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娄桂莲1 王洪宽2 徐素波1 孙妍1 刘杰1 提升高校教师认同度,助推高校教育品牌建设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6 09:02:36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课题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育课题,编号:NDJY1850;黑龙江农垦总局重点课题,编号:HNK135-07-09

提升高校教师认同度,助推高校教育品牌建设

娄桂莲1 王洪宽2 徐素波1 孙妍1 刘杰1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9 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黑龙江大庆  163319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来自国内外的各种竞争力量都决定了高校应该实施品牌竞争战略。高校教师是高校创造品牌的核心力量,因此高校有必要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使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趋同,从而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高校的双赢。本文基于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互动关系;探讨了高校教师社会认同与高校品牌创建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指出了我国高校品牌创建中的一些顽疾、克服举措。

关键词: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大学品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正在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也站在了由大到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与核心使命。高校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承担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职能。“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的素质。”都体现了这种思想。高校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等无不反映着大学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形象,也是学生、家长及社会评价大学的重要依据。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大学品牌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是大学品牌的主体、创造者、是大学实力与声誉的象征。因此,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大学树立品牌的选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大学品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大学品牌创建的必然追求。

本文首先着力建立高校环境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逻辑模型,并进一步发掘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助力高校品牌建设的内在机制;结合模型探讨了高校品牌建设中的顽疾,最后提出几点具体举措。

一、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互动关系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特指认同状态,即高校教师对自身从事职业的主观看法,教师个体情感上对职业的依恋、认同和心理投入,从而形成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高校教师组织认同,是指高校教师与其所属学校的办学定位、理念、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因素的心理联结水平而形成的对其所属学校的认同程度,也是高校教师依据所属学校的独特的、核心的、稳定的特征来进行自我定义的状态。

研究表明,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均受到个人因素、组织内部因素和组织外部因素的影响。组织内部环境是个体所属组织较为可控的部分,以高校为例,高校可以为高校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以此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同感;组织外部因素对于组织来说的可控性较弱,但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施加影响,由此带来更加有利或不利的社会评价,而社会评价的改变也同样会作用于组织成员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水平。此外,组织成员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组织中的绩效与表现,进而影响组织内部的环境,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关系模型可以参见图1.

 

 

 

 

 

 

1  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关系

二、大学品牌创建机制模型构建

大学品牌由教师品牌、学生品牌和学科品牌三个方面构成。一所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然源自教师和学生,尤其是知名教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学品牌的塑造必须以引进和培养品牌教师作为核心任务,教师是大学品牌的主体,是大学品牌的创造者,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品牌的有力保证。高校品牌建设的重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优秀人才获得了社会认可来打造学生品牌。大学以学科建制为基本特征,学科品牌是大学品牌的标志。学科品牌代表了大学的办学质量、科研能力。大学品牌建设就是高校通过制度创新、提供宜教宜研的环境,由品牌教师,培养出品牌学生,创建出品牌学科的过程。

高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提升质量、创建品牌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高校应该持之以恒地加大对于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培养。高校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高校内部因素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工作条件的改善、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都将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重构过程。高校还可以通过塑造优秀组织文化、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加教师在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与实施中的参与度来提升高校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通过改善职业环境、提升教师待遇、完善各项教学改革与管理政策来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此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同时存在的,二者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在通过具体措施提升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情况下,可以收获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的协同效应。

教师的职业认同决定了教师基本的工作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职业的感受。教师只有建立了内在的职业认同,才会有真正的精神满足,才会真正感受到由职业带来的幸福与生命价值,才会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对所在高校的认同是影响工作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切实做到“爱岗敬业”。无论教学活动还是学术研究,都要求全身心投入其中,因此较高的职业认同度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教师传播知识与知识创新的效率。组织认同可以提升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增强高校教师对组织的契约感和责任感,将个人成就与组织目标的整合起来,积极主动地为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创建学生品牌和学科品牌。学生品牌与学科品牌的树立,一方面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方面体现相应领域科研实力的提升,这些最终都会提高高校品牌效应,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公众对于学校的认可水平。这种来自全社会的认可反过来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于是,高校品牌创造过程中的一个良性循环已然出现。图2模型中展示出了高校品牌建设的清晰路径,只要高校以一线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水平,由此带来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果,自然有助于学生品牌与学校品牌建设,从而推动高校品牌建设;高校品牌反过来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同水平。

 

 

 

 

 

 

 

 

2  大学品牌创建机制模型

三、略谈大学品牌创建中的顽疾

1.高校扩招影响了教师职业认同

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出了一条“宽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攀升,大学的入学门槛也持续下降。但全社会只关注高考分数的惯性仍然持续,高等教育过程不闻不问者仍然大有人在,由此形成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管理的能动性。

