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淑惠 论拜伦“I Saw Thee Weep”英诗中译的美学效果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0-11-19 09:17:00 作者:新丝路杂志社 来源: 文字大小:[][][]

王淑惠(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1201)
摘 要: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其诗作在国内有多人尝试过翻译。本文选取其中一首短诗“I Saw Thee Weep”,以穆旦先生的翻译版本为对照,从音韵、字词和修辞三个层面来探究译本所传达的美学效果,笔者认为,穆旦的翻译大体上遵循原诗的韵律与节奏,整体把握了诗歌和韵脚的设置,用词凝练,文风自然。
关键词:拜伦;穆旦;诗歌翻译

诗歌,作为高级的文学艺术,有其独特的形式排列与文字表述。在英诗中译的翻译问题上,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形式译法问题。一种主张把英诗按“中国诗”的诗歌样式来译;另一种主张译诗应该遵循原诗的形式,使它尽量接近原作。诗歌到底要怎么译呢?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还是许渊冲追求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灵动而不呆滞,是诗歌创作和翻译的共同原则;准确而能变通,则是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了英国19世纪初的伟大诗人拜伦的一首作品“I Saw Thee Weep”,以穆旦(查良铮)的翻译版本为对照,尝试从音韵、字词和修辞三个层面来探究译本所传达的美学效果。
一、诗人和译者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身于苏格兰贵族。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伦敦。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言辞之间都明显地流露出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之后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历史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死时年仅36岁。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等。1929年穆旦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开始创作诗歌,并参加抗日活动。抗战爆发后,进入西南联大,跟随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荪读艾略特、奥登等近代欧美诗歌,与当时其他青年诗人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一起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20世纪40年代,穆旦、杜运燮、郑敏等9人共同出版诗集《九叶集》,故而得名“九叶派”。在西南联大期间,穆旦写了《野兽》《赞美》等著名诗篇,出版了《探险队》《旗》《穆旦诗集》等个人诗集,形成了硬朗深沉的诗风。穆旦早期专注于反映时代特征的诗歌创作,1954年之后由于在特殊时期,穆旦的诗歌创作几近停止,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大量的英文和俄文诗歌翻译。1975年,穆旦恢复了诗歌创作。1977年2月26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结束了诗人坎坷却瑰丽的一生。穆旦先生对英国浪漫派诗歌的翻译主要是翻译英国积极主义浪漫派的诗歌,特别是拜伦、雪莱、济慈的诗作。作为诗人翻译家,穆旦坚持“以诗译诗”的翻译原则,执着追求译诗的诗性美。
二、“I Saw Thee Weep”中译本的美学效果
“I Saw Thee Weep”这首诗选自拜伦的《希伯来歌集》。该歌集收入拜伦1814年至1815年间写的30首诗,当时拜伦从游历欧洲大陆归来,居住在英国国内,这些创作是对于其游历的一些感悟和对生活的联想。下面是这首诗以及穆旦先生的翻译版本。
I Saw Thee Weep
1
I saw thee weep—the big bright tear
Came o’er that eye of blue;
And then, methought, it did appear
A violet dropping dew;
I saw thee smile—the sapphire’s blaze
Beside thee ceased to shine;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That filled that glance of thine.
2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A deep and mellow dye,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Can banish from the sky,
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
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
That lightens o’er the heart.

