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邓雯 亚文化视角下对90后“朋克养生”文化意义的解读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4-23 08:34:24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亚文化视角下对90后“朋克养生”文化意义的解读

邓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2)

 随着新媒体浪潮的发展,朋克养生作为90后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然而,无论哪一种亚文化盛行,其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研究以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传播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后发现,“朋克养生”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年一代社会焦虑的社会心态。启示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群体性问题,并且在实践当中要重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引导作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朋克养生新媒体传播

 

一、问题提出

大约从2017年开始,微博和朋友圈诞生了一股“朋克养生”的热潮,并且借助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和青年群体的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进一步蔓延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极大地改变了90后青年亚文化的生活样态,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无论是2018年微博上多次转发的黑豹乐队的鼓手手持保温杯的图片,还是在某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明星在镜头下展示的一日食多种保健品的养生之道,又或是在网络疯传的“一边孜孜不倦的熬夜开party,一边又勤勤恳恳敷面膜涂眼霜;一边晚上吃着炸鸡,一边白天不忘健身”等等一系列段子,都为“朋克养生”的大面积传播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随后,这种看似“矛盾百出”的生活方式却意外地在90后青年群体中悄然流行。

然而,任何一种亚文化的流行都有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且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朋克养生”文化的流行与90后青年的社会处境有着密切联系。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生活方式对应着一定的社会现实,折射出青年群体真实的生活样态,呈现了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群体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直接反映着当代青年在社会现实中所面临的群体性问题。本文将通过传播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以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尝试将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剥离开来,从而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认知“朋克养生”的文化意义,关注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群体性问题。

二、理论基础

伯明翰学派关注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指青年人通过风格化和另类化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胡疆峰,2008)。“风格”在亚文化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风格是吸引人的关键要素,要理解风格,不能忽略的是亚文化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董扣艳,2017)。因此,本文要阐释“朋克养生”的文化意义,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朋克养生”的文化风格。亚文化风格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运行方式与传播载体。亚文化风格的产生,不是在“一无所有”中创造物体和意义,而是在现有的语境中把已有的物体进行转换和再次安置,转向新语境,并且改编它,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意义(胡疆锋,2007)。当进行分析时,通常会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学中的“拼贴”、“同构”等概念。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而是需要借助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胡疆锋,2012),此过程被描述为“拼贴”。同构主要是指在一个群体的价值和生活方式之间,在它的主体经验和它用来传达核心关切的符号形式之间存在着的“象征性的吻合”(胡疆锋,2007)。通过拼贴、同构等方式会使得亚文化产生某种“抵抗”意义,有时甚至还会完全逆转传统的表意。

当论及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结构的解释模式通常认为其产生是与青年的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青年亚文化产生源于社会结构矛盾以及相应产生的文化矛盾,而亚文化出现的目的是为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一种“象征性的解决方案”。尽管它最终无法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但可以通过它独特风格的抵抗表达出青年群体的要求。

三、“朋克养生”内容分析

首先,“朋克养生”有其独特的拼贴方式,它并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而是借助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客观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朋克”一词代表着摇滚不羁的精神,“养生”通常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二者看起来完全毫不相干。但“朋克养生”正是通过对以往传统养生方式加以挪用和篡改,将其与“朋克”相联系,对原先“养生”的语境进行了反转和意义改写,并使得这种新意义在90后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比如熬夜、饮酒、蹦迪、破洞牛仔裤是“朋克”精神中追求自我、反叛等特征的表现;保温杯、红枣、枸杞等又是“养生”原有的鲜明象征。经过话语策略的转换,并借助新媒体中的“冷媒介”—图片配文字补充,将之改造成为承载“朋克文化”的“热媒介”。常见的诸如媒体传播中“朋克养生”相关法则,“啤酒加枸杞,可乐泡党参”“白天一杯奶茶,晚上加跑两公里”“买最贵的眼霜,熬最长的夜”等等。这样被拼贴创造而出的“朋克养生”,更是通过了一种特定“同构”的方式,将象征性符号与个体经验生活联合起来,让青年群体感受到媒介传播着充满自嘲的文字图片似乎就是着他们真实生活状态的表达体,从而受到众多青年人的热烈追捧。

