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庞全祥 技与道合——山水画发展的脉络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02 09:30:15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庞全祥
摘 要:山水画为人们寻求某种情怀与精神寄托。中国山水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西方风景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山水画论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山水画由不成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绿”山水、出现了水墨山水。山水画皴法的不断出新,使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
中国山水画的繁荣发展,是经过无数山水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我们当代画家应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与人生的感悟,不断探索,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键词:山水画;技与道合;笔墨;情景交融;时代风貌

中国山水画,深受民众喜爱,山水画是以表现山川林木为主,创造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为人们寻求某种情怀与精神寄托。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美学观点和思维方式。
山水画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结果。综观历史,我认为,山水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萌芽期,隋唐至宋代为成型发展期,元明清至今为成熟繁荣期。
中国山水画起源比较早,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就有了山水画,但那时的作品未见流传。在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和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人物画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山水画的端倪。
顾恺之人物画作品中,作为背景的山水,已经形成了山水画基本的技法,以线的变化表现山石不同的面,以层次表现山峦变化,用俯视的角度表现广袤纵横的山川,尽管表现技法还显得比较稚拙,却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山水画家,尤其是山水画论的出现,是一个里程碑。这一时期,我国山水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从此以后,山水画以逐步完善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在中国画领域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一个艺术觉醒的时代。当时,人们极为推崇“老庄哲学” 以及玄学。人们从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之中感悟本心,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风潮。山水画的发展也深受影响。
南朝宗炳提出了:“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的审美主张。他将传神论扩展至山水画,从山水的形上升到对“灵”的审美感知,达到“媚道”的审美体验。即所谓“澄怀观道”。他的《画山水序》探讨用“道”来映照万物,提倡在自然山水之中寻找“道”。认为绘画的过程是感应会神。他的画论,为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王微在《叙画》中提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他指出,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更加明确了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到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对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留传下来展子虔的作品,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人们春游情景的山水画。画家精心经营,描绘了青山叠翠,树木繁茂,鸟语花香,波光粼粼的早春光美景,画中山清水秀,在水波潋滟,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有华丽的游船随波漾动。游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伫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成功地表现了《游春》这一主题,《游春图》为青绿山水的形成开启了绪端。
唐代是艺术的辉煌时代,山水画也得到很大发展。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继承展子虔的画法,并使之进一步发展,他们用笔工致严整,所画山水着色浓烈沉着,画面富丽堂皇,格局宏大,富有很强的装饰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
李思训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有很大突破。把变化有力的勾折,运用在了山水画上,用浓重的青绿色彩,营造了富丽堂皇的盛唐文化景象。他的青绿山水,有装饰性极强的特点。他的作品《江帆楼阁图》,画中山峦临江,树木与楼阁相互映衬,庭园幽静,山下、水边游人赏春,山岭树木掩映,远处描绘出浩瀚的江海,画面壮丽。李昭道更是有“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之誉,他在继承他父亲技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李昭道首创了海景山水。
青绿山水画,把绘画从庙宇宫室的理法道德、宗教图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画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同时在表现语言上也为山水画确立了法度规则,在构图、笔法、树法、石法、水法、设色上有了系统的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性的山水画认知从这时才有了广延与深度。
唐代山水画的发展,极为重要的是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水墨山水画所蕴含的“自然”之道则更为浓厚。据传水墨山水画始于王维,王维官至尚书右丞,诗、书、画、音乐都擅长,尤为后世所推崇的是他的水墨山水。水墨山水表达了田园诗人恬静的境界,意境优美。所以苏轼曾经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水墨,正和“道”一样朴素而又变化无穷,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玄”、“道”,正好能以水墨得到表现,因此水墨的出现,是画家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唐代山水画的“自然”之道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山水画的创作理念的又一高度概括。“造化”即自然,即要不断地观察、感受自然之神韵,再融入主观内心之思想、情感,也就是“中得心源”。舍去世俗的纷争,内心达到虚、静、明的状态,才能使艺术创造的精神到达庄子所谓的“道”。
到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辈出,他们把山水画技法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时,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关仝。荆浩曾隐居于太行山,他见惯了北方崇山峻岭的雄壮景色。他的山水画布局常以主峰为中心,用云雾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景、前景,他的画“上突巍峰,下瞰穷谷”,气势雄伟,场面浩大。据传《匡庐图》为他所作。他的弟子关仝是长安人氏,关仝作画自成一体,喜欢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他的山水画表现出关、陕一带风光的特点。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面上巨峰高耸,气韵浑厚。
