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娜 论新时代加强文物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07-21 08:20:29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李娜(靖远县博物馆甘肃靖远  730600)

要:文物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物质体现,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最优秀的保护工作就是在侵害发生之前,杜绝可能产生侵害的环境,而不是等到侵害发生之后才进行保护。要从空气的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有害生物四个角度入手,防患于未然,保护好文物,以便民俗文化和历史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物保护;常见难题;保护意识;预保措施

 

一、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

文物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物质体现,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文物,我们能够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窥探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面貌与思想潮流,知晓当时人文艺术领域的概况,对于传承、发扬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有助于推动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参观、欣赏,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对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常遇难题

1.保护意识淡薄

一些基层政府由于经济指标考核的压力,往往在地区规划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对旧有古迹和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将过多注意力集中在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盲目开发而忽视了对文物的保护,日常巡查监管也很不到位。基层文物分布广泛,各类古迹、文化遗迹散落在各区域,由于保护管理缺乏明确的标识和划分,在城区改造中很容易忽略对其的保护,甚至容易出现野蛮施工、盲目拆除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无法妥善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平衡。

2.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基层文物保护面对的主要困境,经费的缺乏导致各项保护措施流于形式无法执行到位,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造成文物的修复、日常巡查等不能顺利展开。而管理部门的办公环境简陋、设备不足、工作福利待遇偏低也会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无法吸引专业的人才和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由于目前基层文物保护的主要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资金缺口大,需保护的文物多,造成资金的分配上不确定性较多,使文物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3.专业人才缺乏

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长期工作,因此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市场上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院校设置的相关专业较少,也较为冷门,报考的学生有限。在基层地区,文物所在地的环境往往较为艰苦,很难吸引到名牌大学生来工作,无法打造一支高效、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文物保护的工作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

4.缺乏完善体系

目前,基层文物保护体系涉及地区规划、文物修复、财政拨款、人力安排等多种要素,文物管理任务繁重,需要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才能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转,而文物调查、现场勘探、文物保护法的执行,需要管理机构、财政部门、执法机构等多部门协作才能完成,如果无法构建统一协调统筹的机制,则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政策落实不到位。

此外,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打击不力,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也是造成偷盗事件时有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群众意识

1.应用现代宣教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

传播文物的价值,教育是当仁不让的方式。“互联网+文物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将更多的文博知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信念等向社会传播,现多以表演、讲故事或慕课的方式通过视频、多媒体等形式呈现。例如:在《国家宝藏》节目中,讲述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就是在讲它的文化。这样的服务、传播方式很“接地气”让历史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的多重渠道进入课堂、进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互联网+”还有效地解决了文物展示的地域障碍以及博物馆非开放区域的参观问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文物的探索欲,使接受文物教育的人群更大,范围更广。

2.加强和提升文物安全保障意识

要着力提升文物安全保障的意识和能力。文物属不可再生资源,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目前,我国博物馆登记在册文物1000多万件,因受库房保管环境质量所限,这些可移动文物受腐蚀情况不容小觑。

在我国,地表有不可移动文物70多万处,且每天都在遭受风雨雷电、雾霾陽光的侵蚀,比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造像风化侵蚀严重,远观这幅北魏时期的作品,已给人许多苍凉悲壮之感。不可移动文物损毁状况还凸显了灭失速度快、数量大等特点。

四、加强文物收藏和保护的有效措施

1.完善文物保护组织,健全文物保护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长远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保护措施。地方管理部门可以在文物所在地设立哨所来进行常规日常管理,通过巡逻的方法来加强对文物的动态监管,主动进行巡查,加强值守,及时发现损毁的情况,尤其在雷雨、暴雪等极端天气情况下,要加设保护设备,做好户外文物的防雷防水工作,还可以安装设置GPS定位报警装置的方式,及时发现损坏、偷盗等异常情况并妥善处置,把握文物保护的主动权。地方管理部门应通过逐级落实、深入村镇的方式,构建监管有力的全新体系,构建扎实的文物保护组织系统,减少文物盗取和破坏等犯罪案件的发生。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文物收藏中的预防性保护

(1)空气湿度的预防性措施想要防止湿度对文物造成的破坏,就要提前做好防治湿度的准备。预防性措施主要是从前期建设和日常维持两个方面来进行。在前期建设的过程中,就要避开湿气过重的环境,要选择干净、干燥的环境进行文物的展览或者收藏工作。同时在维持方面也要做好提前防范,对于室内的文物,要配置中央空调,保持室内干燥。要对文物定期进行除湿处理,比如用细软的棉布轻轻覆盖文物的表面,利用毛吸水现象保持文物表面的干燥。对于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要采取密封性的保护措施,要保证密封环境绝对干燥,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真空保存。

(2)污染气体的预防性措施治理破坏文物的污染气体是一个繁琐系统的工程。首先就是对空气环境的改善。检测仪器是必须的,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配置空气净化器。要根据文物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理方案,因为不同材质的文物所需要的保存环境和导致文物破坏的污染因素也都不尽相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就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还能够起到较好的防范效果。比如对于一些田野文物,可以通过在文物表面封加保护性材料来隔绝外界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有利于学者全面、长期地对这些田野文物进行研究;对于在馆内的文物,要减少对外环境的空气流通,防止有害气体通过外界传递进来,也要注意装饰涂料的选用,要确保空气中各项污染性的气体都符合标准之后再放入文物。

(3)光辐射的预防性措施对于怕光的文物必须要避光保存,要预防文物受到光的直射,要从光的来源杜绝对文物的破坏。为了防止或者减少光对文物的照射,要通过外部阻挡和光来源两个方向进行预防性保护。建设避光性好的藏区或者仓库,库房的窗户要少,避免阳光对于文物的直射。对于光源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减少紫外线能量对文物造成的破坏。比如近红外波长的白炽灯(780nm),可以在保证视野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紫外线对于文物的破坏。对于游客和管理员也要严加控制,不允许在观看的时候使用强光手电筒或者闪光灯一类的设备。

(4)有害生物的预防性措施有害生物的防范要从生物隔离和针对性检测两个方面入手。要建立密封的文物展区,减少外界生物的侵害。比如对于一些以木质为主要结构的藏品房要重新装修,利用大理石或者瓷砖将博物馆完全密封,防止被白蚁老鼠一类的生物轻易钻破。要定期在博物馆内展开杀虫措施,防治害虫的侵袭。对于微生物的防治工作,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于文物的净化工作,保证环境的干净整洁,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避免微生物滋生。

3.拓宽经费渠道,探寻民间资本合作新模式

文物保护经费的来源可以通过引入民间资本的方式进行拓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有效缓解资金不足所带来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引入IP开发、教学、旅游参观、文化研究等方式,使文物保护成为一项文化产业,让文物“活”起来,将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入社会、带入日常生活,走进大众的内心深处。例如,由故宫博物院开发的“上新了故宫”等IP文创产品,通过将历史文化形象进行开发,发行售卖书签、胶带、扇子等文创产品,让文物走入千家万户,更接地气。

总之,面对新的挑战,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引入高科技技术、加强宣传、加强公众参与度等方式,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新时代的新贡献。

 

作者简介:

李娜(1976--)女,甘肃灵台人,靖远县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文博馆员,事专10级。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