其次,根据《2019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出熬夜是90后最为普遍的现象,但其实在“朋克养生”一族的网络调查回复中,实际生活中多数人的熬夜并不会选择去通宵蹦迪等疯狂的事情,他们更多是将熬夜作为一种归还自我的时间。当下青年人大多数都感受到自己在置身于压抑的、封闭的社会结构中,现实的压力剥夺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当结束满满一天的工作之后,实际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做其他事情,只有夜晚的时间可以让他们短暂逃离白天压抑的结构,回归自我重构的娱乐活动之中,所以大多数人便会选择再熬久一点的夜。现实的压力,再加上类似熬夜等“反叛行为”,也让青年人的身体产生了许多不良反应,如上火、胃病、脱发等等,所以他们又不得不寻求“养生”方式进行自我补救,这才出现了熬夜后第二天疯狂敷面膜眼霜;吃辣的痛痛快快的火锅时,下一秒喝凉茶降火这一系列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正是青年人这种迷失与焦虑的真实图景,让他们既追求“朋克”,表达和寻找自我,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屈服于社会主导下的“养生”体系。因此,网络传播中“朋克养生”法则或段子的出现,恰恰满足了青年群体既想打破充满压抑与焦虑的生活状态,又必须对现实和身体低头的无奈。这种既反抗又被动接受的特征建构出了一种90后独有的“朋克养生”式文化风格。

四、“朋克养生”传播背后的文化意义

如前文所述,“朋克养生”一方面体现着青年人期望在主导的社会规训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寻求主体的欲望表达;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他们被动选择着与主导的社会生活体系,通过“养生”达成的一种不彻底的“和解”方式。这样的文化风格背后反映出一种当下青年人被动、矛盾且无奈的社会焦虑。通过社会焦虑这一社会心态反映出的事实也正是“朋克养生”的文化意义。

社会心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透过社会心态的状态及其改变,可以看到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杨宜音,王俊秀,2013)。“朋克养生”表面上是一种矛盾的生活方式,背后实则展现着青年群体在快速的社会进程中不同程度的社会焦虑。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深化的转型期,传统的熟人社会已逐渐消失,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正加速到来。复杂多样的社会形态使得社会竞争与社会生活风险同步增加,使得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发展都充满着高度不确定性。时代的更新特征通过社会生活作用于每一个个体,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体验更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青年一代在各类繁杂的选择中更加迷茫。同时,市场经济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似乎也变成一种商业化的营销渠道,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都试图消费观众情感来达到自己利益的需求。人与人的交流也更多是隔着一层屏幕,情感交流开始依赖网络中的“虚拟”操作,感情不和开始表现为社交软件的“拉黑”。因此,在情感支持上个体也变得好似更加孤独,从而也更加迷茫。

五、“朋克养生”的传播引导策略

从传播社会学的立场来看,任何传播现象的出现都有着或隐或显的社会学根因,都与社会文化体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杜晓杰,2019)。“朋克养生”的传播流行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当下青年社会焦虑的社会心态,而这一心态反映出的社会现实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从当今新媒体的传播引导角度来看,新媒体在青年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与日俱增的关键作用,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进行“朋克文化”的引导。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对整体社会变革和个体日常生活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90后正是经历了从传统纸媒被新媒体取代的一群人。新媒体具备传播速度实时化、信息更新个性化、传播内容丰富化等特征,并且人人都具有主动选择接收信息和与信息互动的能力。在这样急速变幻的媒体语境中,青年更容易受到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机制,接收与关注个体只感兴趣的信息,长期可能会形成一种信息固化的状态,对青年文化产生不利影响。“朋克养生”之所以迅速发展为新兴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密切相关。所以,对于当代青年人“朋克文化”的批判或引导,更需要借助能够进入青年群体信息接收的新媒体的力量,既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又或是可以通过短视频APP,关注当下青年的生活状态,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更加注重引导主流文化的传播与发声。

 

参考文献:

[1]胡疆锋.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8.114

[2]王俊秀杨宜音.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0

[3]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胡疆锋.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论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5]胡良益刘永宁吴春梅.“朋克养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解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9(1)

[6]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7]王璐.11月11日:从文化建构到商业收编[J].青年研究2014(3)

[8]杜晓杰.“丧文化”的传播社会学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9(11)

作者简介:

邓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51186042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