我看过你哭
1
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
涌上你蓝色的眼珠;
那时候,我心想,这岂不就是
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
我看过你笑——蓝宝石的火焰
在你之前也不再发闪;
呵,宝石的闪烁怎么比得上
你那一瞥的灵活地光线。
2
仿佛是乌云从远方的太阳
得到浓厚而柔和的色彩,
就是冉冉的黄昏的暗影
也不能将它从天空逐开;
你那微笑给我阴沉的脑中
也灌注了纯洁的欢乐;
你的荣光留下了光明一闪,
恰似太阳在我心里放射。
1.音韵美
首先,这首诗分为两个诗节,每个诗节八行,且隔行交互押韵(ABAB)。从形式上看,长短句交互。第一诗节每两句结束后加一个分号,很整齐,读来舒缓有节奏。而第二诗节稍微有点变化六句之后跟一个分号,最后两句单独附加。这样的形式变化令诗的气流也跟着从舒缓到一气呵成,节奏加快。最后两句像把整首诗合上,情感上也似达到了顶峰。穆旦的翻译在形式上工整和原诗贴近。做到了长句加短句的变化安排。在韵律上,第一诗节里“珠”“露”,“焰”“闪”“线”押韵,第二诗节里“彩”和“开”,“乐”和“射”也分别隔行押韵。这样的翻译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原诗的韵律基本保持。另外,穆旦还增加了语气词“呵”,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感情,加强语气。同时使得长句顿开,诗句之间有了呼吸。
2.意象美
穆旦的翻译从具体技术上做了个别词的取舍。“the big bright tear”中“big”一词并没有直译为“大”,而增加汉语量词“一滴”,这样的处理符合汉语表达,我们并不用大泪珠来形容女子的眼泪,“大”一字过于笨拙和夸张。反而,“一滴”显得轻盈生动,若直译出了“大”,就会显得死板不自然。本诗值得考究之一的是对于“saw”的翻译,“看过”和“见过”哪个更好呢?“看”传达的是表面上无意的视觉感官印象,像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置身于外的不经意的动作。“见”似乎显得更主观更刻意一点,像是有目的的观察结果,印象深刻。是不是“见”字更有感情一点,效果更好呢?我想起当下一首流行歌曲《一次就好》里面有这么一句“想看你笑,想和你闹”,没有用“想见你笑”,“看”更口语随意,比“见”字更能传达出生活的简单轻松感。拜伦这首诗是他描写自己心上人的一颦一笑,爱恋的感情洋溢其中,热恋中的感情往往都是肤浅而冲动的,是一瞬间的,就这样简简单单地看着爱人笑和哭就是最美好甜蜜的。所以,笔者觉得“看”字很有感觉,符合浪漫主义诗歌随性,真挚的表达。很好地传达出相恋男女的图景。其次,关于“dropping”一词的翻译,穆旦意为“垂”,相比“滴落”,“垂”字简练又形象,似滴未滴,又如睫毛上挂着的泪珠,将女子妩媚的神态刻画了出来,“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结构上仅用一个“露”字做宾语,头重脚轻的结构倒想是一幅画,沉甸甸的花朵低着头,花瓣上挂着一滴露水,似乎风一吹就要滴落似的。诗中有画,妙哉。
3.修辞美
这首诗最动人之处是隐喻的使用。诗歌的第一节就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前四行把心上人蓝色眼珠上的眼泪比作紫罗兰上垂着的露珠,让人心生爱怜,其效果一如中国常用“梨花带雨”形容女子哭泣时的楚楚动人的样子,“雨”和“露”都体现了女子的柔美,娇滴之态,在意象上的选择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西方,紫罗兰有着其特殊的代表意义,西方有句名言“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但是它却把香气留在了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紫罗兰代表永恒的美与爱、质朴、美德,而“紫罗兰上垂着的露珠”是有这典故的:据古希腊神话记载,主管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因情人将要远行,惜别的时候依依不舍,晶莹的泪珠滴落到泥土上。来年的春天,就从维纳斯泪珠滴落的泥土中,抽出嫩芽生枝,并开出一朵朵馥郁绚丽的花儿来,这就是紫罗兰。可见,这一意象具有很特别的意义,翻译的时候需要保留。后四行则把心上人的笑容和蓝宝石的火焰相比,来表达其璀璨夺目,使蓝宝石的火焰也黯淡,她那“灵活一瞥”的光线,以此来体现恋人的笑容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为第二节做铺垫和埋下伏笔。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也常常借用意象来形容女子的泪珠。如红楼梦诗词里“彩线难收面上珠”“相思血泪抛红豆”将眼泪和珍珠、红豆相联系。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第二节诗人仍然运用比喻,他把自己的心灵比作乌云,把恋人的笑容比作太阳。
这首诗中拜伦其实并没什么具体的来描写恋人的哭泣,而是用大量的比喻来告诉其恋人,对方的哭泣对于他的影响,体现了恋人在拜伦心里的地位和分量,和对恋人的依恋和羁绊。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映有着个人丰富的联想。这其实与拜伦自身的生活有关系,拜伦父母离异,拜伦跟随母亲生活,虽然是贵族,但其母亲粗俗,野蛮,所以对于他而言亲情就表现的可有可无,又因其自身是跛脚,有残疾,他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因而拜伦通过爱情来体现自身的意义。他对于爱情是非常的依恋和看重。
九叶诗派的诗人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上显得更加开放和创新。另一方面当时解放战争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激发了诗人表达诉求的一腔热血,社会在革新,诗人的语言也随之积极寻求突破旧诗体的束缚,形式上做出新的尝试,情感上直抒胸臆。
三、结语
诗人拜伦为诗歌殿堂增添了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而更值得欣慰的是,国内优秀译者也愿追随诗人的诗情画意,用自己的译品传达出诗人融于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诗歌是民族语言的宝库和生长不息的源泉,带着只属于此的神韵、旋律和历久弥芳的民族气息。译诗需要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创作诗歌,不是单纯地对韵脚的机械模仿,译出来的诗在基本遵循原诗的内容和风格基础上,达到文风生动、凝练、自然,留下的不仅是形式的美感,更有言外之意的那种东西。

参考文献:
[1]穆旦译.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30-31
[2]王宏印.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张晓玲.查良铮的诗歌翻译及其翻译思想[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0):986-991
作者简介:
王淑惠(1990--)女,汉族,安徽全椒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与教育。

 

国内刊号:CN61-1499/C

国际刊号:ISSN2095-9923

邮发代号:52-21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