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周海静 “泰商回归”:回归经济模式地方实践的案例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5-28 07:55:0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周海静(中共泰顺县委党校  浙江泰顺  325500)
摘 要:回归经济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泰顺县实施以引导跨区域流动资本回乡投资建设为目的的回归经济发展模式——“泰商回归”工程,实施五年来,对泰顺本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乐观,如资源要素瓶颈、市政配套设施落后以及政府服务效能迟缓等。为进一步做好“泰商回归”工程,地方政府应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强化产业投向引导,实现精准招商并构建相应机构与平台。
关键词:回归经济;泰顺;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辐射效应下,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竞争也渐趋激烈,一些从事招商引资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提出了一种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在外商人回乡投资建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回归经济模式。具体而言,回归经济模式指改革开放浪潮中在外创业、经商、打工的人士,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力量、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从事建设和投资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2000年伊始,湖北通城、枣阳、山西平舆等县市相继启动了回归经济工程,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各自发展出了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回归经济模式。因能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加速落后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回归经济模式成为当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浙南山区的泰顺县因山地贫瘠,农民多有在农闲时节从事手工业、商业或外出务工的传统,是一个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的山区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环境的逐渐宽松,大批泰顺山民走出山门异地创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在外泰顺籍商人群体已成为泰顺谋求未来发展的名符其实的生力军。为充分运用好这一优势资源,2012年泰顺县实施引导跨区域流动资本回乡投资建设的县外泰商回归发展工程,简称“泰商回归”工程。实施五年来,总体上看,“泰商回归”工程对泰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乐观。总结经验、查摆不足,更好地助力于回归经济模式是谋求泰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泰商回归”工程近五年的实践,经实地调研、走访,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对“泰商回归”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欠发达地区的回归经济实践探索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泰商回归”工程的实施背景
1.泰顺县悠久的经商传统
泰顺境内山多田少,山地和丘陵占地域面积的90%以上,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粮食产量低,农业落后,是集山区、老区、边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据传统理念,山区经济的商业氛围一般不太浓厚,但是近代以来直至建国前,泰顺的商品经济却甚为发达,其对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甚至还超过一些人少地多、农业发达的平原县份。[2]
建国前,泰顺的商业区域以水域划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属飞云江流域,飞云江是联通泰顺、瑞安、温州等地的重要航道,邻近的景宁、庆元、寿宁、云和、龙泉等县与温州的商业往来也大多通过这个航道。因此北片商业以航运、商贸为。南片分属交溪、沙埕港和鳌江流域,农闲时为贴补家用农民大多开展手工业或外出从事木匠、泥水匠、石匠、挑夫等工种。据1998年修编的《泰顺县志》记载,1947年全县从事手工业、商业、运输业者有5249人,1950年全县乡村(不含罗阳镇)个体手工业者11817人,私营商店506家,经营者788人。如果加上罗阳镇的从业人员,全县个体手工业者应在12500-13000人左右。因此,在农民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只占较小部分,农民的生计主要依靠山林及其他经济活动,由此在泰顺农村中形成了较为广泛和普遍的经商群体。
类似泰顺这样的地区,在中国的山区中并不少见。著名经济学家傅衣凌先生在研究明清的山区经济时便发现,尽管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硗瘠等原因,一向具有落后的、更富于自然性的一面,然而山区农民往往采取多种经营的形式解决生活困难,同时农业的落后给了手工业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向闭塞的山区经济,却具有商品性较大的特征”[3]。
2.在外泰籍商人浓厚的家乡情结
由于高山环绕,泰顺乡村较为封闭,农村社会关系较为紧密。并且泰顺商人最初到异地创业以务工为主,大多集体外出以降低异地从业的风险和议价能力,由此培养起泰顺商人较为强烈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浓厚的家乡情结。从90年代起,在外创业成功的泰籍商人以设立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修桥修路、扶持教育以及发展村级经济项目等形式来扶持和带动家乡的经济建设。据统计,截止2016年,在外创业泰商返乡捐助扶持资金达3.5亿元。
除了经济扶持,在外创业泰商还积极服务于家乡的社会公共事业。自2012年以来,泰顺县政府每年开展“百名泰商结百村”活动,引导在外商人回乡助力“五水共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外,有部分外出创业人士回乡担任村两委成员,参与处理村级公共事务。
3.泰商发展面临的转型瓶颈
2016年10月,通过对在外泰商1553家企业的数据分析,目前泰商业态分布集中,尤以专业市场和综合体商业地产为主体(见表1)。

