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何玲 艾黎精神永放光芒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1 08:17:07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何玲(中共张掖市委党校,甘肃张掖  734000

 

路易·艾黎,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甘肃省小县城山丹更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1897年,艾黎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康之家,1927年,30岁的他来到中国。这一来,就再没走,在中国整整奋斗了60年。其中,他把近十年的峥嵘岁月留在了山丹这片热土上。十年情系山丹,一朝魂归故里。1987年12月,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艾黎曾经说中国人民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长征、延安、洪湖和抗战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出来的。中国人民用这种精神建设自己的祖国,推动祖国的发展。字里行间都浸润着这位外国友人对中国人民的敬佩之情。然而这位可亲可敬的新西兰友人不曾想到的是,他的精神——艾黎精神也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山丹人民心中,并且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一、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

慈悲为怀,用善良践行人间大爱,这就是艾黎。初到上海,艾黎在公共租界担任过首席工厂视察员。面对受虐待的童工,他吃惊、激愤,更多的是同情。在他的记忆里,检查过的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上海的缫丝厂,他眼睁睁地看着不到八九岁的孩子们,在煮着茧子的大铁锅旁一站就是12个小时。手指红肿、眼睛发红的孩子们,还要遭受工头用铁丝做的鞭子的毒打,有不少孩子被打得号叫爹娘。艾黎多次建议工厂老板改善设备,但冷血的老板总是置之不理。后来艾黎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别的厂子的做法,并说服老板改善了设备。他心里一直惦记的是受苦的孩子们,为了帮助患腿部水肿的孩子们缓解病情,他进行了一项改善主食的实验,每天碾米但不洗,最大程度地保留米中的维生素B,孩子们病情大为好转。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中国主要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工人和难民流离失所。于是,艾黎同埃德加·斯诺夫妇等中外友人倡导发起了工合运动。从1938年到1942年,分布在16个省的近1600个工合组织,援助了二十多万失业者和难民。艾黎的慈悲还表现在对牲畜上。在山丹的岁月里,他从不给学校的马戴马嚼子,街上碰到老乡的马车,也会截住用不太地道的山丹话问老乡:“嗨,老乡,这东西给你戴上你舒服吗?”老乡笑了:“不舒服不舒服。”无奈只好去掉,后来只要当地的老百姓赶着马场进城都不给马戴马嚼子,因为怕碰上艾黎,被艾黎数落一顿。当地的老百姓在心底深深地敬重着这位对牲畜都如此有爱的老朋友。

视若亲生,用父爱温暖中国学生,这也是艾黎。艾黎是培黎学校的创始人。在山丹办学的日子里,他爱生如子,把收养的贫困孩子培养成了具有专业技能的国家建设者。培黎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刻骨铭心的记忆艾老给我们理发,给我们剔牙垢;给我们缝补划破的衣裤,从国外募捐来鱼肝油、骨粉给我们补充营养;在池塘里教我们游泳,不太会水的娃蛋子们,有的吊在他的脖子上,有的吊在他的胳膊上,还有的吊在他脚上,他周围尽是圆圆的湿漉漉的小脑袋。只要学校不上课,艾黎的房间里可就热闹了。有看画报杂志问这问那的;有跟着留声机哼唱歌曲的;有撑着艾黎肩膀练跳鞍马的;也有被艾黎提着双脚练倒立的;有站在铜盆里洗澡,肥皂水溅的到处都是的;还有光着屁股在炉子上取暖的;更有甚者,揪着艾黎身上的汗毛、拧着他的大鼻子[1]。孩子们都把他当成亲人。

倾囊相助,用毕生书写山丹情怀,这还是艾黎。艾黎把山丹亲切地称为他的“第二故乡”,称自己是山丹人。在办培黎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他把母亲的1万多元养老金贴进去了。一辈子喜爱收藏中国文物的他把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了山丹;他还倡导兴建培黎图书馆并捐赠图书2400多册。每月工资拿着800元的工资,扣除生活费用,剩下的钱他不是为山丹培黎图书馆买书,就是资助学校的建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慷慨可爱的人却在自己的诗中谦逊地写到:“是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给了我一项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一切多么意味深远,谁还能想到什么报酬会比我得到的这一切更加美好?”如此无私奉献,又如此心甘情愿,如此真诚的诗句每每读起来都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二、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

1934年,艾黎参加了上海第一个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艾黎以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勇斗志,积极撰写革命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革命群众的滔天罪行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支持抗战,他想尽办法把“工合”生产的物资运往前线,在上海的住所他无惧无畏为中共架起秘密电台;勇敢机智的他,屡次化险为夷,出色完成了一项项特殊任务。山丹解放前夕,马步芳的残兵横行无忌,艾黎组织师生把汽车拆了藏起来,把汽油藏在矿井中。为了保护培黎学校的财产,艾黎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他故意让学校大门口站岗的学生把枪拿在手里亮给别人看,给外界造成校内“全副武装”的假象。艾黎对于战争更不惧怕,他下定决心,如果战斗打响,他会第一个冲上去,拿起卡宾枪、切断电话线,夺过敌人的机枪。而这样做的最终目标就是保住学校,等解放了把一个生气勃勃的学校交给解放军。这就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豪情。黑暗过去了,解放的日子终于盼来了。艾黎又组织师生把拆了的汽车重新组装好,去支援解放玉门和大马营;他的抢修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放军修炮车、枪械等;他还把500套皮大衣送给了解放军。无论在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曙光普照的奋斗岁月,艾黎都为援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艾黎还是新中国最好的宣传员。一生著述和翻译的作品69部之多。他用大量著作赞扬中国从昔日的“没办法”到今日的“有办法”,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如何把一个千疮百孔、倍受欺辱的国家旧貌换新颜。在北京定居后,艾黎利用参加会议之际做了大量关于新中国的演讲和报告。抗美援朝期间,他奔走世界各地,在和平讲坛上控拆美国的侵略罪行并动员培校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在他逝世后,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三、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

