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马露露 知青岁月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轫与铸熔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04 09:02:0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萌芽及发展与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下文以探究该段经历与习近平扶贫思想产生的契合点与密切度为视角,对“知青岁月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轫与铸熔”这一主题作一粗浅论述。

 

知青岁月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轫与铸熔

/马露露

 

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深深根植于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的锤炼与打磨,是孕育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轫之源与根基之土。

知青岁月孕育了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战略思想的核心特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品格及政治情怀,始终是习近平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反贫困道路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期扶贫战略开发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人民性贯彻到扶贫工作的各个层面以及全过程。”[1]追溯总书记这种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的源头,我们可以从七年知青岁月里找到价值缘起和价值依归。

习近平总书记最初关于“人民”二字的深刻体会就是源自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从繁华的首都来到满目萧条的黄土高原,这对于“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习近平而言很难适应。“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生动地诠释了他初到梁家河的种种困难和不适。正是在家人的劝导以及当地群众无私帮助之下,顺利地度过了各种难关。不仅在与群众同甘共苦,同住同劳,脱胎换骨为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更是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建立起了他同人民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从最初的迷茫到立志扎根农村,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成了青年习近平拼搏奋斗、开拓进取的领路人。正是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善良和纯朴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客观地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村、了解了社会,更加坚定了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坚定信念。这份终生难忘的大地情结、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始终伴随着习近平治国理政之路,进而为后来扶贫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艰难的知青生活让青年习近平把“人民”二字始终牢牢地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正是这份高度为习近平总书记站稳人民的立场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不竭动力。“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是他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他矢志不改的本色初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他作出的郑重承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他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不管他身处何地,身居何位,始终将宝贵的“人民”二字奉为干事创业的金科玉律,访贫问苦的足迹遍布了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扶贫是为了贫困群众、扶贫要依靠贫困群众、扶贫成果由贫困群众共享的扶贫思想。

知青岁月筑牢了习近平强烈的反贫困意识

60-70年代的陕北农村和陕北农民,是当时中国农村中最为贫困的一个典型缩影。什么是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现状如何?农民最需要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青年习近平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他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2]在深刻体会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后,青年习近平萌发了强烈的反贫困意识,开始着力探索如何改变农村现状、满足农民迫切需求的脱贫之路梁家河知青岁月不仅是这种反贫困意识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也是他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开展扶贫工作的最早雏形。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的限制,当时的梁家河粮食产量极低,为解决全村的温饱问题,他带领村民打堤坝、兴水利、引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当地烧柴做饭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他不远千里赴四川取经办沼气;为解决村民买东西路途遥远的问题,他积极与文安驿公社进行协调,最终在梁家河办了个代销点;当地生产劳动缺乏劳动工具他创办了铁业社来满足社员劳动需求同时利用剩余劳动工具增加村里收入;为解放妇女劳动力,他四处寻找能手开办了个缝纫社……七年的知青生活,习近平始终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的奋斗目标,在带领梁家河村民摆脱贫困的道路上勇立潮头、改革创新虽然后来习近平离开了梁家河,但许许多多“梁家河”式的贫困面貌却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坎儿里,这种深入骨髓的反贫困意识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正确掌握我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三农”现状,制定符合国情的扶贫战略的思想根源;是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致力于反贫困斗争的实践根源。

知青岁月积淀了习近平坚实的扶贫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一生酷爱读书。从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到中南海办公室藏书,读书始终是伴随总书记生活和工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习惯,是真正开启他政治人生的思想阀门,尤其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学习更是总书记上好政治必修课的神来之笔。七年的知青生活贫苦而又艰难,青年习近平总是把读书当做苦中作乐的美差,即使每天从事大量体力劳动,他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孜孜苦读的姿态。在他阅读的大量书籍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的,先后撰写了18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练就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也为习近平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七年农村工作的经历,让习近平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农民所处的状况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中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解决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都促使习近平极力思考如何让这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消除贫困,过上好日子。而倡导“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本质上解答了青年习近平的理论困惑,奠定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起源尤其在他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引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和文章观点,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贫困的实际状况。这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奠定了坚强的理论根基。

知青岁月淬炼了习近平过硬的调研实践本领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在大量基层实践工作中将其发扬光大,为推进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实践本领。

不善交流到成长为群众的知心人青年习近平的调研艺术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得以磨练和沉淀。常常通过聊天、唠家常的形式了解梁家河这个山村里的沟沟坎坎,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情况,从吃穿用度到居住环境,真实地掌握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仅短短的一年时间,就让这个贫困山村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习近平的调研艺术及调研风格正是他磨炼调查研究基本功雏形的阶段,也为后期积极探索扶贫道路的各个阶段带来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在正定还是在宁德,调查研究始终是他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尤其是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他更是把调研工作当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调研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不管行程多么紧张,不管路途多么崎岖,他始终深入贫困第一线,与基层群众亲切的问冷暖话家常。正是这种极具亲和力的调研风格使他总能迅速地融入群众,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调研本领使他第一时间听到了直逼老百姓心底最真实的贫困现状。

从懵懂少年到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习近平人生蝶变、精神升华的关键之期;是开启他政治人生,治国理政的价值起点;是孕育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轫之。在那里,农村、农业、农民的贫困状况,直逼人心;在那里,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政治品格深深铸熔。在那里,带领人民、造福人民的反贫困意识深入骨髓。所以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激发了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主观能动性,更开启了关注贫困以及探索反贫困路径的实践之源

 

参考文献:

[1]陈文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2]2015年10月19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重要讲话

 

(作者单位:中共西宁市湟中区委党校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