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郭佳宁 刘璐 王凌云 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素养的现状探究及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6 09:04:1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2020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11
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素养的现状探究及思考
——以西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郭佳宁 刘璐 王凌云(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摘 要: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探究,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定义中文素养,并通过调查问卷探究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素养现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中文素养定义的四个方面中皆有不足,根据分析,重视程度不够、文化认同感不足、学校课程设置等都是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笔者根据缺失原因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通过完善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举办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素养。
关键词:中文素养;英语专业学生;外语教育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国于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的今天,高校英语教育及英语专业学生也越来越多的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育过程中较多强调英语国家文化而忽视了中文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对中文、中国文学、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导致中文素养的匮乏。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时代背景下出现“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关注其现状及其背后原因,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文化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英语专业”为搜索词,“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为范围进行检索,检索到与英专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论文共263篇,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学者主要对英专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和原因进行探析并给出一定改变策略;第二类,学者主要分析了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相关课程设置问题;第三类,学者结合时代大背景主要分析了英专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问题;第四类,学者结合跨文化交际分析了中文表达、阅读、写作能力与英语专业能力的联系。
其中,对于英专生中文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中文素养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提出相关措施两方面。一方面多位学者主要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三方面强调了中文素养在英语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所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学者从学院、教师、学生不同角度提出了英专生中文素养的提升策略。魏倩倩提出的措施较为全面,该学者认为,针对英专生中文素养不足的问题,可以从课程设置、考核内容、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学习主动性来提升中文素养[1]。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我们发现,众多研究都肯定了当前教育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及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措施。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欠缺和不足的地方。
一是研究对象。虽然国内学者对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及高校英语教育的培养方法及课程设置进行了众多研究,但对于中国文化素养的培育和提升研究较少,并且以英专生为研究对象探析中文素养培养的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可研究性。
二是研究内容。目前我国研究此课题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良莠不齐,且涉及的方面相似性较高,内容比较单一,分别集中于中文素养的重要性、缺失现状及提升的重要性研究。在为数不多的与学生中文素养有关的研究中,绝大部分是有关文化素养的研究,文字,文章等方面涉及较少,值得我们扩大范围进行探究。
三是中文素养的定义。许多笔者的论文对中文素养概念模糊,其概念与人文素养,文化素养的概念相模糊,甚至有论文并未提及中文素养的定义,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角度和空间。
此外,学习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迁移的过程。Odlin认为:“迁移(Transfer)是由于目标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2]”James认为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3]。这肯定了语言学习中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同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英语教学中学生母语素养、文化素养、中文素养的重要性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分析了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素养现状,研究了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肯定了英语学生人文素养、母语素养对学习及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的“迁移”理论都体现出中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研究中文素养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基于国内关于英专生中文素养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国内外迁移理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尝试以西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问卷结果的基础上,从中文素养定义出发,总结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素养不足的现状,进而从学生自身和学院培养两个角度分析影响英专生中文素养提升的原因,并分别提出提升中文素养的可行性对策。
二、中文素养的定义
王俊峰认为中文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并认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整体[4]。学者潘文国认为中文修养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提高中文素养就是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虽然定义不同,但都有可借鉴之处。
我们本次研究的中文其侧重点为现代汉语。基于潘文国教授所给出的定义,笔者将中文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细化,作出定义:中文素养由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在文字方面,能正确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汉字的音、形、义,理解并能正确使用中文基本语法。在文章方面,坚持长期阅读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能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表达方式、作者观点、思想等,具备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文学方面,进行写作翻译等创作活动时,用词造句得体,风格意境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追求。在文化方面,了解中国饮食风俗、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宗教哲学等各类文化知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西北大学外国学院英语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并辅之以查阅文献,分别从定义的四个方面设计了题为“英语专业学生中文素养现状调查”的问卷,问卷内容的设计是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商讨、修改,最终设计了19道题,以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字、文学、文章、文学四个方面的素养现状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原因分析和措施的提出提供数据基础。问卷共填写102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文字方面