 

 

 


表1  2016年泰商从业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业态 企业(项目)数量 百分比(%)
1 专业市场 455 29.3
2 综合体制造 285 18.4
3 制造 225 14.5
4 建设 175 11.3
5 房地产 151 9.7
6 服务 146 9.5
7 采矿 43 2.8
8 电商 14 0.9
9 农业 14 0.9
10 投资 22 1.4
11 合计 1553 1000
用饼状图显示如图1。

图1  泰商从业情况统计饼状图
从上面的图表情况看,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泰顺在外创业群体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建设-地产-市场”业态群。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改革攻坚、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发展阶段。日益扩张的互联网贸易正对以专业市场为主要依托的泰商经营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同时,快速扩张的专业地产,在经济增长放缓而需求减弱的环境下呈现市场结构性过剩。泰商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紧迫和强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4.地方政府的全力引导
自2012年“泰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为营造“亲商、安商、惠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政府制定出台了系列举措,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和招商重点,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原则,出台支持泰商创业创新“1+12”、招商引资“1+5”、旅游主业化“1+10”、农业招商“1+10”、对台招商、投资基金类、网络经济发展等系列招商优惠政策和泰商回归优质服务卡待遇规定,分别针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制定土地优惠政策、财政补助政策、财税奖励政策、规费减免政策、服务保障政策,深度打造全省政策最优县,增强泰商回乡投资愿望。
二、“泰商回归”工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回归工程实施现状
自“泰商回归”工程实施以来,经过五年发展,在资金回归、技术回归、人才回归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根据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2012年至2016年,泰商回归投资项目总数为157个,投资总额为112.27亿元,到位资金累计为52.86亿元,为泰顺县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具体情况参考表2)。
表2  (2012-2016)泰商回归投资统计表

份 项目数 总投资(亿) 到位资金 旅
游 农
业 工
业 金
融 商
贸 其他类
   (亿)      
2012 35 19.94 9.89 2 11 1 1 3 17(广告文艺策划为主)
2013 38 22.16 15.9 2 14 2 1 8 11(注册类为主)
2014 31 20.75 9.91 1 14 0 1 4 11(注册类为主)
2015 28 25.39 9.03 3 15 0 1 4 5(注册类为主)
2016 25 24.03 8.13 2 11 1 0 4 7(注册类为主)
合计 157 112.27 52.86 10 65 4 4 23 51

