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锦珍 通海节庆民俗文化开发探讨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01 11:25:0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锦珍

中共通海县委党校,云南通海  652700

 要: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而民间节庆活动正是展示民俗文化的广阔舞台。本文从调查了解通海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的现状,研究本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状况,进一步探讨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节庆民俗文化开发

作者简介:李锦珍,女,讲师,在中国共产党通海县委党校工作。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风俗及精神信仰,它是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间节庆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有地方特色、最具绚丽色彩。节庆是随节令变换而产生的民俗文化事象,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等领域,还包含了宗教文化、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等多种内容,而且节庆期间,民俗文化的展示比平时更加集中和典型,许多平时没有的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仪式、活动等民俗一并展现在当地的社会舞台上。因此,在民俗文化开发中,节庆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被加以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节庆活动,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务投入到节庆活动中来,促进了节庆期间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通海民间节庆活动丰富,这源于通海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多民族的融合发展。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位于滇中南部,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彝、回、傣、蒙古等23个民族。通海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郁,素有“礼乐名邦”的美誉,而且交通便捷,是滇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发达,自古农业、轻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素有“小云南”之美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一代代通海人民的勤劳创造形成通海丰富的人文资源。

一、当前通海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的状况

1.当前通海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简介

(1)是以花街为主的系列春节文化活动。通海的“迎春花街”两年举办一次,于元宵节前后在县城举办。花街就是由众多的花棚、花架、盆花、盆景、花摊、配置彩灯,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构成的大观园。除花卉彩灯外,还搭建有高雅的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等展示,浓厚的文化气氛是花街灵魂所在;各届花街还搭台演出戏剧、洞经音乐、花鼓、歌舞、烟盒舞文艺节目;各村寨、各单位耍龙舞狮、跑早船、拉花高台车、大头和尚、毛驴灯等传统的民间地会活动也来助兴,此外,刺绣、绘画、雕刻、摄影、摄像、斗鸟等更增添花街的文化气氛。

(2)依托“山-城-湖”文化开发的系列节庆活动。一是开展“十一黄金周的素食文化旅游节”活动,以“健康,养生”为主题在秀山、杞麓湖畔开展品尝素食活动,同时进行通海各民族歌舞表演,在秀山各寺庙、神殿等开展各种不同的祈福、开光法会。二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在文庙举办“三礼”和洞经音乐演奏活动。所谓“三礼”故名思议,就是三种礼节仪式,即:成笔礼、成童礼和成人礼,报名参与者有社会各界人员。文庙举行的另一项活动就是洞经音乐演奏活动,洞经作为一项传统而古老的音乐在通海得以传承和发展,每逢重大的节日、节庆期间都会有展演,学习观摩围观者不胜枚举。

(3)各少数民族的重大节庆活动。通海少数民族的重大节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回族每年12月中下旬的“圣节”活动,即圣纪节;二是兴蒙蒙古族于12月左右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庆祝活动,每三年一届;三是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举行的“火把节”庆祝活动;四是傣族每年四月中旬左右举办的盛大“泼水节”庆祝活动。这些节日是通海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活动期间,各民族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举办盛大的节庆活动。节日参与人数众多,带动周边各地的民族共同参与,热闹异常。

(4)各种节日的民间过节活动。通海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深厚的地方,这在传统的习俗节庆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除以上谈到的节日外,传统节日过节的气息也很浓烈,正月元宵节吃饺子,清明节上坟“褂纸”(到坟场用食物酒水等祭拜)、吃豆粑粑(包豆沫的煎饼),端午节吃粽子,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烧纸祭祖,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重阳节敬老,过冬吃汤圆等传统节日,在民间都过得认真而热闹。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新流入的西方节日等也成为民间过节、商家盈利的好时机。

