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周易 杜彬彬 徐明生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分析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6 09:25:5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基金项目:本文是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社区心理帮扶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及分析
周易 杜彬彬 徐明生(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3)
摘 要: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于19世纪80年代萌芽,目前仍位于初级阶段。分析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着诸如机构组织混乱、资金短缺、宣传不到位、人才不足等问题。但是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通过构建伙伴机制、设立专门保障制度、加强社区与学校宣传作用,以及转变大众认知、开设相关专业等策略去完善与促进发展。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对策

一、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
1.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发展脉络
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起步的时间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80年代末,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造成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因此我国引入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出现了萌芽。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内,它以缓慢的速度发展着。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11年的报道,6月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与密云县果园街道联合建立果园街道心理服务中心正式开始服务,这是我国心理所与地方共建的第一个社区心理服务中心。2017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和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1]2018年,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正式出炉。
在地图中检索“社区心理”,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与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情况虽然较于其他地区相对较好,但每个城市中也存在着许多空白区域,机构呈散点状分布,未联结成片,构成区域网络。

图1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分布图

图2  天津心理健康服务分布图
2.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1)心理健康服务的运行情况
李景的《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探究》数据显示:“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42个社区中,实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服务的只有11个社区,占样本的26.19%”;而济南市截至2013年底,“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共有30个,占济南市141个社区总量的21.3%。”[2]77
从李序科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回答‘有否专门机构’、‘社区阅览室是否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刊’、‘是否有专人负责’以及‘社区干部是否受过专业培训’等问题时,532份有效回答中,分别有198人、181人、186人和187人选择了‘不清楚’。许多社区没有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社区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持续保证。”[3]张凯瑞的研究表明,“北京市城市社区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占27.4%,农村有30.0%的村庄开展了该项服务;而在开展服务的46个社区中,只有33个建立了专业服务机构。”[4]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不但在地域上十分不平均,一部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甚至缺乏着必要的制度保障。
(2)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看法
从相关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有很多居民都不清楚社区中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服务。根据张斌和杨凤池在北京市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城区得到的抽样调查数据,只有18.9%的居民认为非常需要社区心理服务,36.1%的居民认为比较需要;18.7%的居民表示出现心理问题时肯定会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求助,但有41.6%的居民认为自己很可能不会去求助。
表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5]
社区心理服务必要性 非常需要18.9% 比较需要36.1% 一般31.0% 不太需要11.2% 完全不需要2.8%
是否会求助 肯定会求助18.7% 很可能求助
21.5% 很可能不去求助41.6% 肯定不求助9.9% 不知道/拒答8.3%
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11.5% 比较满意26.0% 一般49.1% 不太满意11.7% 非常不满意1.7%
获得的心理援助方式 寻求亲朋好友倾诉67.3% 选择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33.1% 去社区心理咨询24.7%  
另一篇对济南市进行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中,“对‘您是否参加过社区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咨询活动’的调查,选择‘偶尔参加’的居民为50.6%,‘经常参加’的居民为22.1%,‘从没参加’的居民占26.4%”[2]77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民众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仍十分缺失,对于心理疾病的了解也不深入,即便许多调查者填写了愿意前往咨询机构获取心理援助,但真正走进机制的人寥寥无几。
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问题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服务主要面临的问题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机制的不成熟,未能发挥全部功能
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接纳程度的影响,仅在少数经济发达、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才拥有心理健康服务,这就造成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地域上的发展不平衡。
从开展心理活动的频率上来说,目前的情况也不如人意。根据济南市的调查,“每天都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只占10.4%,每周进行1次活动的社区占11.5%,每月1次的社区占20.8%,剩下的社区举行心理健康活动的时间间隔则更长,有13.5%的调查社区表示每年只举办过一次心理健康活动。”[2]78
此外,即便在一个市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且机制零散地分布在市区各地,彼此之间并没有沟通联系,无法及时交换有用的信息。
第二类:缺少政策扶持与资金援助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多次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就导致了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阻碍重重;许多地区甚至没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也没有相应的基金。
民政部1995发布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中对社区服务资金的筹措有了明确的标准:“市政府应该对社区服务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区、街道福利基金利息收入的50%以上,居委会所办经济年产值的2%以上应用于发展社区服务业;区、街道、居委会所属的社区服务单位年产值的6%以上应投入自身社区服务业的再发展;区、街道按每千人不低于400元的比例,分别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项基金远没有落实到位,根据北京市20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开展服务的47个社区中,能够说出每年投入心理工作经费的只有7个社区,其中经费在1500元以下的有5个社区,表示运作经费有数万元的只有2个。”[6]
第三类:民众缺乏正确认识,宣传不到位
