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周健 发展向海经济,助推陆海新通道建设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6-12 07:56:2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课题项目:2019年度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决策咨询重点课题成果之一,编号:2019JCZX020
发展向海经济,助推陆海新通道建设
周健(中共北海市委党校  广西北海  536000)
摘 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给向海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只有抓住信息科技革命浪潮,聚焦新科技、新产业,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自贸区发展中,才能做实做大向海贸易,壮大发展陆海新通道经济。
关键词:发展;向海经济;助推;陆海新通道

一、向海经济的提出
1.向海经济的内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海考察工作,并在铁山港码头提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我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的发展命题,赋予北海新时代发展新方向、新使命。广西具备特殊的地理优势,被赋予“三大定位”的历史使命,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坐拥北部湾,拥有衔接陆海丝绸之路的巨大优势。因此,向海经济具有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好向海经济的指示和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的双重背景,从战略背景上来看是海洋经济不可比拟的。向海经济的前提是要建设好港口,就其内涵而言,就是沿海地区要建设好港口,发展好港口,以港口为平台,开展海外贸易,经济往来,打通向海通道。尤其是发挥其自身在广西在“一带一路”中“三大定位”积极作用。
2.向海经济的外延
向海经济是立足陆地,面向大海的经济形势,其实质就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因此,向海经济具有广泛的外延。陆海统筹,它有四个方面,一是沿海地区把广袤内陆地区的各种资源,各种业态,依托港口,开展海上业务或打造海上贸易通道;二是沿海地区发展向海经济,从自身陆地原有的经济基础、原有的资源体系出发,利用大海的优势,做好海的文章,发展与海洋密切相关的产业,尤其是立足广西的独特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向海经济,加快广西海洋强区建设,推进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三是沿海地区要积极主动挖掘海洋内在潜力,向海洋要发展资源、发展财富、发展路径;四是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联动,内陆地区以沿海地区港口为平台,打通向海通道,把自身货源运送出去,把需要的货源运进来,而沿海地区以内陆的地区为背景,充分发挥自身港口通道优势,桥梁优势,链接优势,源源不断把内陆资源运送出去,把外部资源运送回给内陆地区,从而实现经济往来,“大进大出”物流贸易,互联互通,陆海统筹的协调发展。
二、北海向海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1.向海经济规模效益小
北海发展向海经济的基础雄厚。以此为基础,传统渔业带动了海岸带传统产业,如农、林、牧、渔、港口、海运、造船等方向发展,但其体量规模与青岛、湛江等沿海城市相比,比较小,产业层次低,直接开发、粗暴开发比较多,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值低,向海经济的比重在全市中的比重不明显,发展面不宽、发展空间狭小、发展区域小,挖掘海洋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新的海洋产业增长点没有形成。
2.向海经济新兴产业未突破
一是第一产业粗放式发展。随着渔业资源困乏,近海捕捞产量已经很少,但近海养殖的渔业却未有爆发式发展,海上牧场发展缓慢。远海捕捞能力不足,尤其远洋捕捞的技术装备落后,无法达到远洋捕捞要求;二是第二产业,海洋工业发展滞后,海洋渔业大而不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不充分,高附加值产业加工滞后,缺品牌,缺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产业带动作用。临港产业发展更多是依靠传统的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等,并且,临港产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只有中石化、北部湾新材料有限公司,产业链条较短,产品还处于资源初加工阶段,未能做大做强,处于零散发展状态,产业带动弱,产业链不完整,内生发展能力不足。高尖端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发展缓慢;三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处于大众消费末端,海洋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海洋文化与会展业,海洋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未充分,尤其是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处于低端,大众型、观光型、单一型比较突出。
3.向海经济智力支持缺乏
在海洋领域方面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专业团队严重缺乏,导致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严重不足,研发资金严重缺乏。无技术、无人才、无团队,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就只能是“望洋兴叹”。海洋创新科技、海洋专业人才队伍都是比较缺乏。科研机构、院所比较少,科研院所方面,仅有两个,即自然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高校方面,只有三所,即北海职业学院、桂电北海校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其数量与向海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极大的不平衡,人才短缺矛盾突出,缺科研机构、缺高校、缺人才,向海经济的发展缺少持续不断的动力,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跟不上。同时,没有专业的海洋科技人才,高附加值的海洋新产业如生物制药、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就缺少技术支持,就不能有足够的智力支持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4.向海通道建设滞后
港口是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载体,无港不兴,无港不旺。向海经济与港口紧密相连,向海经济的发展需要港口,港口要发展离不开向海经济。北海港口活力未激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北海港口吞吐量处于低位,竞争力不强,临海通道经济发展滞后。港口设施条件整体处于劣势,海铁联运刚刚起步,港口集疏运交通设施滞后,到达其他港口的客运、货运线路少,更不用说与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北海港作为广西传统优势大港,在组建新的港口集团后,北海港的地位与优势被削弱,集装箱业务被剥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贸易弱化,对于北海向海经济发展而言,伤害及其严重。高速公路、高铁与西南、中南、珠三角直接对接的线路少,铁路建设没有形成网络,通道枢纽不明显,有些线路甚至是处于空白状态,国际线路空白,航空线路虽有长足发展,但是还是未充分,客运量低,集疏运不完善,国际航线空白。