“宽进”之后,大学入学学生在整体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有明显差别。不少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学习的学生也进了大学。“宽出”的制度现状必将导致学习的懈怠状态广泛蔓延。于是大学生“六十分万岁”、“混文凭”现象普遍存在,大学课堂上听耳机、刷手机者比比皆是,认真听课者凤毛麟角,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校教师对于课堂管理常常无所适从,一筹莫展。教学管理难度增大,使高校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厌倦情绪。此外,“宽出”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保护伞,超高毕业生比例使高校教师难以对于教学结果拥有完全的话语权,在校大学生更是有恃无恐,大学生“不尊师”的风气渐成气候。无论对于教学过程,还是对于教学结果,高校教师几乎完全失去了控制,教学质量把关遇到制度障碍,这也使高校教师对于所从事职业常常感到茫然。

2.高校行政化管理影响教师组织认同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刚刚起步,当前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行政色彩深厚,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水平。具体表现为:行政化使高校管理方式单一,高校自主办学权力受到限制。全国高校管理模式趋同,使得那些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人,对于组织模式无从选择,组织认同度不高现象普遍存在大学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明显。大学学术氛围日益淡薄、高校教师地位的下降和行政管理人员地位不断上升,很多优秀学者不得不将精力放在行政管理和个人职务晋升上。最终我国高校的学术信仰与教育理念不得不让位于行政信念,关注点从学术转向了权术,大学中本该具有的自由平等、民主协商的学术氛围出现严重异化。官本位意识的滋生蔓延,动摇了教育与学术之根本地位。在严格的层级制度下,“高校教师工人化”普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达人难以认同这样的组织目标大学内部管理高度行政化,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我国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广泛存在,学术权力作用不突出,行政权力不仅决定着高校非学术事务的走向,还通过资源分配、干部任命等方式操控着学术事务的走向,学术失去了应有的超脱和独立。

3.高校品牌创建意识不强、思路不清

教育体制市场化改革刚刚拉开序幕,计划体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等教育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位一体,集中于高等学校主管部门潘懋元2001。高校办学自主权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大多数院校仍忙于跑计划、争指标,“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品牌战略的实施。管理短视也是高校品牌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高校缺乏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长远眼光。

我国高校在品牌建设中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缺乏个性与特色,导致“千校一面”现象的广泛存在,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同化问题严重,人才结构失衡,用人企业特定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自扩招以来,各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的办学模式,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科专业越来越多、学校特色与品牌形象日渐模糊起来。

四、克服高校品牌创建障碍的建议

1.深化去行政化改革,提升高校教师组织认同度

充分尊重高校的主体地位,赋予高校应有的自主权。作为学术组织和育人机构,高校应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大学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自主权,采取灵活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高校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品质。变革高校科层管理体制,实现高校弹性化管理,调整高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通过实施向教师和学术研究人员倾斜薪酬机制,确立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行政管理权力的平衡和制约,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学术评价体系,弱化行政领导在学校发展定位、重大决策、学术评价等领域的影响和作用,逐步实现“教师治校”,使高校行政管理服从、服务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通过以上措施,高校教师不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管理者”,切实提升“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对所在学校的组织认同水平。

2.探索宽进严出教育模式,提升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度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宽进严出”改革。“宽进”可以规避“一考定终生”的制度缺陷,为更多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严出”引入淘汰机制,鼓励与鞭策学生,督促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提高高校教师课堂管理效率,提升他们对于教学过程的管控能力。

“严出”还意味着高校将采取严格教学、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的态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确保只有达到合格毕业生要求的大学生方可顺利毕业,即一定比例的学生会因无法达到标准而无法取得毕业证。优胜劣汰的“出门”制度可以确保高校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结果,不需要再因学生的不学无术与及格率的双重挤压而放弃原则,“严出”将使标准成为硬约束,良好的学风也会因此在我国高校复出,重塑高校教师将合格、优质的高层次人才输送给社会的职业自豪感。

3.增强高校品牌意识,找准品牌定位

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速高校去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形成,扩大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力。市场化将使高校有动力探寻市场需求,锁定细分市场,自主办学权力的扩大则使高校能够按照自身发展需要组织和安排教学与科研活动。主动面对挑战的压力将使高校建立品牌意识

加快推进我国高校特色化办学。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高校特色将是高校未来品牌定位的方向。通过特色办学,加大毕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化,提高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识别能力,通过满足社会特定需求塑造学校的品牌。一旦找准定位,高校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实力。

 

作者简介:

娄桂莲,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王宏宽,大学本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财务处,高级会计师;

徐素波,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孙妍,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刘杰,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资产评估。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