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张颖 要素整合视角下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机制探析——基于嘉兴市样本的考察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3-29 09:51:0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张颖(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农村文化礼堂在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复兴乡村文化以及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层面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要素供给不足、要素互动不良等问题,制约着当下农村文化礼堂作用的发挥和长效发展机制的建立。有效整合要素资源实现要素的充分供给和良性互动、转变建设理念、解决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外部输入与内部构建相融合的问题是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要素整合长效机制

一、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概况

作为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乡村社会共同体文化建设、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文化精神的农村文化礼堂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仪式、祭祀、娱乐、宣教等活动来挖掘、展现本村文化底蕴最终达到凝聚文化、传承文化的一种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的农村文化综合体。为贯彻浙江省文化强省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局面,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构建农民精神家园,嘉兴市2013年起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市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截止到2018年底累计建成679家,覆盖全市近89.46%的农村行政村。

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建设目标,坚持“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的建设理念,以构建农民精神家园为建设主题,把打造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作为目标,以期建立以县重点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礼堂为架构的农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三级体系。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内在价值

1.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现实要求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指的是农村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在我国传统乡村社会中,集市、水井(塘)边、寺庙、戏台、祠堂、茶馆、村头林荫树下都可以归类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但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是农村庙宇,一种是宗族祠堂。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出于对农村社会控制和改造的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数量大幅减少,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被严重压缩。改革开放后,农民日益增长、需求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严重不足的张力日益凸显;另外,政府在农村进行的文化建设也缺少了必要的阵地和载体,显得力不从心。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体,正是对当下如何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很好的回应。

2.乡村文化复兴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千百年来,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根基的乡村文化除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寄托以外更是我们通过族群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基础,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近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逐渐由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迈进,作为乡村文化滋生与繁衍土壤的农村社会受到巨大冲击,社会转型对乡村文化的撕裂效应日益凸现出来,这直接导致了当下乡村文化的衰落,使乡村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影响愈加力不从心,成为当下农村发展失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复兴乡村文化,重新发挥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复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正是对当前这种呼声的一种很好的回应。

3.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安东尼奥•葛兰西曾指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实用性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更加细密的关系,因为政治作为改造现实社会及结构的一种手段,由于其自身构成的特殊性,它要求必须对文化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意识。”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及政治文明建设都是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并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因此任何社会形态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就具有了政治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必然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属性,也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特性,因此,在当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权问题,即如何更加有效的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引领。农村文化礼堂的出现将复兴乡村文化与宣扬当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巩固和扩大了“红色阵地”,是当下政府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

三、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困局:要素供给不足与要素互动不良

1.要素供给不足

(1)参与主体流失,受众萎缩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交往频繁化和社会流动不断加剧,使得越来越多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和生活,农村空心化和村落消失加剧,农村文化礼堂的受众群体严重萎缩;另外,由于基督教改革开放后在乡村的发展根基深厚且信众规模较大,信仰差异使他们对农村文化礼堂举办的许多传统文化活动采取不参与甚至排斥的态度,这也导致了参与主体的严重流失;最后,部分地方的农村文化礼堂由于受到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只允许本村籍人口使用,排斥外来流动人口参与文化活动,产生了排他性,成为受众萎缩不可忽视一个重要原因。

(2)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省、市、县财政专项资金、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村集体收入、村民自筹四种渠道,减去这些渠道筹措的建设资金,按照标准化建设,每个农村文化礼堂新建资金投入缺口至少在50万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这些资金缺口需要由村集体收入填补或者村民自筹。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2006年农业税取消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的“三提五统”也随之废止,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减少,大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仅能维持村级的日常运作,能用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运转的费用也寥寥无几。

(3)制度构建缺失制度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必备要素。从外部制度的构建来看,2013年浙江省出台了一些列关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文件和政策,对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在制度层面做出了规定以指导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随后嘉兴市也根据上级精神和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文件政策以指导嘉兴市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嘉兴市下属各县(区)也以这些文件为蓝本制定了本县(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应该说基本构建起了省、市、县三级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指导制度,但是仔细查阅各级实施意见就会发现,下级实施意见基本是对上级指导意见的修改与照搬照抄,呈现出自主制度建设基本还是空白的现象,这造成了各个县、区农村文化礼堂现有规章制度雷同度比较高,而个性化制度建设比较缺乏的状态。从内部制度构建来看,通过笔者对部分农村文化礼堂的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村文化礼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用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横向交流制度,鲜有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出现。因此,内外部制度构建的缺失成为制约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