三、抓住广西发展新境遇,打造广西向海经济发展高地
北海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大有作为,在陆海新通道方面,大显身手,努力拓展经济的长度与宽度,“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2]
1.发展聚集海洋产业集群
(1)推动渔业现代化建设
一是推进现代化养殖,以铁山港为基础,推进深水网箱、大型智能平台养殖基地建设,以生态化、现代化的方式建成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等养殖基地,并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渔业资源;二是把先进的海洋技术装备武装到渔船上,组建远洋捕捞渔船,拓展捕捞空间,构建短养殖远捕捞的操作方式,确保渔业资源的绿色发展;三是完善渔业产业链条,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由初级消费向高级消费、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不断提升海产品深加工水平,发展以螺旋藻、对虾、金昌鱼等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食品,创设海洋保健食品的生物制药基地和海洋零食的食品产业园,打通渔业产业链,着力培养和打造本土龙头企业,实现渔业产业集群发展。
(2)发展临海石化产业
完善石化产业链。向上发展,向下延伸,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补链强链工作有效,集群效应日益突出,全力确保北海炼化装置检修改造项目完成生产。上下游配套加工项目完工投产;推进东方希望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尤其是精细化工产业园。做大做强北部湾新材料产业,30GW/年光伏材料产业链、铝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链等,推进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石化产业上下游链项目招商,引进更多的配套项目,壮大临港石化产业规模,建设国家级绿色临港石化产业基地。
(3)发展临海装备制造业
拓宽原有的电子信息链条,从电脑周边配套向海洋电子装备延伸,向海航、海洋电子信息等方面发展,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电子信息、智能化软件配套产业,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附加值;加快发展港口机械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集装箱、集装单元器具、物料整理设施、电子化、自动化立体仓库等产品,打造北部湾港口物流机械制造特色基地。
(4)深化滨海旅游产业内涵
打造全域旅游“北海模式”,充实滨海旅游产业。完善滨海旅游产品。探索滨海旅游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以北海银滩、涠洲岛、白龙珍珠城、合浦汉文化馆、北海历史古建筑为重点的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以此发展壮大海洋旅游产业,建设北部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东盟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休闲宜居城市;推进邮轮母港、国际邮轮码头建设,打造游艇小镇,建设北部湾游艇俱乐部;推进建设廉州湾风光旅游带,完善滨海公路旅游带建设;促进海洋文化与现代渔业、海上体育、医养保健等融合发展。
2.聚焦高科技,聚焦新产业
一是培育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依托北海原有装备制造基础,利用珠三角海工装备集群优势,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深圳海工装备产业链延伸,提升船舶制造、风电系统等关键技术水平,引进培育一批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配件制造企业,拓展现有装备制造企业制造方式,尝试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临海装备制造基地;二是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制造,发展壮大原有的螺旋藻、珍珠等相关产业,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与环渤海、珠三角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规划建设现代海洋生物产学研平台,科技转化平台和孵化推广基地,促进海洋保健食品、海洋医用材料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引进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化发展;三是加快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延伸原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大海积极“拥抱”、融合发展,重点在船舶电子、海洋电子配件等方面,形成以车船仪器仪表、电子元件、应用电子,以及升华至海洋软件信息服务业方面,构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四是培育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加快推进海上风电、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依托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级科研平台,积极探索海水淡化技术,把海水淡化打造成为北海新兴产业。
3.合作大湾区,搭建向海智力平台
(1)建立统筹科技资源的科技服务平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3]一是充分发挥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介作用,以北海向海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凝聚更多的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促使高尖端技术迅速转化,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在北海落地,实现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借力大湾区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相关高校、科学院所合作,搭建专业化、高效化、开放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实验室等,加快产业关键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尤其是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领域方面实现突破;三是定期举办各类海洋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建立高校—企业共享科技信息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2)建立科技服务集聚基地
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产业园、第四研究所等,搭建科技服务集聚基地。结合向海经济发展需求,广开门路,广汇人才,广结高端服务机构进驻,重点引进在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研究开发、创业孵化等多种服务机构,构建多样化、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向海经济科技服务业集聚平台,推进向海经济企业的培育与孵化,形成本土化、科技化、知识产权化的创新型企业和新技术、新业态海洋产业。
