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石成 关于中国玻璃艺术有关问题的初步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5 08:25:21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石成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以玻璃材料为载体的玻璃造型艺术,是世界造型艺术园林一株艳丽奇葩。形成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基础之上的现代玻璃艺术,因其在思想性、可塑性、观赏性以及受众的广泛性等多个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本文根据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实际情况,结合笔者相关实践经验体会,就中国玻璃艺术发展若干问题作一些初步思考,以期抛砖引玉,促进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种材料,玻璃与陶土一样很早就被制作成器具和装饰品供人使用、欣赏。玻璃艺术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探讨总结玻璃艺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玻璃艺术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推动中国玻璃艺术健康发展。

玻璃起源于两河流域。古代西方玻璃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有较强的适应性。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了距今约4300年的玻璃残片。约3600年前,两河流域有了玻璃器皿。约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已广泛流行于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一世纪出现的玻璃吹制技术,使后来玻璃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至今大多数玻璃艺术家还在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在古罗马统治的中世纪,出现了为宗教服务的彩窗镶嵌,因哥特式教堂的窗户尺寸过大,受限于当时平板玻璃生产技艺水平等因素,人们尝试用金属铅做成的工字形铅条将五颜六色的玻璃拼接起来。这种装饰方法后来遍布全世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人将俘虏的奴隶关押在意大利的慕拉诺岛上专门生产玻璃器皿,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装饰技法有了质的飞跃。直到今天,慕拉诺岛仍然以玻璃小岛的盛名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面貌。玻璃在中国的出现略晚于欧洲,但迟至西周(前1046—前771),中国人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河南、陕西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光谱测定其主要成分为铅钡,说明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是一种与青铜冶炼技术密切相关、用本土特有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铅钡玻璃。春秋时(前770——前475),西方玻璃制品连同制作技术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在之后的历史岁月里,虽然各朝代屡有进口西方玻璃器,甚至在相当时间内外来玻璃器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并未因此而造成本土玻璃制造的中断,相反,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一直沿着传承中国玻璃工艺与引进外国玻璃器这两条脉络相交并行的道路持续发展。考古研究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这一漫长过程的基本轮廓:汉代已能制作器型较大且种类丰富多样的玻璃器。魏晋南北朝时用新发明的玻璃配方制造出了不含氧化钡的高铅玻璃和不含钙的碱玻璃。隋代成功借助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玻璃,玻璃吹制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元代玻璃制造业达到了相当规模,宫廷设置“瓘玉局”,统一监制玻璃器生产。自元末明初起,颜神镇(在今山东淄博)成为保持数百年的全国玻璃生产重要基地。清代新增广州为玻璃生产中心。康熙中期设宫廷玻璃厂,一批外国技师进行技术指导或直接参与制作,中西方玻璃制造技术得到充分融合,中国玻璃制造水平达到历史最高峰。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的高峰期后,从嘉庆朝开始,中国玻璃制造业开始走向衰落。

比较中外玻璃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玻璃制造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从一开始就走上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独立发展道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深厚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即使对西方玻璃器有长期大量的引进和借鉴,依然保持着本土传统风格,在材质、造型、工艺以至文化内涵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典型的中国特色。

2.中国较早地开始并长期保持着与西方玻璃制造业的交流互鉴,这种交流反映在对西方玻璃器皿、技术工艺、专业人员甚至原材料的引进和借鉴,其结果是启发和促进了本土玻璃制造工艺技术的革新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助推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

3.由于制作成本相对昂贵,加之没有像西方那样较早培育出成熟的民间商业生态环境和相对发达的大工业生产,中国玻璃制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服务于皇室贵族和其他富贵阶层的享受需要,而未真正进入民间成为社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这就限制了玻璃业扩大生产的基础条件,限制了技术工艺变革与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4.中国陶瓷业的超常兴盛发达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深远影响,使陶瓷产品尤其是瓷器,长期作为象征财富、地位甚至某种秩序的重器、礼器、明器而被官民所推重,玻璃器则始终作为配角屈居其下,以致形成了生产领域和收藏界厚此薄彼的风气习惯并沿袭至今。

二、中国现代玻璃艺术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玻璃被当作一种材料来制成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这种状况曾持续存在长达几千年之久。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哈维•利特尔顿教授和他的一帮先锋艺术家朋友们举办“玻璃工作室运动”,将玻璃正式引入大学教育和艺术家的视野,玻璃才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正式登台亮相。从此,大批玻璃艺术家和优秀的玻璃作品在各大艺术展览中崭露头角。