2.民族民间艺术方面

(1)民族歌舞丰富。在通海,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和传统地方戏剧。在杞麓湖畔以汉族为主的高台戏剧、高跷舞狮、花灯剧、洞泾音乐、腰鼓、秧歌、彩船、龙船、彩车、毛驴灯、龙灯、虾灯等。在坝区周边山区地区少数民族为主哭嫁歌、酒歌、三腔对唱、跳乐、烟盒舞、木鼓舞、三弦舞等歌舞,歌声有的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有的音调低沉,如泣如诉;舞姿自然洒脱、欢乐粗犷。

(2)民族民间工业发达。通海民族民间工业丰富,许多古老的工业技术文明一直在这里使用:石雕、木雕、银饰、铜器、刀具、挑花刺绣、酿酒、豆末糖制作、甜白酒酿造、编制各类竹器等工艺历史悠久,自古农业、轻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部分手工艺已入了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独特的民族服饰。通海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饰艺术,其中蒙古族的“三叠水”服饰最具特色。蒙古族“三叠水”服饰主要以手工刺绣为主,主要制作过程包括锁边花边、鱼网式花边、“狗牙”花边、龙鳞花边、行节花边、链子花边。“三叠水”服饰被日本、法国、美国、新加坡、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博物馆、中央民族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台湾省、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等国家和地区收藏。

这些民族文化的发展、展现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发展中形成的,融合了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时代发展需求。而节庆使平淡的日常生活变得活泼而有节奏,使民族文化得以立体呈现。通海人民历来有重节庆的传统。每每节庆期间通海县城各大街小巷都人潮如织,热闹异常。各种重大节日期间的大型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数万名群众和外地游客把县城挤得水泄不通,大街小巷人山人海,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地前来观看大型民俗文化展演。高台、耍龙、舞狮、跳虾灯、抬花轿、划旱船、“跳乐”等多种形式的传统节目表演。参与人数众多,全县各民族的多支文艺队都会来参演。在少数民族地区又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这些庆活动中涉及到对歌、跳舞、观灯、猜谜、赏花、吹笙、斗牛、斗鸟、击鼓、赛马、摔跤、祭祀等多项内容。这一系列的民俗节庆活动,对于人们愉悦身心的要求和猎奇、思古等心理十分重要,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文习俗。

二、通海节庆民俗文化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地方政府投入不够,重视不够。据了解,在文化管理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开发管理、文物保护管理的人员很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项目申报管理资金、缺乏文物管护资金、缺乏人才培养资金等,导致这些工作开展艰难,举步维艰。这一方面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缺乏开发管护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难度大带来畏难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2.民俗文化资源面临传承断代风险。目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如高台表演、高跷舞狮、刺绣等项目的发展都出现后续乏人的情况,现有传承人大多老去,年轻一辈来学习继承坚持发展的人乏善可陈,技艺传承面临断裂风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也面临困境,如蒙古族的客卓语一直在当地是主要的交流语言,但现今很大一部分当地少年儿童也不会或说不清这种语言,学校教客卓语的老教师退休后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师,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大多面临同样的境地。许多传统文化的歌舞、技艺等只能在老一辈间流传,对年轻一辈缺乏吸引力,面临传承断代风险。政府和民间组织面对这些风险也没有确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保护这些传统而原始的文化也做的不够。

3.资源开发利用、包装、宣传工作滞后。通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除了蒙古族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其它民族都没有像样的发掘利用,只是在当地悄悄的流传着,不为外人所知。每有重大的节庆活动,参与的主要是通海本地人,周边县区的部分游客,对于更广阔和更大范围游客来说还缺乏宣传包装,影响力不足,其他地方的人对本地旅游文化的认识了解不够。

4.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流失严重。通海县虽说在云南属于相对发达富裕地区,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可支配财力参差不齐,甚至有些镇、村级财政促襟见肘,有发展旅游文化之心,但因资金投入困难,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也导致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极富特色的民族建筑面临灭绝危险,歌舞、民俗、饮食等文化流失更为严重。

5.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和人员在各类节日期间把民俗文化当作一种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宣传中存在夸大和不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感情等现象,过度消费民俗文化,过程中存在表现形式简单和生搬硬套的情况,民俗旅游品雷同,过度开发等。一些商家和组织者对节庆文化活动的组织消费往往是一次性的,他们不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解释,靠着光鲜、炫目、舞台化效果的服饰和道具等吸引围观者。把文化搬上舞台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展示和出售的民俗旅游品大同小异,导致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

