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姜国峰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主体、内容与模式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3-28 10:56:23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7YJC710031;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9BKS128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主体、内容与模式

姜国峰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要: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和灵魂,有利于借用“古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强化沿线区域间更广泛的互动与共融。论文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主体、内容和模式进行探讨,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美誉度,进一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丝绸之路;社会记忆

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和灵魂,是借用“古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对华夏文明丰富的积淀与内涵进行新的诊释,以此强化沿线区域间更广泛的互动与共融。[1]“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承载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使命,是关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重层面的宏大设计,必将对跨历史、跨区域、跨时空的互联互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社会来说与中国崛起相伴而生的中国文化、中国主流价值观、“中国道路”具有巨大的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但也存在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华文化、中国主流价值观、“中国道路”曲解和误解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党中央站在培育和塑造当代国人文化自信心态、提升中国文化正向影响力的高度,将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重要组成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一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亚欧大陆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学界对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理论成果日渐丰富。有学者对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研究,认为和平、贸易与交流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题,并明确提出丝绸之路起源于各种文明间的相互吸引;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框架设计与制度保障,对于沿线各国经济往来和推动文明互动与交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具有更深远的主体间性意义;有学者通过对中亚死语言与古代西域文物进行研究,认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各国文化都明显地呈现出东西文化交融的特征。[2]

一、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主体

社会记忆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同样里离不开“人”的参与。厘清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主体是谁、应该是谁,这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着力点的首要问题。如果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研究考察的话,发现往来于丝绸之路沿线上的政府官员、商人、留学生、旅行者、民间组织人士、学术交流团体等受众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各类主体,他们串起了关于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化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共同记忆,并可以将上述主体力量划分层次分为上层、中层和基层的社会记忆主体,不同层级的社会记忆主体在传播中华文化,服务于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在实践中需要设计不同路径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通过研究发现,社会记忆主体有政府官员、商人、留学生、旅行者、民间组织人士、学术交流团体等等,他们对于中国人物形象、哲学观念、艺术形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中华文化内容某一或某几个方面比较熟悉反映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景观和大众文化心理,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有一定的基础其中,政府官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传递文化政策、表达文化意愿、达成文化共识的主体力量,在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民间团体、学术交流等,以多种形式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社会有效互动,并传递着中华文化最深沉、最本质或者最优特色的价值意蕴,是促进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中介力量;商人、留学生、旅行者等个体作为独特的文化标识,从政策、制度、观念、内涵等方面将中华文化整体性传播出去,并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知转化为影响他人的无声样本,潜移默化中使他国民众由机会接触新鲜元素,进而产生中华文化认同。[3]当然,关于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主体应是多种多样的,每类主体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不一。但他们的目标都直指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华文化自信,都应该加以重视和研究。

二、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内容

研究发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特产、艺术、自然和人文资源、科技等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比较熟悉。一是以商品贸易为核心的经济类别。张骞通西域后,无数商人和商队在这条漫长古道上奔波,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经西域集中转销,最后换回欧洲人、阿拉伯人的马匹、谷物、水果等。其中,丝绸是这条路最耀眼的代名词,而商品交易使许多中国元素涌入西域诸国,也为我们带来了中原没有的动植物物种和珍禽异兽等,对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改变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现代人通过历史资料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形成中华文化认知的最初形式;二是以多元艺术形式为核心的思想类别。通过丝绸之路,儒教文化圈开始形成。例如,儒学是朝鲜王朝的主导思想,朝鲜设有专门祭孔的文庙。韩国首尔成均馆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及韩国理学先贤位牌建基于儒学。这说明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儒家文化圈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依旧是深远的,足以体现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三是以现代传媒为核心的介体类别。近年来,大国重器、基础设施、版权、影视剧等都成为中华文化外传的重要依托,也是他国形成中华文化认知的基础。中华文化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得以拓展,有效传播格局初具规模。仅2018-2019年我国共输出版权超过1万项,涉及10余个语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2600多种书籍资料。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畅销海内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内容,成为实现“双赢”的话语标签,得到了普遍好评。此外,国家大力支持优秀电视剧、影视剧产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每年近500部电视剧、影视剧给沿线国家民众带去精神大餐,为中华文化在他国落地、生根、发芽提供了适宜土壤,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4]

三、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模式

于历史而言,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强大文化传播力的黄金之路,在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基础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为人类璀璨文明注入了活力。于现实而言,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语义相同,是中国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续写中华文明更加辉煌的新通道,更是中华文化“异域”传播的物质和精神表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中国丝绸之路文化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传递的话,可以发现,立足顶层设计、多方合作、文化品牌的中华文化传播越来越成为主流,而以国学经典为载体的文学途径,以孔子学院为主要载体的教育途径,以各种展览、文化年、会议等为载体的活动途径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模式,对于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基于纵向顶层设计的传播平台模式。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得以向全世界推广、传播,形成了多维度的文化品牌,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在实现各国民心相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与此相适应的平台和机制体制也日渐成熟和完成,形成了顺利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为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保障。[7]为此,国家文旅部已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超过300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用于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成立若干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跨文化人文交流论坛,用于文化教育交流平台,深受相关国家媒体和受众好评,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载体。[5]

