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梁芸芸 新冠疫情爆发后的民众心理健康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11-16 09:00:06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梁芸芸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  252000

 

2020年初,正当全国人民喜迎春节的时候,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国内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但新冠肺炎病毒又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并且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又出现反复。在这个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生命在顽固病毒面前何其脆弱,疫情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心理健康,并将有可能带来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在关注自身身体情况的同时,也在不断承受着此次疫情所带来的心理挑战。

持续性关注和研究民众的心理反应,着眼当下有利于掌握疫情发生后人民的心理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我们构建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系统,提升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

一、新冠疫情爆发后,不同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为了生存和发展,社会中的个体都在努力保持内心的稳定状态,使自身与环境实现平衡与协调。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确实也能做到这一点。当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就开始感到难以应对,这种平衡此刻就容易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影响,人们内心的不良情绪开始积累,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思维和行为方面的紊乱,进而导致心理危机状态。民众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年龄段也不同,所以疫情爆发后不同人群在每个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表现方式也不同。

1.普通大众

新冠肺炎病毒来势汹汹,民众都不同程度的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疑病等心理变化。居家隔离带来了烦闷,孤独感和无助感,很多人对工作和家庭收入也感到深深担忧。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害怕被传染,不能也不敢外出见人,因此也带来了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复工复产初期,民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导致了工作状态差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焦躁、恐慌、易怒等负面情绪较严重且难自控;工作效率低下、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中过度防护、消极怠工或拒绝工作、工作冲突增加等。这一时期,人们出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理由不充分甚至根本无理由。这都是疫情对民众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表征。除此之外,有些人还承受着在疫情中失去至亲朋友的痛苦,这种情况带来的心理阴影在疫情尚未结束的背景下更难以消散。

疫情爆发后,学生在家进行网络学习,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效率低下,特别是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学生和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心理波动比较大。孩子休学在家会不会影响学业,疫情的反复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升学和就业,这也引起很多家长的焦虑。长时间的居家时光,子女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容易出现问题,家庭矛盾有所增加,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增加了民众的心理压力。

2.确诊病患和疑似病患

一小部分确诊病患和疑似病患陷入绝望情绪不能自拔,不配合治疗和隔离,出现自杀自残倾向和行为。也有病患因为前期医疗资源紧张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而情绪激惹,出现攻击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故意传播病毒报复社会等倾向。比如故意在大型商超内不戴口罩闲逛,在公共电梯的按键处涂抹唾液,故意撕咬他人等恶性行为。

3.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冲在抗疫战斗的第一线,被感染的几率高于普通群众,面临的心理压力远远大于普通民众。很多医护人员除了恐惧、焦虑等心理波动,还出现了失眠多梦等躯体化症状。强迫性症状也比较明显,比如过度的清洁和消毒。如果在这一时期遭遇患者和病人家属的不理解,会身心俱疲;或者遇到经过全力救治,确诊病人死亡的情况,医护人员极易陷入内疚自责,难以自拔。出于对职业形象的维护和医者自身更趋于理性的心态,他们更倾向于自我排解情绪,较少的求助于专业心理疏导,所以这一特殊群体也很容易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

二、民众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害性不言而喻,在传播速度和感染范围上以及防控难度上都超过了民众的预期。疫情爆发期,人人自危,每天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人数,刺激着民众的神经。这种新型病毒目前来说还没有特效药和疫苗,随着疫情的发展还出现很多无症状的病毒感染者,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难度。国内还曾出现了口罩、一次性手套、酒精等防护用品的短缺期,引起民众再度恐慌。另外,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报道和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都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从疫情爆发至今,可以看出大众的心理状况与疫情防控是密切相关的。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大众的心理状况整体较差;在二月底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效果后,有减轻趋势。但是三月中旬,民众的心理症状又出现反弹,这和病毒在全球大爆发以及国内频繁出现输入性病例密切相关。此后的北京和新疆地区出现疫情反弹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

2.疫情爆发后,国家号召民众居家隔离,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节奏被扰乱,疫情何时结束又难以预期。被限制出入、无法出门,对疾病本身的恐慌和不能自由外出的烦闷并存。担心孩子休学在家影响学业,担心家庭收入减少。这一时期,民众心理上容易形成不确定感或不安全感,诱发抑郁、焦虑和烦躁等情绪。

3.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面对心理问题和疾病,社会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重视甚至污名化。很多人总习惯于把心理出现问题与精神病病人联系在一起,也害怕他人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这些来自社会的客观因素,可能会使人们忽视心理健康,不肯承认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拒绝专业的支持与帮助。越是不重视和逃避,更使得心理健康状况频亮红灯。青少年自杀或者伤害父母事件,扰乱医疗秩序事件,确诊病患报复社会事件等,社会上出现的这些不和谐的极端事件,可以说都是因为心理障碍得不到有效干预导致的。保障民众的心理健康与防控疫情同等重要。

4.社会各方面的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也是疫情爆发后民众心理问题频发而得不到妥善解决的原因。为缓解民众的应激心理状态,社会各界各部门开设了公益性心理咨询热线,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采用热线咨询的方式帮助民众缓解心理压力。最广泛的形式就是在社区设热线电话,但是接听热线的都是社区平时的工作人员,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只能以话家常的方式安抚小区居民的不安情绪,这种方式效果甚微,解决不了民众的心理问题。

三、多方携手共同努力,将疫情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今年5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了“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的政策简报,认为新冠病毒不仅侵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日趋沉重的心理痛苦。精神健康也就是心理健康,是人性的核心,疫情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精神健康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现在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今天,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复工复产也已经有一段时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是我们发展经济和做好长期抗疫工作的不竭动力。

必须采取全社会联动模式,关怀、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国家各级部门,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积极稳妥应对。

1.在国家层面上,将社会精神和心理健康纳入国家疫情应对计划的各个相关领域,探索将精神健康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全民健康的保障系统,加强精神和心理健康、社会关怀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大对心理和精神健康重要性的宣传,让民众多方面的认识心理健康,提高重视,实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去污名化。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服务从集中收治机构转向社区,制定出台完善的相关政策制度,并确保政策落地,从中央到地方切切实实落到实处,提供相应专项资金。

2.相关部门和社区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可能在疫情期间有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家庭暴力和极端贫困等。特别是对于因疫情致贫的家庭,要迅速采取行动,给予专门的慰问和实质性的帮助。支持社区多方式与社会各界融合,开展减少孤独感的行动,比如帮助独居老人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比如为在家学习的儿童和青年提供或改善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等。

3.提倡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传播正能量,关注受众的精神健康,对民众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尽可能多地表示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保健知识普及和宣传,并就怎样保持精神健康提出可行性建议。鼓励他们正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不要讳疾忌医,引导他们主动去寻求帮助,并把求助的渠道和方式传播出去。

4.加强远程心理和精神健康干预建设,特别是为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疫情爆发后患有抑郁和焦虑的人提供优质有效的远程咨询和服务。远程心理咨询的优势不仅在于经济成本更低,还能让当事人放下思想包袱,更愿意敞开心扉。与线下相结合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和热线也要充分利用起来,成为民众信赖的解压纾困平台,多管齐下,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完善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社区义工的积极能动性,有条件的社区可以探索引进常驻或者轮值型心理学专业人员,引进心理调适设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培训,长期提供心理保健宣传册,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止步于解决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力于把它融入到日常的社区服务中去,及时满足民众多元化的心理咨询需求。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