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敏 探寻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三味”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8 07:53:1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敏(中共兴义市委党校  贵州兴义  562400

 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对乡村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方面和发挥积极效用,助推乡村振兴。本文立足于乡村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及原味文化,在从“传统乡村”向“精致乡村”的转变过程中,探寻全新的高品质乡村风味,打破乡村旅游低端农家乐化、城市化以及功能性消费的桎梏,规避盲目开发及不规范的管理造成的生态破坏,把科学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促进乡村旅游长足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旅融合三味

 

近年来,随着全国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真正成为一项能够让农民实现脱贫、走向致富的民生工程。2020年,农业农村部鼓励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特别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农事研学、康养基地等,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一、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大扶贫和大生态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全国各地依托独特地域造就的山地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多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特别是2020年重大疫情,长期的宅家让更多人渴望回归乡村田园,重塑乡村田园价值。在市场需求推动及未来发展趋势引导下,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由于核心吸引力缺失,村寨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众多乡村旅游点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休闲旅游仍然以自然观光为主,不能较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旅游较高品质的需求,游客缺少深度融入体验,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在乡村旅游经济活动中,文化成为亮点和卖点。没有文化的旅游,将使我们的心无处安放。一个乡村旅游地,正是由于其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向才足以吸引游客、满足游客并感动游客,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在于,乡村民族民俗文化大市场感知度低,缺乏典型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符号,注重外在形式,忽略内涵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与乡村形象、旅游品牌脱节,因民族文化原生地面临传承危机等而导致乡村旅游地缺少内在依托,特有品味消失殆尽。

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三味”所秉持的理念

城市人到乡村旅游,深层次的需求是“回归自我和回归人类的童年”。乡村旅游打造的核心不再是旅游,而是围绕原住民、返乡创客、生态移民的幸福生活,没有刻意讨好游客,游客却能主动融入。

1.天地自然的融合

从乡村旅游的外部环境来看,自然山水只有体现了超功利、超形象的本体真美,才能完整自足地体现大道至简至美。山青水秀,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最本真的存在,都是宇宙精神、生命意蕴的丰富展现,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统一、完美融合。游客轻轻地来了,静静地走了,情感的惬意舒适却永存心底。因此,乡村旅游景点的打造理应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天地万物,保有当地风物的原有特色和整体美感,清新自然而又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活力,深藏文化意味,带给游客极强的视野冲击力和内心强烈的震撼,成为游客心灵皈依之所。

2.物我为一的融合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两者的亲近程度,决定着游客是否存在深度体验。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中级阶段看文物,高级阶段看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只会使绝大多数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特别是随着物质需求的日益丰裕,人们的精神需求就愈加强烈,逐步跨入乡村旅游的中级阶段甚至高级阶段。因此,乡村只有坚持把文化与旅游巧妙深度融合,将适合不同人群的文化元素自然地渗透到景观中,形成赏山水、品文化的旅游独特发展格局,游客才能在乡村旅游的情感体验中找到与外物的契合点,深入到物我为一、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之境,在山山水水中还原自己,物质文化从而真正上升为精神文化。

3.身心相适的融合

从人自身角度来看,身心相适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最完美的情感体验,也是较高的精神诉求,是对社会的亲和(和于文化、和于民众、和于生活)。只有当乡村旅游与文化的各方面要件都达到完美统一时,游客才能收获一次满意而幸福的难忘之旅。因此,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上,要着力将旅游产品开发成“真品”、“精品”和“绝品”,经过保护性开发,立足本土特有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中最美丽最吸引人的文化元素,从创意、规模、品质入手,突出乡村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通过高品质的服务,带给游客全身心的愉悦。

三、基于人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理念之上的乡村“三味”

遵从乡村旅游人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品味打造,须立足于当地富有核心吸引力和恒久生命力的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深度挖掘,找准创意,通过长期的文化浸养,赋予乡村雅俗共赏、趣味无穷的独特魅力。

一是崇尚自然,蓄足乡味。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乡村要给游客留下难忘记忆,靠的是村民亲村庄美,人情味浓,功利性淡。乡村最美的风景是人,常言道“主雅客来勤”,村民真诚善良、热情朴实的待客之道,均会成为游客旅行阅历中最感人的故事;而天然去雕饰的“小桥流水人家”乡村美景,亦会让人深深沉醉,流连忘返。所以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是“乡村性”,吸引游客的是“乡村性”十足的乡土文化。乡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乡村有着更多久违的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恬静的世外桃源之境,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清新脱俗,正是每一个到访者寄托乡愁的最佳去处,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二是萃取文化,涵养雅味。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尊重自然,尊重本土文化、尊重个性,通过旅游发展唤醒乡村文化记忆,推动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乡村旅游内在吸引力。“大道至简”,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乡村文化应是雅俗共赏的,自然不堆砌,朴实不张扬,舒适不奢华,简洁不粗糙。乡村山水田园风光抚慰了饱受城市快节奏、拥堵及污染之苦的旅游者内心,而清雅简约的环境氛围又契合了旅游者精神需求。挑一家客栈歇下,前庭喝杯茶、后院打打盹,林间小道散步、池塘边钓鱼,咖啡馆里浅饮、小书屋里求真……恬静乡村可以是旅人喝茶看书的精神放松之所,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民宿爱好者交流沟通的乌托邦,亦可成为文化创业者的培训实践基地,每一位来客均可于此慢享生活,尽情“发呆”。

三是凝聚人脉,激发趣味。乡村旅游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关注原住民、游客、企业三方的利益诉求,做到利益共生化。凝聚了人脉,自然增强了乡村旅游地的向心力,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村民的幸福家园、旅者的休闲胜地。一次难忘的乡村之旅,必定是很有趣味的,能带给游客深层次全方位的体验,比如独特的地方风情,与客栈主人的和谐相处,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作坊可亲自参与的纯手工制作,田头地间的农事体验……乡村原生态的农产品较为丰富,依托地方农产品资源优势,或茶,或糯米,或核桃,或板栗,或水果等等,形成较为成熟完备的产业链,凸显一种工艺,开发一种产业,塑造一个品牌,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可参与种植、收割、产品制作、品尝美食、采购携带等,在轻松愉悦的吃喝玩乐购体验中,充分激发游客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所有感官的感受,人与外部环境不再疏离,旅者在全身心的融入中徜徉其间,乐不思蜀,留下深度体验。

总之,文旅深度融合后的乡村“三味”,是乡村人和城里人共同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承载彼此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记忆。文化深度植入后的“精致乡村”,是原住民生态宜居的幸福之所,也是游客安放身心的休闲乐园。乡村,与城市发展共鸣,与城市生活并行,成为所有受众共同喜爱的鲜活的“乡村”。

 

作者简介:

王敏(1970--)女,汉族,贵州兴义人,本科,中共兴义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