余名英烈带着满腔热血和梦想光荣牺牲。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塑造的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的政治品质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哪里有困难,哪有风险,哪里有希望,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在四明山大地上,不管是在大小战役中的英勇奋战还是在危难之际的统一战线,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何克希,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几次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单刀赴会”,去国民党杂牌部队驻地谈判,争取对方投奔抗日阵营。有一次,为了劝服国民党三十师八十八团的田岫山部不要投降日寇,何克希司令只带参谋张任伟和警卫员等几人,亲赴余姚三七市,力劝田岫山不要投敌,与我合作。虽劝阻未成,但田部还是和我方保持了联系。就在那样不明朗的情况下,把生死置之度外。
3.团结奋斗是四明山精神的方法导向
当时,尽管国共关系趋于恶化,我们党仍然以大局为重,依旧清醒地认识到“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在从属的地位”,真心抗日就要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人,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坚决抗战到底,要继续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在浙东地区独立发展,团结友军共同抗战,与顽军在一次次摩擦中不放弃和解的可能,利用敌伪军内部的矛盾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坚持统一战线,壮大了自身的军事力量。
四明山精神不仅有着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也有着在恶劣条件之下的艰苦奋斗。为了求得生存的空间,游击队行踪不定,灵活机动,不论雨雪,几乎每天都在陡峭的山坡上,在密布的荆棘丛中穿梭,很少在一个地方驻留一天以上。饮食上,有一顿没一顿,咸菜下饭,三月不知肉味。夜宿也是和衣而卧,以天为盖地为铺,鞋也不脱,为的就是一有情况就能一跃而起投入战斗。当时因为根本没有条件洗澡,大家的身上都长满了白虱和疥疮。但即使环境再恶劣,条件再困难,也要心存信仰,支撑下去。在战场上,奋力作战;在根据地,艰苦创业。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步成长,走向壮大。
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鱼水之情”是基础,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是保障,团结统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法宝,三者产生于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中,共同铸就了四明山精神。
四、四明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明山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为浙东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浙东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四明山精神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不仅在当时有着巨大的价值,在今天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发展中,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1.四明山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
四明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浙东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浙东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所表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作风等等,集中体现了奋斗于此的浙东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高尚品德,也是中华儿女在浙东这片土地上产生的优秀文化的积淀和涵养。中国共产党人以民为本,追求真知灼见,取信于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心理上产生认同,进而归属感、亲和感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得到强化,最终与自身融为一体的过程。这种价值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它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在某种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情绪反映,而是每一个浙东儿女由内而外散发的潜在气场。革命先辈在武器低劣,衣食匮乏的情况下,仍能视死如归地面对凶残的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是革命精神的胜利,靠的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四明山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
四明山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作为四明山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明山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初,势力弱小的浙东党组织和新四军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备尝艰辛。挑战无处不在,压力如影随形,只要走错走偏一步,就会带来无尽的灾难。但我们党和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现在人们处在快节奏快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为此承受相应的竞争和压力,成就感和挫败感交替相伴。成功自然欢喜,失败亦不免忧愁,更有甚者会自我否定,在新的挑战面前便会踌躇不前,这时人们更需要一种精神的激励,点燃心中的热情,重塑自信,拼搏奋斗。
3.四明山精神的规范导向价值
四明山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四明山精神对人的信念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是什么力量促使广大的革命先辈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表现出那样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并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这就是因为革命先辈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对红色革命历史没有清楚的认知, 没有共同的红色精神的指引,是非常容易造成对当今社会政治格局、政治体制的认识的不充分和不清晰, 人们往往对自己所接触的历史和事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四明山精神是我们借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政治导向、培育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对党的长期执政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识到是党的先进性成就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成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增强对政党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
4.四明山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
四明山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四明山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精神世界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当代人们的红色革命文化记忆处于不断的淡褪和遗忘的现状中。通过具有红色符号特质的“四明山精神”唤醒他们对红色记忆的需求,有利于进行新的历史建构,在新的目标指引下,在有意无意间重温历史,感悟政治选择与政治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政治认知。四明山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这种对人的根本性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行为形式、情感寄托、价值根基上的教育塑造,就是对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价值为目标和指向,从而被塑造成一种深厚的,有着与社会责任、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相通的旷达胸襟的精神品格。人在四明山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将四明山精神提倡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与自身的行为比较、改进,心智上更成熟,行动上更踏实,使人由内而外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莫坷.浅谈长征精神的德育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3.20
[2]石颖逸.浙东革命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探究[J].祖国,2019.01.23
[3]唐炎、章洪珊.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浙东纵队的成长[C].//铁流15——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一百周年.2009
[4]乐承耀.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N].宁波日报,2015.07.21
[5]赵天然.关于提炼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2018(23)
[6]安然、王勃然.红色文化符号及其介体功能解读[J].红色文化学刊,2017(03)
[7]胡继冬.论红色文化的社会记忆建构——基于符号学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8(202)
[8]潘丽文.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记忆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
作者简介:
毛颖(1987—)女,浙江余姚人,中共余姚市委党校,主要从事党史研究。

收稿日期:2020-03-18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