从词汇音、形、义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选择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四组代表性词组进行测试,其中包括三组存在读音有误、相似字形混淆、相近意义混淆这三种错误的词汇和一组正确词汇。问卷结果显示68%的学生选出了正确词组,28%的学生错选了读音有误的词组,仅有5%的学生错选了字形和意义有误的词组。由此反映出,大部分西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对常用字词的掌握较好,其中对汉字的形和义掌握较好,问题主要集中在读音方面。
从对不认识的中文字词处理的方法来看,53%的学生表示,只有对阅读造成困扰时,才会借助工具书等查询生词。这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利用工具书查阅,而是在遇到困扰时,被动地查阅工具书。同时,15%的学生表示完全忽略中文生词的学习,不会进行查阅。处理生词的方式间接说明,学生不重视中文字词的学习,对于中文字词的学习意识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从中文基本语法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选择了四个基础语句进行测试,其中包括在主谓搭配、副词使用、句式结构方面存在问题的三个语句和一个不存在语法错误的正确语句。问卷结果显示,39%的学生选择了错误的选项,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错择了主谓搭配有误的语句,接下来是副词使用不当的句子,错选句式结构有误的学生最少。由此反映出,学生对于基础语法的辨别和掌握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主谓搭配、副词使用等方面。
从中文语法学习应用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54%的学生在大学及以前的语文课堂中系统学习过中文语法,这部分学生对于语法基础知识及系统框架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21%的学生表示,只针对考试做与中文语法相关的习题。这部分学生在各种学习考试压力下,在很大程度上有应试针对性学习的倾向。此外,16%学生不重视不关注语法学习,缺乏学习热情。在应用时,4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句子出现问题时,才被动地对语法结构进行考量修改;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会注意到语法是否正确的问题。由此可以反映出,在对中文语法进行学习和应用时,学生主动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从英语语法学习和中文语法学习来看,57%的学生表示,在使用中文时,有时不自觉会按照英语语法的规范组织句子,这对自己的中文学习造成了困扰。我们发现,学生在不断学习英文语法知识时,中文语法基础不扎实,对于中英句式结构等区别模糊不清晰,导致中文的使用出现了问题。英语语法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中文句子组织等造成了负面影响。
2.文章方面
从进入大学以后阅读经典名著的时间来看,59.41%的学生表示,每天基本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仅有15.93%的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超过半小时。他们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上网和看电视。仅有40.59%的学生表示在闲暇时间会阅读。由此可以得出,英语专业大部分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而在所选的读物中,也很少有人倾向于经典名著,因此,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并未坚持长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其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从大学接受中国经典文学相关课程的范围来看,78.22%的学生表示上过此类课程,说明课程设置的倾向性有利于扩大英语专业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接触面。以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学院重视中国经典文学教育,不断改进课程安排,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通过改进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学习。
从阅读中文读物时遇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在阅读中存在阅读障碍。71.29%的学生表示因为缺乏文学背景知识而影响阅读,43.56%的学生表示因为不理解文学体裁、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而影响阅读,36.63%的学生表示因为缺少阅读技巧与策略而影响阅读,17.82%的学生表示因为不认识字词而影响阅读。由此可以得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其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是理解的首要困难,缺乏基础知识和文学素养会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受限。
从用中文进行写作出现的问题来看,68.32%的学生表示在写作时有基本的想法,但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53.47%的学生表示在修辞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上存在问题,文章水平低,23.76%的学生表示写作困难,难以组织语言。由此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学生的中文写作水平有限,在词汇、修辞、语言组织等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词汇的选择应用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从英汉翻译的过程来看,80.2%的学生表示自己出现过对中文意思理解偏差而导致错译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中文理解对英语翻译比较重要,中文理解的不足对于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方面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也说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水平、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3.文学层面
从翻译水平来看,一半多的英专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处在直译水平。水平稍高的学生可以达到忠实、通顺,但只有一名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达到,同时没有学生认为自己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不高,翻译能力有待提高。
从阅读、写作、翻译练习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学生们都会进行阅读、翻译、写作的练习,但只有50.5%的学生选择课上与课下练习相结合。仍有46.53%学生仅依靠课上练习,自主性较低。从问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老师会组织课上练习。但是从学生们对自身翻译水平的认知情况推测,课上练习的质量和数量有待商榷,学生仅靠目前的课上练习几乎很难提高翻译水平。
4.文化层面
从考察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情况来看,三分之二的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赛龙舟、春节的祭灶活动。对但于节日习俗的细节还有许多学生并不清楚,有38.61%的学生认为七夕节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没能区别阴阳历。对于流行度较低或偏区域性的文化特色习俗了解程度不高。
从民俗活动参与度的问题中,可知学生们除了了解民族习俗,实际参与程度也有待提高,65.35%的学生一年参加习俗相关的活动为1-4次,将近29.7%的学生全年没有参与任何与习俗有关的活动。中国的传统习俗数不胜数,但学生们的整体参与程度不够,从中能体验并深入了解民族习俗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从院系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情况来看,94.06%的学生都表示学院有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并将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在学校的英专生们有机会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可是,66.34%的英专生也同时认为由于自身缺乏历史、习俗知识而影响了英语学习。
从学生对于学院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态度来看,大约95%英专生对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抱有积极的赞同态度,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希望可以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对于提高文化知识有较高需求。所以即使学校有设立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五、影响因素分析
1.英语专业学生对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尽管学院开设有与中文素养有关的课程,但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认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并且从小接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中文语法知识,不需要进行专门学习,因此对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缺乏热情,也很少重视起来,从而忽视了中文学习,导致自己的中文素养缺失。其次,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中文素养的提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其核心学习任务是二语的习得,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英语文本进行英语学习,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在语言技能训练上,也很少主动接触阅读中国经典名著,使得中文素养有所缺失。最后,尽管有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中文素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因为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经过短暂学习以后,发现自己所接触的中文语法、文章、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没有较大的进步,对自身的短期提升效果不明显,因此不愿再过多花费时间,浪费在看似没有成效的学习中。所以即使感到自身的中文素养不足,也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教学和讲述。