(3)大力发展海洋科技金融服务业
学习引用粤港澳大湾区资本机制,尤其是金融、创投、风投方面的机制体制,完善金融和科技融合的服务政策体系,创新创建财政支持科技企业方式,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对北海市海洋产业,特别是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的支持。在资金方面,可以实现众筹模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来源,形成资金洼地。在机制体制方面,建立向海经济产业研究、技术研究的专项公共基金,引进创投、风投、天使基金等多种载体,为产业生产化、技术现实化提供保障。加快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打造北部湾金融服务中心。
(4)强化海洋教育,建立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北海海洋科技力量极其薄弱。我们不能在一夜之间建起一个强大的海洋研究所。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发展起一所院士众多实力雄厚的海洋大学。但我们可以请外援。大湾区科技实力强悍。高校、科学院所众多。积极对接引入大湾区的海洋科技资源。和大湾区等城市地建立向海经济对口合作关系。发展对口合作城市。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海洋科技引入、人才干部交流、高校合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互补性对接交流活动,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充分抓住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机遇,对接对口合作项目。尤其是在产业转移、科技应用、资金流动等方面;充分利用香港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金融、科学研究等综合优势,与香港高校和科学院所合作,设立相关研究所,形成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海洋新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深海空间站等一批涉海优势技术;与澳门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海洋生物制药、大数据、工程、规划与开发应用,海洋大数据、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规划与开发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与香港、澳门、台湾三地高校合作,共商共建广西海洋产业类院校,如在北海筹建北部湾海洋大学,北部湾科技大学等等,培养海洋相关领域方向的专业人才。
4.背靠自贸区,做实向海贸易自由化
(1)强化与自贸区城市联动
一是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台的优势。加快构建高铁、海上贸易航线、空中航线等连接粤港澳台地区、西南地区、中南地区的综合交通网。抓住信息革命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对接、主动融入华南、西南、中南经济圈中,大力承接西南、中南向海发展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和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加大在金融、加工贸易、商贸旅游、专业服务、电子信息、农渔科技、人文等重点领域合作力度。迅速提升北海的经济发展实力;二是加快推进合湛高铁建设。畅通与广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快速通道。以北海第二机场建设重点。加强与广州、深圳机场联动合作。重点发展国内航线和航空物流。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完善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多对接、多联系湛江港口建设,共推共建北海-湛江向海经济合作区,重点在货运、物流、金融、贸易、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发展中,服务大湾区产业发展中,深化高水平合作开发平台,建立合作共享机制;三是重点建设临海石化产业、大宗散货为主,兼顾运输、仓储的向海经济枢纽港,打造北部湾国际货运物流港、冷链物流的重要节点,提高一体化、规模化协同效应水平;四是走实“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在经贸、人文旅游、产业方面,开辟国际货运物流航线、连接沿线国家地区港口。提升邮轮母港对外开放水平,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地区的基础上,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高向海经济开放发展。
(2)以打造北海东盟自由港为标准,为追求,打通陆海新通道
陆海新通道是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物流贸易通道。落实自治区统一部署要求,北海要在通道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依托中石化LNG转运基地,建立以成品油、燃气等为主的海洋化工品交易平台;二是依托空港、海港等区域,学习借鉴香港、海南等先进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逐步探索、逐步推进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临海石化、能源、金融、保税物流、出口加工等为主导,借力港澳、辐射南海、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具有北海特色的自由贸易港;三是要大力推进陆铁联运通道建设,挖掘玉铁货运铁路内在价值,多开货运路线,建立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四是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满足大宗货运需要,推动建设铁山港大型深水泊位,构建港口枢纽交通网络,开辟国内、国际重要港口的航线,拓展货运业务,尤其是集中箱中转运输。优化港口营商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培育和引进一批港口物流企业,建立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一体化协同工作模式,以此为基础,建设港口物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3]集交易、物流、方向等信息,提高港口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五是建立通道走廊与通道经济,在公路、铁路、港口基础设施完善后,构建海铁联运、海陆联运和多式联运交通网络,建立西南、中南陆海物流产业园、向海经济物流园,加强与西南地区省市合作以及沿海省市合作,打通内陆与港口的物流运输,沿海港口物流运输,把港口服务功能延伸至内陆地区,建设陆海产业联运合作区、试验区;六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运输航线中,健全国际港口物流合作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打造丝路港口交通网络,丝路向海经济合作区,实现物流、贸易多领域合作共享共赢。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
作者简介:
周健(1979--)男,广西玉林人,北海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理论。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