中国人对于心理亚健康的态度一直是规避的,即便是如今,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不用治疗就能好,或者矫枉过正地认为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疾病,对其带有抵触的心理。根据耶鲁大学于2013年对中国大陆留学生的统计调查显示,“45%的参与调查的中国留学生都反映有抑郁症的症状,29%反映有焦虑症状,但只有4%的参与者反映使用过校园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7]
此外,各社区的宣传措施也不够到位,这就导致了即便位于同一个社区内,也有许多居民不知道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存在。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采用了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东莞市538名社区居民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当出现心理问题时,选择求助亲朋好友及自己解决的居民人数比例分别为47.59%及15.06%,仅15.61%的居民选择向专业人员求助。对于期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分别有50.19%、55.20%及52.04%的居民选择了人际关系、情绪困扰及工作压力。仅41.64%的居民表示其所在社区配置了心理辅导人员。”[8]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能够发现,当前民众对于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将近七分之一的人在得知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后会选择向专业人员求助,对于心理服务的期望也仅仅局限于日常的部分。
第四类:专业人员的稀缺,培养模式的不足
最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也存在着极大的缺口,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非常匮乏,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第十一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中指出:“截止至2017年底,我国拥有精神科医师3.34万人,心理治疗师6000人,不到3万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专业服务。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的社会平衡点为千人中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而据我国2005年数据显示,每100万人口只有4.6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据此估算,中国心理咨询师还有130万缺口。”[9]
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策略
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情况并不容乐观。尽管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心理健康,各省也积极响应,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宣传不到位、资金不足、人才稀缺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限制。
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大部分民众对于心理健康服务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若继续仍其发展,那么我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将进一步恶化。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有5400万,占总人口的4.2%,而全人群发病率为4.4%。世界精神卫生日是10月10日。然而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不足10%,90%以上患者未接受治疗。”[10]
针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策略,以进一步指导我们做好社区心理服务工作:
1.构建伙伴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分布区域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可以逐渐确立起一对一伙伴机制,由发展较为先进的东南部的机构,派专业人士帮助西南地区建设,并且传授相关经验,共享所得资料。同时,各单位可以定期派人去往其他的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市区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间也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由点成面,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和专业的服务。
此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应顺应潮流,充分把握住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云技术构建起接受服务人员的大数据库,对情况相对严重的咨询者定期进行回访,并且记录入库,这样将便于咨询者去往其他的心理健康机构寻求服务。
2.发挥带头作用,设立专项资金
各地方政府应该率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发挥引导作用,从而逐渐转变大众的思想。政府应该为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以此来维护心理机制的正常运营;此外,国家和社会应设立相应的扶持基金,为机制的日常运行开销提供补助,减轻机构的负担。在各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初期,国家也应该派遣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前往进行辅导,以便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3.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宣传
针对宣传不到位、民众认知存在误差这一问题,可以建立起一套从上到下的完整的宣传体系,全方位利用新闻、多媒体、广告、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向人们传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关信息,帮助人们改变原先错误的认识,正确认识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发自内心的接纳、利用它们;其次,各学校、街道、社区也应该发挥其作用,定期向学生和居民进行讲解和宣传,利用家庭联系,逐渐扩大宣传的传播范围,最终达到扩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辐射区的目的;社区心理中心也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讲座或团体辅导,排查疏解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长久运行。
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心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心理专业,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未曾从事相关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国家应该保障心理从业人员的收入,提供基础保障,并且逐渐引导大众,从根本上改变以工资定职业的狭隘思想,敦促心理学相关职业地位的提高;其次,各大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心理学相关专业,提供更好的心理学知识教学,让学生拥有结实的基础为广大人民服务;最后,同学们也应该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用所学所获,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魏淑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
[3]李序科.重庆市城市社区心理卫生现状调查及其对策思考[J].社会工作,2007(4):38-40
[4]张瑞凯、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基于北京164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05):44-47
[5]张斌、杨凤池.北京城市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全科学,2016(07):848-852
[6]张凯瑞、戴军、李红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基于北京164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10(5):44-47
[7]Kaifang Zheng、Cirecie West-Olatunji.Mental Health Concerns of Mainl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A Literature Review[J].Yale University.2013
[8]韦志中、邓伟平、卫丽.东莞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36-41
[9]管伟立.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供需失衡 专业医生数量质量不足[EB/OL].http://m.news.cctv.com/2018/10/10/ARTInEjVxi5rDw1pkSZpN5L2181010.shtml,2018-10-10
[10]WHO.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8:Monitoring health for the SDGs[R].2018-06-01

收稿日期:2020-04-22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