2.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感不足
一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出于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在信息汲取和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相关文化。当今互联网信息丰富,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途径的越来越多,学生易于获取有关西方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乐于了解学习西方国家生活的方式习惯、历史习俗和西方文化的思维及表达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也忽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大学及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建立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这部分学生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更加追求新的潮流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求创新的精神不符,在进入大学学习英语专业后也不会中国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由于两方面原因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感缺失,这就造成了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更愿意去学习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甚至可能出现对英语国家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了解甚少的情况。进而,在中文语法、词汇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参与中主动性不高,缺乏重视,不会进一步进行自身中文素养的提升。
3.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课程设置侧重英文素养的培养,表现在开设英语文学概论,西方文化,英美文化等文化课程,中国古,现,当代文学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近两年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但是该门课程为英文教学,重视教育学生用英文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但课程时长只有一学期(20周),学生在一学期内接受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内容是很少的。学院老师重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偏向于教授英美文化。从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上也影响和决定了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偏向于英文素养,对中文素养的涉及不多。在自学习以来的应试制度的压力下,学生们多数学习是为了应试,所以不论是课上学习还是课下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学习都不在学生学习首选的范围之内。学院对于学生的引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看来学院课程设置存在一定不足,学生的中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本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
六、研究结论和建议
1.完善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
我们在问卷分析和原因探析中发现,学院注重于英专生专业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设置上还有一定的提升和完善空间,并且大多英专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学院可以在中文素养相关课程的课程数量、课程类别、课程授课时长、课程考核方式等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完善。在课程数量设置上,学院可以增加院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数量。课程数量增多,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使学生可以在几门侧重不同内容的中国文化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出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类别的设置上,中文素养的相关课程可以设置为学科专业课程内的选修课程或全校范围的通修课程,同时学院对于学生学生所需修的相关学分做出要求。在课程授课时长的设置上,学院可以分年级设置不同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选修,以保证在毕业前接受了相对时长较多的中文素养提升教育。在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拓展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如在社会实践中的考察学生应用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的方式对于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学生策划组织实践活动并进行汇报等。完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提升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并促进英专生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2.举办提升综合素养的实践活动
授课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传递。课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学生培养兴趣,提升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如果脱离了实践,整个过程也会事倍功半。此外,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根据学生学院实际情况,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强化学生的中文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学生文化文学素养。如学院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设翻译角、读书会,加强与留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得英语专业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母语文化,并且在提前准备素材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一些民俗镇、博物馆等地方,开展中英讲解员等活动,使学生实地接受文化熏陶,提升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增强对传统的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的了解和情感认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母语及其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中文素养,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
七、结语
笔者重点关注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素养现状,扩大了中文素养的探究内容,将定义分为四部分,尽可能涵盖中文素养的全部内容,全面分析英专生的中文素养现状,并以此提出中文素养的缺失和针对性建议,希望英专生可以提升自身中文素养,进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增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从而在世界之林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自豪感,在文化交融中学习、传承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魏倩倩.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39-140
[2]Odlin,T.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James C.Contras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0
[4]王俊峰.中文素养内涵和培养路径探析[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6):251
作者简介:
郭佳宁,女,汉族,陕西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大三在读)。
刘璐,女,汉族,陕西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大三在读)。
王凌云,女,汉族,陕西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文学学士(大三在读)。

收稿日期:2020-04-21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