艾黎是工合事业的重要发起人。为了工合事业,他靠着双腿和自行车,奔波于中国的田野乡村,行程不下3万公里。患过伤寒和疟疾、遭遇过敌机轰炸、9次车祸、3次被捕、2次挨打。由于长期在高原地带曝晒,他终生忍受着皮癌之苦。但这一切的遭罪他都用一句“没啥大不了的”淡而化之。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深情的字句:“我渴望与奋斗的人们度过每一天”,事实也是如此,他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奋斗,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乐趣,都很有意义。

1940年,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西北第一所培黎学校时,不仅条件艰苦,生活学习都在窑洞里,国民党“中统”特务还对学校百般刁难和诋毁。1944年,艾黎与他的挚友何克长途跋涉把培黎学校从双石铺西迁到了山丹县,继续为中国的黎明而培训。艾黎称此次搬迁为“我们的小长征”。初到山丹办学吃得都解决不了。山丹培校的学生这样回忆到:为了生活,艾老带领师生在四坝滩开荒,山丹气候恶劣,每天的风沙吹得我们睁不开眼。艾老和我们都被吹得黑黝黝的,一个个像座黑铁塔。为鼓励我们的劳动热情,艾老就用照相机给我们拍照,咔嚓、咔嚓,大伙抢着镜头,也就忘了劳累。后来,一万两千多亩土地被开垦出来,我们有了自己的农场,种小麦、种菜,还养羊。再后来,我们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从抢着时间和学生在四坝滩平整田地、开挖水渠到荒漠变成了万亩良田,四坝滩的每一寸土地都烙着艾黎奋斗过的足迹。凭借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艾黎在几个小山包上实践出了中国的黎明。1998年,习仲勋同志为山丹培黎学校亲笔题词:“发扬艾黎艰苦奋斗精神。”

四、坚韧不拔的创业创新精神

“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努力干,一起干”,学校缺什么就办什么。艾黎在自传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在山丹的日子里还有一番陶醉的经历,那就是每天下午骑自行车巡视校内的各生产组。我看到人们在手脑并用地劳动。当他们的手指在制坯轮上捏塑着陶罐时,那边熄灭了火的窑在出窑;在造纸组,只见在小型蒸汽机的响声中,张世昌和他的伙伴们忙个不停。在纺织组,我骄傲地看到100多只纱锭转动着,织布机织出了毯子和斜纹布;我到缝纫组,看见裁剪和缝纫的学生正在忙着。我得先去针织组检查新设计的毛衣和袜子式样,才能到皮革组去看刮皮、抛光、上色以及皮袄的制作。随后,跨过小河到面粉组,再转到它房后用我们自己生产的甜菜制糖的地方。这时,要再向外走去看农场或煤矿,一般就太晚了,需要专门安排一个下午才行。在回城的路上我经过电机组和运输组,最后才到机械组、印刷组和医院。[2]”每每读到这个片段,我也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没想到这么火热的场面竟然出现在当年的小县城山丹,而且我数了一下,除了医院,足足有14个生产组。据资料记载,后来生产组达到了20多个。那时候的产品,当地的老人们至今还有收藏。艾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涵义。

第一所西医医院、第一次有了汽车、第一次有了电灯照明。这许许多多的第一都是艾黎给山丹带来的,是艾黎把西方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医疗文明引入到了大西北山丹。多年后,一位研究者这样说:“在当年偏僻落后的山丹出现培黎学校,不亚于一场启蒙运动”。后来,山丹培黎学校的学生奔赴祖国建设第一线,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技术骨干。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也感慨地说: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培黎人。如今,培黎职业学院已经在山丹拔地而起。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山丹培黎学校并语重心长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也是对艾黎精神最充分的肯定。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何况他是一位外国人;一个人一次性把血流光那是一种勇气和痛快,但是60年如一日,让鲜血一滴一滴慢慢流,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岁月更迭,生命已逝。既平凡又伟大,既富有又清贫的艾黎,默默奉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艰苦创业,誓把荒原变沃土,敢教日月换新天;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艾黎毫无疑问属于后者,他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无私奉献、大爱无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艾黎已是一座丰碑、一座灯塔。新时代,让艾黎精神照亮我们的奋斗之路,让艾黎精神与我们结伴前行。

 

参考文献:

[1]乔治·何克、尚亚宁.朱雁芳.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M].北京出版社,2018.09

[2]黎、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