2.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相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仅10亿左右的县域,以上数据足显成效。但通过深入分析,并结合对回归企业的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当前,“泰商回归”工程的持续推进存在诸多障碍。
(1)从政府招商管理层面看,项目规划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回归的泰商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项目数以农业项目为主,商贸类项目次之,而投资金额以商贸类项目为主,目前回归投资金额最大的是青草湾商贸综合体项目,占回归资金总额的28%以上;二是回归的企业整体规模较小,以个体企业占绝大多数,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5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仅11家,占全县规模企业总数的25%,缺乏对县级经济起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和高利税企业;三是回归形式以资金回归为主,技术回归、人才回归占比较小。因此,泰顺县现有招商项目的规模与质量有待提高。
(2)从政府招商操作层面看,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招商引资求发展是泰顺县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但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在政府部门中尚未形成全域全员招商理念共识,亲商、尊商、安商的服务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在企业办理相关行业的申报、审批手续时,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管理部门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政府部门对待投资商的政策需求了解不多,研究不透,导致创业创新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政策洼地效应不明显,同时相关招商引资政策宣传不够,执行主体不明确,致使一些优惠政策难以有效落实执行,甚至一些招商优惠奖励措施无法及时兑现而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了泰商回归的顺利推进。
(3)从地方衔接配套层面看,资源要素供给明显不足,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第一,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处于劣势。与发达县市比,泰顺现有交通状况相对落后,是浙江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航空机场的“三无”县之一。泰顺目前的电力、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回归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
第二,土地资源紧缺、用地限制严格。由于土地资源的短缺,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许多泰籍商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当前,土地资源要素已成为制约“泰商回归”工程的重要因素。同时,2014年以来泰顺县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畴,县域土地有三分之二属于重点生态保护类型,其土地性质必须重新规划和调整,对回归企业产业类型的限制将更加严格,并对原有已引进企业的土地使用造成了极大影响,也进一步削弱了泰商回归发展的意愿。
第三,劳动力供给不足、用工成本高。因山地贫瘠,泰顺乡村农民多有外出务工的传统,据统计,截止2015年10月,泰顺籍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14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8.9%,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与此同时,外来劳动力相对比率较低。因此,对于泰商回归创业,劳动力匮乏、用工成本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瓶颈。
(4)从回归泰商的自身层面看,存在人才和制度建设的双重瓶颈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泰商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管理团队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能力相对不足,与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目标相比,泰商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经管管理制度建设上都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求。如何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形成稳定的管理队伍是目前泰商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三、“泰商回归”工程持续推进的对策
当前,针对回归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县市回归经济发展的经验,泰顺县应着重于建构“泰商回归”工程的系统性引导机制,培育有针对性的引导模式,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引进相应的招商项目,并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不断促使在外泰商回乡建设,共同谋划泰顺生态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具体而言,当前在“泰商回归”工程实施进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硬”实力
要不断改善泰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的现状,全面营造良好的硬环境。要把交通改善作为推动回归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加快推进潥宁高速公路文泰段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温武铁路、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落地,着力构建县域内纵横交错、布局合理、运行有序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2.优化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软”实力
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是回归经济的一大助力。一是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目前回归企业申办的审批事项多且复杂,我们要充分利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审批项目的简化和对审批服务的质量提升,对回归项目实行全过程服务。对于一些优质项目和企业可以提供绿色通道或优先审批,尽早将项目落地。第二,切实转变服务思维、提升服务水平。应该更多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更好更快的为企业提供服务,切实将服务思维从“我来管”转变为“我服务”。应更加综合地优化回归企业的申报、审批、管理、运营等环节,更加积极主动与回归企业加强沟通。第三,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氛围。应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全民对招商引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回归泰商的权益保护,切实有效地兑现相关优惠政策,为泰商回归创造一个真正亲商、安商、重商的优良投资环境。此外,要以泰顺县已创建成功的国家卫生县城,以及目前正全力创建的省级示范文明县城为契机,全力打造一个文明、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热情、友善、诚信、互助的良好投资氛围。
3.强化产业投向引导,实现精准招商
在招商项目规划上,要根据精准原则,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之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完好融合。因此,首先要做好回归企业的产业引导。结合泰顺旅游主业化的发展战略,向环保型、科技型、资源节约型等行业和领域倾斜,对项目引进建立预审机制,设立准入门槛,确保引进无污染、绿色环保的优质项目。其次应及时谋划回归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引入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资金回归不断提升的同时,加强技术回归和人才回归。第三要对现有已引进的优质项目给予积极支持,确保项目引进了、落地了,还要发展得好。要及时跟踪企业发展进度,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第一时间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力求高效快捷解决难题。
4.构建机构与平台,加强沟通与交流
一是充分发挥泰商联合会作用。通过各地建立的泰商联合会,及时了解商会企业动态,听取在外泰商对经济发展的意见与建议、掌握在外泰商的发展需求和回归投资诉求,结合泰顺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在外泰商回乡投资。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及前期摸底,提高泰商回归投资的有效性。二是真情感召助力回归。通过走访慰问,开通泰顺乡亲热线,快捷传递乡情,全方面地传达泰顺党委、政府对在外泰商的关怀。依托传统节日的恳谈会、项目对接会等方式,广泛联系在外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泰商回归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创业人士予以表彰。努力拓宽在外泰商参政议政的通道,提高政治待遇,让在外泰商切实感受到荣誉感和归属感。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泰商联络机构。建立和完善回归联络处等办事机构,协助开展沟通联系、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合作交流活动,形成重回归、促回归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安中、何海、刘丽群.回归经济现象透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吴松弟.以农为主还是多种经营:近代泰顺山区的商品经济[J].温州大学学报。2010(3)
[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又载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
周海静(1976--),中共泰顺县委党校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