2.要素互动不良

(1)政府主导地位与农民主体地位张力明显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际过程中,从政府主导性地位来看,政府主导性地位得到强势有力地发挥,但由于受到传统“大政府,小社会”社会治理模式惯性思维的影响,政府依然对农村社会建设的很多事项进行大包大揽,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对自身的主导性地位边界界定不是太清晰,对该由农民发挥主体地位的环节干涉太多,形成一种对农民主体地位发挥的张力,严重影响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从农民主体性地位来看,同样在长期的“大政府,小社会”社会治理模式下,农民对农村社会建设中政府无所不包的治理行为习以为常,形成了“一切事情都应该政府来做”的思考习惯,在行动上则表现出事事靠政府的“依赖路径”,因而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表现出了旁观的心态,很多人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过程当中去,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很少被体现出来。因而“大政府,小社会”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形成的以自我主体的思维惯性和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农民形成的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路径依赖是导致当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和政府主导地位张力形成和互动不良的根本原因。

(2)植入文化与本土文化衔接不良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创新型举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除了强调要推动传统乡村文化复兴,更强调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植入到基层社会当中,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来,但其所指的现代文明基本上限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教化、培训和熏陶层面。将现代文明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来的过程中存在着外来植入文化和农村本土文化的衔接和融合问题,通过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开展情况的调研,笔者发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的文化活动中,活动内容占绝大多数比例的是对乡村本土文化即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而对植入文化即以现代公民文化、价值体系为代表的现代性文化的培育涉及的很少,基本没有能把传统文化经过加工来宣传和培育现代性文化的活动内容,存在着植入文化与本土文化衔接不良,现代社会建设所产生的公民文化、价值体系不能有效地嵌入到基层文化建设中来的困境。

四、对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机制的探讨

1.转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理念

作为推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工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背后不可避免有着政府的主导与参与,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行政性,多数乡镇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去完成,加之乡镇治理事务千头万绪,存在着轻文化建设重经济建设的现象,多数乡镇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成视作对上级交办的任务完成,对农村文化礼堂后续发展的关注度迅速下降。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三大环节中,使用是最终目的,也是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得以延续、乡村文化复兴的必需环节,更是实现对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改变当前乡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将其建设视为政治任务而不是将其视为与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观念是当务之急。

2.多元整合要素资源

上面已经述及,资源要素供给不足是制约当下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整合和优化农村文化礼堂的各种构成要素,理顺要素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首先要合理选择农村文化礼堂的布局点。在农村空心化、集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受众规模、利用率、人口服务辐射范围等因素,本着“人在哪里,文化礼堂建在哪里”的原则,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数量和布局做出最优选择。其次,探索多方筹集资金的机制。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村落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可与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除此之外,还要有效整合农村各类建设项目资金,将符合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农村发展专项资金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倾斜,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结对帮扶等资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最后,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制度、使用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横向交流制度,推行建设好专职管理员、文体骨干、宣传员、志愿者、指导员、新乡贤等人才队伍建设,为制度的创建和落实提供人才保证。

3.外部输入与内部构建相融合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首先是政府对农村文化的一种外部输入,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内部的一种自我建构,这种外部输入与农村社会的内部构建能否实现融合直接关系着农村文化礼堂作用的发挥,这也是农村文化礼堂能否扎根农村实现长效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文化礼堂由外部嵌入农村社会,不仅仅是一种政府提供的政府公共服务,更是一种现代性文化的注入,这种公共服务和这种理念要为农村社会所需必须符合农村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农村社会的需求则根植于独特的村庄文化传统当中,因此农村文化礼堂只有与农村内部的文化传统形成的对接、融合,才能将现代性文化有效的嵌入农村社会,实现外部输入与内部构建的有效结合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洁.对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大众文艺2014(8):5

[2]何兰萍.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

[3]周书刚.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EB/OL].http://www.curb.com.cn/dzzz/sanji.asp?id_forum=012272,2009.03.20

[4]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5][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92

[6]陈建胜.农村社区文化营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杭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5(9):76

[7]徐声响.外部输入与内部建构的分离与融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91)

作者简介

张颖(1985--)女,浙江云和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

 

收稿日期:2020-02-14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