第二,基于文化品牌宣传的形象塑造模式。通过中亚、西亚和中东国家留学生调研发现,各国超市、酒店、商场和街道上的中国品牌较多,如泸州老窖、王守义十三香等商品,格力、海尔、美的、联想、奥克斯、LG等家电,宇通客车、中国中车等交通标识,vivo、oppo、华为、小米、李宁等品牌。其中,街道上的小米、华为广告尤为多见,而格力、美的、奥克斯等三大品牌,更是占据了中亚空调进口的五成份额。在阿拉伯地区,国内知名出版社用阿拉伯语翻译了一大批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书籍,全方位介绍古老与现代中国,给了阿拉伯国家民众近距离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主动性载体越来越宽泛此外,广汽传祺、箭牌卫浴、“彩虹”无人机等产品,以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等形象成功进入中东市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文本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从官方角度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最早表达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意大利是首个加入的七国集团成员国。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体现,不仅是中巴友谊长存的见证,更是巴基斯坦基于国家利益的正确选择。从专家角度看,高度赞赏“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积极作用例如,有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解决危机贡献巨大力量;有专家指出中国“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对阿拉伯国家投资取得长足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从民众角度看,他们通过上述品牌知道了中国,甚至开始关注中国,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美食和功夫兴趣浓厚,通过品牌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做法是成果的。在沿线国家多数民众看来“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战略,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基于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模式,极大地树立了中国国家形象,既是“一带一路”倡议取得重大成就的印证,又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最佳体现。[6]

第三,基于各国文化相通的国际认知模式。截止2019年底,全球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签署的合作文件近200份,全球超过30%的贸易额来自“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互动。所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南美洲的牛肉摆上了中国人的餐桌,中国的小龙虾“出征”俄罗斯世界杯,东南亚的特色果蔬被大量运往中亚国家,世界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和民众数量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状况看,各版块与中国存在着高度的关联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双赢效能非常显性。首先是中亚西亚等国家,在公众的印象中,战乱、贫穷、宗教是上述地区的主要代名词。但是,中亚五国作为与中国经济商品贸易联系非常密切的地区,而西亚各国与中国有着能源的紧密合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广阔天地,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再次俄罗斯及高加索地区诸国,对提升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战略关系具有重要助推作用。最后是日本、韩国、意大利等海上沿线国家,在先进技术、人文教育、社会民生等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是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注入新鲜元素的张力地带。通过文本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媒体报道中国的话语体系看,有关中国报道的风格呈现出非常强的规律性,与中国关系比较友好的国家,如说俄罗斯、中亚五国(除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蒙古、意大利、韩国等国家,涉华报道偏积极正面;传统华沙条约国家,涉华报道偏弱积极正面;“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整体上偏向积极正面,涉华舆情总体良好;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整体上偏弱积极,尤其是欧洲国家,涉华舆情态势需要进一步扭转。总体看,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有着良好的舆情环境和社会基础。[7]

应该说,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的社会记忆既包括对以往文化积淀的“大浪淘沙”,也包括未来文化样态的“灵蚌含异”。所以,路径构建的精髓在于如何避免因对历史文化的恋恋不舍而淡漠对未来文化的孜孜想象,造成后来者社会记忆中可能出现的贫困和缺憾。为此,坚持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自信要立足历史文化又着眼未来文化,立足中华文化又着眼世界文化,构建有利于激发政府官员率先引领和榜样示范、社会精英道德良知和责任担当、文化工作者精准诠释和有效传播、人民大众自觉认同和积极拥护主体路径;构建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美誉度和话语权,中国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打造合作共赢与命运共同体统一的客体路径;构建有利于坚持引领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潮多样性相统一,中华文化先进性和“沿线文化广泛性相统一,中国主流文化创新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介体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迎胜.丝绸之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J].江海学刊,2016(3):60-64

[2][英]彼得·弗兰科潘邵旭孙芳译.丝绸之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3]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林勇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探讨[J].教育观察,2019(10):34-46

[5]张耀军李晴.人文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跨越文化差异[J].人民网,2019-04-16

[6]王增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条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1-25

[7]龚为纲.世界如何看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整体积极正面[J].观察者网,2018-03-23

作者简介:

姜国峰(1980--)男,汉族,黑龙江省勃利县人,博士,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20-03-02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