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杨怡霖 肖冬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1 07:58:06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杨怡霖 肖冬(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要: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通过暗含的、内隐的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图隐藏于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新探索,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功能,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辩证统一,影响广泛。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日渐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独特的“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2019年3月18日,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教育学家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切入点不同,造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多样化,尚未达成一致。

第一,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对方法的理解上,有的学者把它定位为实施方法,也有的学者把它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与技巧。有学者指出:隐性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1]有学者指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2]还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性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形式。[3]

第二,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而不是教育者无意识的实施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过程是在“无计划”、“非目的性”中进行的,但对于教育者而言,是在掌握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育计划来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但更强调教育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即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影响、促成转化——信息反馈、评估控制,但更强调实施过程的隐蔽性。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随心所欲,那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方向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更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学》中所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4]隐性思想教育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教育规律的。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方式。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关键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认清“隐性”这个词所具有特殊含义,以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特征。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本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5]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附着、渗透、隐含于其他载体中的教育,其性质不够明显且不直接、不暴露。[6]还有的学者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教育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流露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以及教育环境施加的种种影响,如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校风班风、学校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7]

第四,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是相对于显性资源而言的,通常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大致上有以下四方面因素:除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即高校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学校建筑、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高校的管理体制,集体生活制度等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学校“软环境”的塑造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如学校的校园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学校成员共同持有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等。

综合以上观点,概括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按照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方案,通过暗含的、内隐的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将教育目的、教育意图隐藏于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辩证统一,影响广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1.开放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其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八小时之内延伸到八小时之外,随时随地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第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往往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直接相关,如学校的硬件环境和各种规章制度、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有目不暇接的影视剧,琳琅满目的小说、诗歌,潜移默化的舆论、信息,还有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等。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广泛的。第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具有全方位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而不单单只存在于课堂和活动中。只要教育者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教育就会按照教育者的意向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进行。可以说,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里,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教育环境是开放而又开阔的,从而填补了灌输教育所无法有效覆盖的生活时空,产生了“不以一人治天下,而以众人添砖瓦”的独特教育效果。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课堂、跨时空的开放性教育。

2.自主性

教育主体的自主性是指教育主体对所接受的教育信息的自主反应、自我择取、自主整合、自主内化和外化。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等性和民主性,重视发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感觉不到“我打你通,我讲你听”的权威式训导,也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有形灌输,人们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地位平等,更无高低贵贱之分。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观望--渴望、被动--主动、消极--积极的转变,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受教育者在一种饱含精神满足的欣喜状态下自愿的接受了教育者所要传达的教育内容和意图。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近乎“无教”的氛围中,受教育者不仅提高了自主意识,更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的核心。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相互友好信任的沟通中理解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再通过体味比较,慢慢思考,最终悟出道理,通过自我修养而自我发展。

3.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另一层含义是教育过程的隐蔽性。当前,学生对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一旦孩子们明白了你专门找他/她谈话是为了教育,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而与传统的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育目的并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开诚布公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是将教育目的隐藏起来,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如此一来,教育对象不会产生“上当受骗”之感,更不会产生戒备心理,而且由于受教育者是在一种陶醉、愉快、兴奋、轻松、平等、尊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熏陶,所以也不存在产生逆反心理的问题。隐性教育的这一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抓好校园、社会、家庭等群体文化的建设,以潜在的无形力量影响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4.愉悦性

保加利亚教育学家乔治洛扎诺夫在其“暗示教学理论”中提倡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原则,他认为教学过程不应该伴随任何一种外来的精神压力,倡导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无压力式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影响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情绪等非认知的心理部分起作用,使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类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可谓复杂万千,人们用来描绘情绪、情感的词汇也可谓丰富多彩。喜和爱意味着人们对某一事物在价值上的认同;怒、哀、惧、憎等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在价值上的否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最有价值的情绪是诸如愉快、轻松、兴奋等人类最主要、最普遍的正情绪,在正情绪的影响下,人们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迅速,认知能力提高;相反在负情绪的影响下,人们思维停滞,解决问题迟缓,认知能力受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融入了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教育资源与人的丰富联想和情绪体验通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和选择融为一体,不时的激发受教育的正情绪,抵制他们的负情绪,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此一来,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看不到长篇大论式的理论说教、居高临下式的权威训导,避免了因直接明显或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产生的心理对抗,打破了“负情绪——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更在一种无强制性约束的氛围中,真正的实现了受教者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陈万柏高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杨怡霖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助教。

肖冬武警后勤学院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