三、通海节庆民俗文化开发的对策思考

1.政府要整合和协调各方力量,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和发展经费的投入,通过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及改善民间艺人的传承环境,以此来激发全民对民俗文化的传统和保护意识。当前民俗文化传承危险的出现多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检查监督制度,做好具体的督导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实现保费经费的合理利用,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当前民俗文化传承和研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靠口耳相传、以身示范来传授技艺,而且人员严重缺乏,地方和基层民俗专业人才较少,因此要重视民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目前,在高台之乡七街小学、高跷舞狮之地大营小学等地宣传培训高台、高跷舞狮等技艺,但还远远不够,要打破地区性和家族性特征,吸引更多能人和爱好者来参与,壮大传承人才队伍,以此来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后续发展能源。最后,要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教化功能。政府要督促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适度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纳入各地的学校教育,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民俗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达成共识,营造保护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2.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合理开发

通海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并已成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有机组成成分。应对那些能弘扬民间节庆文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精神,体现各民族人民的情感、意志和道德情操的节庆文化内容积极挖掘,开发民间节庆文化旅游资源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既要注重观赏娱乐功能,也要突出政治教化功能。通海的节庆民族文化中仍然存在某些文化糟粕,它所反映出的某些陈旧陋习,封建迷信内容即是如此。如许多节日有祭祀活动,上坟烧纸等陋习就引起了不少火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少的损失,应引导鼓励采用鲜花等表达哀思之情。而节庆民族文化活动正有寓教于乐、移风易俗的宣传教化作用,要在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发中发挥其优秀的传统的特色,改造落后的封建残余,移风易俗,使其更合理、更科学。

3.整合文化资源,塑造通海节庆民俗文化品牌形象

营造民间节庆文化氛围。在不断提高民间节庆文化活动质量的基础上,运用广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促销,树立民间节庆文化品牌意识,塑造良好的民间节庆文化形象,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节庆文化内容。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和民族界限,组织建立民俗文化交流宣传平台,强化通海民俗文化整体品牌形象宣传推广。通海的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在开发中要注重深入发掘民族精华,树立品牌意识。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中要注重开发优秀民族特色文化,如通海的雕刻建筑艺术成就很高,要发掘这些技艺,通过举办雕刻艺术品展览等活动宣传发掘通海的建筑雕刻艺术,刺绣也很出名,一直鲜为外界所知,也应有类似的文化宣传。在如彝族、蒙古族的对歌、唱白话等娱乐活动也被遗失淡化,传承很少,其他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发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汇集整理鼓励提倡,在节庆活动中多方面的展示这些优秀传统。这些汇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技艺特长,集中体现民族特色的丰富资源应作为民族文化的重点开发对象,鲁迅说:“民族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我们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整合资源,发挥优秀传统,保持特色,把特色资源文化建设成代表本地的文化品牌形象。在节庆活动的内容安排、节目编导等各方面,尽量让参与者能在娱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4.支持和鼓励民间社团积极主动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各族人民都具有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义务。通海县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节日活动频繁,各村寨(社区)几乎都有自己的文艺队,而且一村不止一支文艺队,还有各组的文艺队和老、中、青各种文艺队,可以说队伍繁多,参与人数众多。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民间文艺队团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让他们踊跃参与本民族的文化开发、展演、保护、传习等工作,以民族文化为自豪。政府在民间民俗文化自觉发展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规划,投入部分资金进行管理和激励,激发这些文艺队和社团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推进他们以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作为已任,以此来促进我们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通海县国庆黄金周假日旅游工作总结,通海文庙“三礼”活动的相关资料。通海县旅游局2014

[2]探讨玉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秀文网2013-01-23

[3]蔡梅良.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N].湘潭大学学报2005.2

[4]杨大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传承创新.学术杂志网学术论文2018-3-7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