上世纪80年代,玻璃以艺术家的创作材料的角色进入台湾,岛内各大美术学院玻璃专业和与玻璃相关的企业开始得到蓬勃发展。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成立玻璃专业方向,玻璃专业教育正式进入大陆院校。当时这两所院校的教师都是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玻璃专业毕业回国的,所以大陆玻璃专业最早的教育模式是师承于英国的教育体系。由于将玻璃这种材料介入艺术创作属于比较前卫的,多数院校对此缺乏充分认知,因此,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这两所院校只能自己举办联展。2014年,清华美术学院举办了“1895当代玻璃艺术展”,有来自近30所院校的约200件作品参展。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将玻璃专业纳入教学体系。之后,国内各艺术院校纷纷成立玻璃专业或玻璃方向,该专业一时呈现井喷式发展的盛况。近几年来,玻璃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以玻璃为主的专业性展览遍地开花,国际艺术交流也屡见不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目前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

但是,客观冷静地加以审视,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现状尚不能令人满意,还存在种种不足和隐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玻璃作品形式单一化倾向明显

玻璃材质不同于铜、铁、石、木等材料,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光线效果实现创作意图,既可以使光线穿透自身,也可以反射和折射光线。这种能够穿透光线的独特性特点颠覆了很多传统材料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巨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创造出传统材料无法表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因此,玻璃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然而,目前玻璃艺术行业不少从业者,虽然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前卫观念,但由于对玻璃材料本身并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难免忽略了玻璃的自身语言,以致作品形式单一,所呈现的状态与玻璃本身没有太多的关联。

2.表现手法、制作技法雷同

玻璃专业被纳入中国大陆高校艺术教育体系较晚,最初设置本专业的两所大学的专业教师来自同一所国外院校,他们的学生后来又去其他院校任教和组建玻璃工作室。这种类似近亲繁殖的教育背景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加之为了避开某些有一定危险性的技法或高额运转费用等问题,相对安全、低廉的窑炉烧制技术就成为当时院校教授的主要创作技法,在之后的发展当中又进而成为国内多数玻璃艺术家普遍使用的表现手法。在2014年清华大学举办的“1895玻璃艺术展”中,约二百件参展作品中有近九成作品都是用窑制技法制作的,吹制、灯工、热弯热熔以及平板镶嵌等作品则少之又少。从玻璃艺术行业整体来看,以过于单一的形式发展玻璃艺术,将会逐渐形成偏倚现象,导致其他制作技法得不到相应的探究。长此以往,对于中国的玻璃艺术教育和发展并非好事。

3.材料特性与主观想法的平衡性有所欠缺

工艺与艺术家想法之间的关系是材料艺术家的永恒话题。对于玻璃这种特殊材料,艺术家需要用其一生去驾驭其特性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如果艺术家只表达自身的想法而完全忽略材料与其之间的关系,将会使作品从形态到内涵得不到淋漓尽致的表达,称不上是一件好的作品。对于一个材料艺术家来说,材料特性与主观想法好比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艺术家如果只在乎工艺而忽略想法,或无限放大观念而放弃技法,都会导致跷跷板失去平衡,最终导致工艺品落于俗套,或是作品太过空洞经不起推敲。目前国内的玻璃艺术家有一部分就处于这种两极阶段。

4.相关理论教材和专业杂志匮乏

从玻璃专业进入大陆高校以来,各院校有关教师在各自的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著;但玻璃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关论文和教材单就数量而言也明显偏少。学生进入玻璃专业后,不能较客观地从整体玻璃艺术行业和相关技法中作出全面的认知与判断,难免在学习中会盲目跟从本校专业老师的理念和表现手法,使得毕业后学生在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较难产出创新之见和创新之作。

5.玻璃品在收藏行业尚未获得客观公正的认知

上世纪60年代,玻璃艺术在台湾兴起,玻璃画廊与收藏行业也伴随着玻璃艺术的兴盛而逐步完善。之后,香港的玻璃教育与收藏行业也紧随其后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近年来,中国大陆玻璃学术界十分活跃,全国各院校纷纷建立玻璃专业或方向,专业的玻璃专题博物馆也随之出现,与玻璃有关的学术论坛与展览激增。相比之下,收藏行业却显得格外冷清,还没有做出期待中的反响。大多数收藏家对玻璃艺术这个艺术门类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和认知,普遍抱着观望的态度。收藏家是玻璃艺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环节缺位,会使玻璃作品没有销售出路,这样一来艺术家就没有资金和欲望再去创作新的玻璃艺术作品,整个行业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整个行业也会因此而逐渐式微。

中国大陆的玻璃艺术,至今已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来说,它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即使放眼世界,玻璃艺术行业之于整个艺术史,也属于刚会行走的孩童,难免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目前发展势头看,玻璃艺术在中国正处于上升阶段,艺术机构开始逐渐了解和认可其艺术价值,玻璃艺术行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处于逐渐趋向正规。只要我们尊重规律,坚守初心,虚心学习,勇敢探索,及时发现并正确解决玻璃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会推动玻璃艺术行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下去,迎来玻璃艺术繁花似景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建中著.《世界现代玻璃艺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2]基思卡明斯著,薛吕译.《世界玻璃工艺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赵宏主编.《中国古代玻璃器皿》.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石成,男,西安美术学院教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玻璃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英国桑德兰大学玻璃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