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张茜 时移世易:泽潞地区冶铁业的发展进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11-17 07:44:25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张茜(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20860)

 要: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泽潞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因素,历史上一直是山西乃至全中国冶铁业的中心。本文拟阐述泽潞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并且尝试分析泽潞地区冶铁业的兴衰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区为何没有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原因。

关键字:泽潞地区冶铁业发展进程

 

泽潞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习惯上又称为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市(古潞安府)和晋城市(古泽州府)。该区被太行、王屋、太岳所环绕,地理位置上相对封闭。然该区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相互联系,因此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因煤铁资源丰富,从春秋时期开始泽潞地区就有了冶铁的传统。

春秋时,这里属晋国。《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范宣子所为刑书”。《孟子》中有“以釜甑,以铁耕”的描述。战国时,这里的铁制品已经很丰富了,仅在1955年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一次就出土铁凿、铁锥、铁斧、铁铲等17余件。[1]秦朝时期,这里的冶铁已初成气候。东汉光武帝时,有一位铁官曾到这里(指荫城一带)出巡,称赞荫城是“天然铁府”。[2]汉唐时,潞州已用铁铸造钱币。

宋朝时,潞州升为隆德府。长治一居民家中有祖传“大观元年(1107年),隆德府左第五界,丁亥年正月一日”等确切文字纪年、记地名的“铁书”一通。[3]元代泽潞地区冶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李惟馨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根据荫城当地老人们的描述,李惟馨当过京师的礼部尚书,同时也是铁货庄“恒盛毓”的东家。《府志》坟墓篇曰:“元朝,李尚书墓,名惟馨,在郡城南六十里荫城镇。”这说明,早在元朝,泽潞地区荫城的铁货就已供往京城。

明代,泽潞地区的冶炼技术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据老工人介绍,山西地区在明代已经发明了“地下土园炉炼钢法”。这种炼钢法是在干燥的红土地下挖六尺深的坑,不用坩埚来冶炼,方法设备简便。这种钢富于延性可以拔成钢丝,为制针的材料。[4]

然而明初,官府对冶铁控制较为严格。洪武六年(1373年),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冶铁所,其中山西就有5所:吉州两处,太原、潞、泽各一处。这些冶铁所为国家所办,受国家管控较严,然而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小规模的民间冶铁事业虽受此影响,并一度沉寂,但并没有因此断绝。

明代山西冶铁业真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后,政府撤销了冶铁所,变官冶为民冶。冶铁所取消后,政府对生铁的需求不敷应用,加之生产方面的需求,政府这才公开允许民间自由炼铁。就这样,民间冶炼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这种生气勃勃的景象,进入清朝就戛然而止。清初,统治者认为矿冶事业“人聚众多,为害甚巨”,所以禁止大规模开采冶炼。1733年雍正更是下令禁止贩运生铁出洋。统治者希望以此防止人们聚众反抗,同时防止铁器为反抗者所使用。此外,政府还对民间小规模的手工业制铁加以种种束缚,这就使得民间冶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一方面是课以重税、勒索敲诈;另一方面,清政府还要征用一部分“年铁”。1725年以前山西每年被征“年铁”十万斤,从1725年开始每年增加了八万零四百九十八斤。

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战争阴霾与洋货威胁的影响,泽潞地区冶铁业开始遭遇寒冬。截至1937年,荫城镇里的铁货行店由之前的100家减少为52家。[5]1939年8月日军占领荫城镇。他们在此成立了山西产业公司,并且开始对铁货的生产与销售进行严格的控制。日军索要各家各户的生铁,收缴百姓的生产工具,抢夺制铁工具;大批铁行、铁厂倒闭,工人失业,流亡他乡;同时日军禁止荫城各村货炉生产商品,只允许铁铺按他们的要求制造铁板。

1945年荫城铁业恢复情况统计表

 

方炉

条炉

炒炉

成货炉

煤窑

工人

战前

128

870

30

1100

174

 

1945年

47

17

2

410

45

4153

资料来源:山西省档案馆《长治县四区煤铁业问题的研究》,档案编号A187-1-50-1

1945年8月21日荫城解放。通过《1945年荫城铁业恢复情况统计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侵华战争对荫城铁业造成了毁灭性地打击。1945年全镇的方炉、条炉、炒炉、成货炉等与战前相比相去甚远。

受此影响,历史上荫城用于铁货贸易的几条商路全部堵塞,周围壶关、高平、陵川等地的原料与铁器成品也很难进入荫城。昔日“日进斗金”的冶铁中心和铁货集散地陷入了瘫痪状态,以至于出现冀南某地区一个有50户人家的村庄只有3把锄头的状况[6]

针对晋东南地区的铁业问题,1946年11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长治召开了晋东南地区铁业会议。边区政府在此次会议上制定了“大力扶持铁业复兴,并使之走向现代工业”的铁业生产方针。要求采取“奖励私人经营与群众性的合作经营”的方式,逐步实现资本家有钱赚,工人生活得到改善的目的。此外,会议还对铁业生产和恢复做了具体地步骤安排:“第一步恢复到七七抗战以前的水平;第二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全盛时期;第三步是超过它。”1946年的年度要求是“恢复到战前的50%。”[7]以荫城为中心,晋东南铁业复兴的序幕由此拉开。[8]

1946年起,荫城镇铁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全镇各个村镇的铁炉生产相继开工。据1946年7月《新华日报》统计,战后荫城铁炉、铁业工人及铁货生产相关人员数量有明显的回升,但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

综观泽潞地区冶铁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泽潞地区冶铁业的兴衰和政府政策导向密不可分。明初,政府对民间冶铁加以限制,这就使得冶铁业没有了往日的活力,死气沉沉;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后,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冶铁的管控,这就为民间冶炼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得冶铁业又开始慢慢活跃起来了;清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政策禁止大规模开采冶炼,这就使得民间冶铁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另一方面,历史上泽潞地区冶铁业的发展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因素,再加上战争的摧残与外来大机器生产的影响,最终导致其并未推开产业化发展的大门。按照产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生产者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加大投入,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将会逐步进入到产业化发展阶段。然而,泽潞地区由于重农抑商的思想、扭曲畸形的逐利目的、信用机制缺失等因素,再加上近代受到战争和外来大机器生产的影响,这就导致其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叩开产业化发展的大门。

 

注释:

[1]参见1957年第一期《考古学报》

[2]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6

[3]千里铁府铸春秋-上党区新闻网-上党区门户http://www.czxnews.com/wenhua/lidumingsheng/2019-05-14/21091.html

[4]乔志强.山西制铁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17

[5]长治县荫城铁业材料整理:太行工商第三分局,1947年8月5日,山西省档案馆A187-1-47-1

[6]《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长治市召开晋东南地区铁业会议》,《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长治市历史大事记述》,中国党史出版社,1994.537

[7]《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长治市召开晋东南地区铁业会议》,1994.538

[8]《新华日报》1946年5月23日

作者简介:

张茜(1991--)女,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