在当时,还有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描绘江南山水的画家,后世称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理环境是地势平缓、清山秀水、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在董源的作品里,所见多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村庄渔舍、林木溪水。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赋词吟诗,或是谈经论道,周围是秋高气爽的景色,意境幽远。
山水画发展至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皴法的逐渐丰富。董源已经是集皴法之大成者,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之美,有着独立的美学价值。最终形成以丰富的皴法为美,讲究笔墨的中国山水画。
到了北宋,绘画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高峰。这时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家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自然景色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太华山,他的画林繁木茂、巨石突兀、山峰雄浑,气势逼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点山水”的创始人米芾,受长江一带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的启发,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充分发挥水墨晕染的效果,在山水画技法上有了新的创造,形成了含蓄、空蒙,表现云雨雾山的又一种韵趣。
宋代是中国画院的极盛时代,北宋政权建立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画院的礼遇,南北画派开始交融,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宋室南迁后,又在临安重新建立画院。由于国土变化和画家生活之地自北方南移,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有了很大变化,出现史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他们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一改北宋时期,画家以主峰为中心全景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风格。常用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着意表现山水的半边一角。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理论上很有建树,后人集为《林泉高致》,影响深远,明确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构图理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由此看出,中国山水画以其深邃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西方风景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山水画由不成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了南派、北派之分。尤其山水画皴法的形成和不断出新,使山水画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和成熟。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在努力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同时,更强调艺术个性的反映。
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被称为“元四家”。他们都能诗善书,以诗题画,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山水画普遍的艺术形式。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各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都强调绘画要抒发个性,强调笔情墨趣。
黄公望画山水,用浅绛和水墨两种形式,笔法多变,用笔轻淡却显得浑厚,追求宁静和谐。倪瓒的山水画,突出特点是构图、笔墨、形象简练,用笔较干,用墨轻谈。吴镇的突出特点是重墨而其他三家是重笔。他的画,画面效果沉郁,保留着更多的宋人遗风。王蒙的山水画形式多样,或以笔见长,或以墨取胜,或用色争雄。其他三家都简,王蒙却是繁。
时至明清,山水画更加风格多样,突出笔墨情趣,但大多数画家崇尚摹古为,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南宋的院体画为尊。但后来的一些画家的山水画还是有所突破。
明代中期,吴门四家成就较高。沈周融合了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的山水画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也有田园小景,细密的,粗简的,壮阔的,秀雅的,风格新颖,富有生活意味。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师法沈周,既有工笔、又有写意,工笔细致入微但不刻板,有书卷气。写意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唐寅取法李成、范宽及南宋诸家、元人之法,集前人之长而自成一体。他的山水画手法谨严,场面宏大,既清逸秀润又奇峭雄强。仇英出身画工,他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共同影响,他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使他的画具有雅俗共赏的趣味。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流派众多,影响比较大的有华亭派,还有苏松派和云间派。
到清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清初六家”为代表,在艺术上日夕临摹,脱离现实,醉心笔墨技巧。他们以王时敏为首,还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他们都提倡摹古,摹古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颇能迎合统治者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因而当时被奉为“正统派”。
当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在复古主义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时候,另一批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在艺术上强调个性解放,反对泥古不化,用绘画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的代表是“四僧”和“金陵八家”。石涛在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上很有建树,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和画论《石涛画语录》影响巨大。
到了近现代,山水画又重新得到了发展,新一代山水画家如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等,他们借鉴西方绘画理念,深入到大自然中,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在艺术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使这一传统绘画形式,有了新的时代风貌。
中国山水画的繁荣发展,是经过无数山水画家千百年的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而艺术的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当代画家应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与人生的感悟,不断探索,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邓乔斌著.《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陆俨少著.《山水画刍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