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戚改转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以秦腔革命现代剧《蒙汉游击队》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6 09:19:1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戚改转靖边县文工团  陕西靖边  718500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搞现代戏难,搞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更难,而搞出一部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之现代戏则是难上加难。平心而论,我是同意这一说法的。

现代戏、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由于距离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较近,而革命历史题材往往还有一个忠实于历史真人真事的问题,自然也就平添了创作上的难度。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而言,人物形象塑造的精准把握,讲述故事的切入点,剧作结构和情节设置,无不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多方面的要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令一些老艺术家望而却步,不愿问津。然而,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的创作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驰聘舞台,发声讴歌,咏唱礼赞。

由已故靖边县文工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普先生原创,经靖边本土艺术家改编的秦腔现代剧《蒙汉游击队》,以一种文化自觉、一份文化担当,跻身革命现代题材现代创作队列,殚精竭虑、锐意进取,成功地创作出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陕北三边境内与内蒙交界地区的真实历史故事。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蒙汉游击队》是一部艺术化了的革命史诗,也是一出革命化了的现代戏曲。为了建立蒙汉游击队,中共地下党员郑子明准备北上蒙地札萨克扩大武装,实现蒙汉结盟。蒙汉两地土匪头领巴特鲁和孟镇北为了扼杀红色种子,暗使奸计,挑拨离间,致蒙汉两支游击队结冤生仇,联盟之举陷入困境。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郑子明携独生女闯入土匪窝子乌龙寨,在承受了一系列的生死离合、爱恨情仇之后,终于消灭了土匪势力,实现了蒙汉结盟,建立了蒙汉游击队,成为东渡黄河的一支抗日力量。

戏剧打动观众的唯一途径是“传情”。该剧没有走战争题材的“老路”,另辟蹊径,用人情稀释战火硝烟,用人性化解刀枪对峙,用真情大爱化解了民族纠纷,诠释了民族团结的真谛。古老的秦腔与悠扬的陕北民歌和蒙古长调的音乐元素嫁接,开始了“北路秦腔”的第一步探索。

此剧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是剧本成熟,主题立意明确剧情推进有序,人物刻画准确。

二是导演精心的二度创作。从舞台的呈现看,场面调度既注重画面展现,又颇有章法;有精雕细刻,又有轻笔带过;有浓墨渲染,又有清淡呈现;或悲伤、或奋起、或抗争无不饱含着艺术张力。彰显出导演挥洒自如,独具匠心的大手笔之功力。如地下党员白志诚壮烈牺牲及郑之明父母化影再现,这种惨烈悲壮的场景处理无不使人动情、震憾、黯然落泪。

三是音乐创作设计也很成功。全剧优美动听、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音乐声腔,无不倾倒众多观众。音乐设计地方特色突出,秦声、秦韵十足。音乐板块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处融入了蒙族音乐元素和陕北民歌。剧目一开场那么深远的蒙族音乐及各场幕后多段陕北民歌的独唱、伴唱,不但显现了陕北民风、民俗和蒙古族风貌,也增强了观众对戏中人物的亲切感,强化了戏剧故事的真实性和地域性,使观众情绪锁定在当时那种悲壮的气氛之中。

地方性戏曲,越是明鲜地烙印上地方色彩,就越显得独成一体,风格独具。该剧的音乐创作设计,自觉地、有意地培植一种新型戏曲模式——北路秦腔。这种尝试有价值,有意义。

四是舞美制作也颇具地方特色。体现了舞台美术艺术的自然回归,很接地气。既有大写意设计、又有简洁的实景。这些虚实景与剧情发展、以及剧中人的表演融合,天衣无缝,让人身临其境。再有现代声、光、电的应用,也格外妥贴,不突兀,不生硬,做到了水乳交融,互为衬托,互为照应。

一部戏,情节跌宕需要借助情的挥洒,人物刻画需要捕捉情的焦点,结构桥段需要通过情的张扬。《蒙汉游击队》恰恰扣紧这个艺术环链,以情动人,成为全剧抓扣人心的中枢,以情动人汇聚成情感色彩浑厚凝重的戏剧冲突,进而烘托戏的主题,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蒙汉游击队》的成功,标志着秦腔现代戏在戏曲艺术的大道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人间需要好戏。我们希望艺术家们能够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来。

 

作者简介:

戚改转1987--)女,陕西省靖边县人大学本科学历。2009年到靖边县文工团工作至今,从事舞蹈表演。在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获优秀表演奖。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