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程玉 试析傣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意”与“形”的塑造及意义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3-16 08:08:3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程玉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本文从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入手,对傣族民间舞意蕴及意境的形成进行探究,寻求傣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形”“意”融合的方式以展现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民间舞是动态画卷,展现着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又为现如今的学院派舞蹈教学提供着新鲜活力,并作为根基来稳固民间舞的发展动势,它们的“血脉纽带”不可断裂。本文针对学院派民间舞教学中出现的固化的模式问题,提出以当地民族环境文化为基在课堂中营造傣族民间舞的意境,让学生在环境氛围中达到身体心灵合而为一的境界,从而更好地掌握傣族民间舞独特的风格性。

关键词傣族民间舞蹈教学;傣族水文化;意境;“三道弯”形态;民间舞发展;舞蹈意识

 

傣族,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水是傣族文化的“心脏”,水的源头可追溯至古代百越人所留下的遗存,以此遗风为源,此“水”流经西南平坝炎热的亚热带地区,在群山之间环绕,润了稻田,养了青山,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傣族儿女,还创造出了独具傣族地方的多元文化特色。傣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也在水的浸润下,以及受邻国各东南亚国家、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兼容并包,广采博取,并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留存下来,成为彰显傣族文化的符号。在舞蹈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环境与自然因素),社会意识精神,宗教信仰的层层围绕中,傣族人民不断以自身需求和文化特征为出发点,形成了如今独属于傣族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的“意”与“形”。

一、傣族民间舞蹈形成原因

傣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先民和中原就有了往来。而先民古百越人在汉晋时称作滇越、掸、僚或鸿僚的古民族。唐宋时称为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白夷,到了清代称为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才按照民族意愿定名为“傣族”。现如今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边陲的明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普洱、景谷、景东、元江等县。而根据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吸收的汉文化程度,傣族又分为水傣、汉(旱)傣、花腰傣、黑傣。有关于傣族先民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就得提到唐代宫廷时著名的《菩萨蛮》,“菩萨”属佛教内容范围,傣语又可音译为“卟哨”是姑娘的意思,“蛮”在《辞海》中释为“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总和起来可以译为南方少数民族的姑娘,且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可见唐时著名的宫廷乐舞就有傣族先民留下的光辉一笔。

民间舞蹈是一切创作的舞蹈之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靠的是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并以此为根,不断地发展壮大究其傣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原因,那定是与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地区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造就人们的气质性格:热带雨林中孔雀漫步,大象沉重缓行,珍奇野兽们各自都懒洋洋的享受着阳光,而在山林包围间,有溪水环绕,竹林婆娑,水田肥沃,空气湿润,天气炎热,寨子林立,栏下养畜,栏上住人,鸟语欢歌,鸡鸭呜哇,不时有“小卜少”河边洗浴,好一片与世无争、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此方水土陶冶了傣族人的性情,人们更加温和善良,淳朴本真,奈何称傣族为“水一样的民族”是不无道理的。

二、傣族舞蹈之“意”

“意”有三:即意识、意象、意境。首先,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的总和。傣族劳动人民们通过感受周遭水天碧色的环境,而凭对环境的刺激、记忆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带有意识的“知觉”来舞蹈。看见孔雀高贵典雅的身姿,靓丽的羽毛,便模仿孔雀进行舞蹈;看见鱼儿在清澈的溪水中游动,活泼可爱,模仿的过程中“嘎巴”舞就产生了;看见蝴蝶自在的飞舞,于是跳起了“蝴蝶舞”……人们对身边环境事物的模仿行为,就是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所作出的反应。傣族舞蹈的产生就是一列列的高级意识活动。其次说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意象是主观心灵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有意蕴有情调,是借景抒情也是情景交融。傣族民间舞是由傣族文化和精神所构筑的“动态意象”,因此最有傣族本民族自身的色彩和民俗味。最后为意境,“意”是指人的情感和意绪,也是人的主观观念,“境”是外象,是生活图景,也是一种主观营造的境界,“意境”所营造的意象境界,属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意”与“境”合,造就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使人能在这虚幻的艺术之海中无限遐想和畅游人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傣族舞浓厚的亚热带风情,也正是因为傣舞动作中所体现出的水的连绵不断,均匀屈伸的膝盖,手臂的柔软及左右悠摆胯部的慵懒之态,无不让人自觉身处于傣园的宁静之感,让人眼前生出一幅傣家少女挑水步于田边的情景。

三、傣族舞蹈之“形”

“形”,即形态、容貌、外形。生长在炎热地带的傣家少男少女,喜吃酸辣,身形多是苗条,女子纤细的腰肢,纤长的手臂,俏丽的指尖,再加上舒展的眉间和妙丽的面庞,这些都属“容貌之形”。有了容貌之形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三道弯之形所展现出的形态美,是水文化的特征和蛇鸟图腾崇拜在人身体上的显现。水的意蕴是构成傣族民间舞的基调,观傣舞便可知,舞者的身体就是一股可任意塑形的“水”,无论是手臂、腰肢、膝盖,都呈“三道弯”的柔美形态,这是水文化流淌进身体的结果。“容貌之形”还需要外在的“服饰之形”来点缀修饰,傣族女子多着色彩艳丽的长筒裙,以此来更加凸显出姑娘们婀娜曼妙的身材,一眼望去,只觉一缕清泉流淌在眼前,柔美而宁静。且筒裙上的横向花纹,也是水的象征,红的黑的黄的代表着小溪、山泉、江河。傣族人民因水成衣,因水成舞,且以水塑傣族舞蹈之“形”。

“形”,还指舞蹈形象。傣族民间舞种类多,有二三十种,各自塑造的舞蹈形象也异彩纷尘,各形象也都是以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例如刀美兰老师表演的傣族舞独舞【水】,塑造的是一名清纯的傣家少女黄昏时于泉边汲水沐浴的情景,不仅体现出少女端庄优雅的体态,更体现出傣族人民对水的喜爱之情,舞蹈形象和舞蹈意境所营造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以及傣家田园生活的悠然美好深深的打动着观众的心灵。

“形”亦指形式。与前者“意”的内在属性不同,舞蹈的形式包含了内在外在两个成分:内在是精神形象和发展方式,外在是将其内在部分以舞蹈语言为手段物化为观众具体可视的部分。就以宗教信仰来说,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以佛教内容来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不得不提到“蜡条舞”,傣语称作“嘎甸”。为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执特制蜡条在鼓、铓等乐器伴奏下起舞,带有浓烈的佛教宗教意味,灯烛在佛教中寓意光明,舞蜡条是祝愿也是祈福,傣族人民对于小乘佛教的内在信仰影响了舞蹈的外在形式。

傣族舞蹈之“形”,是集于舞者一身的,不仅于服饰和外貌上显现,更于在于舞者自身对于“形”的塑造。而舞蹈形象的典型性和准确性依靠的是傣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水塑形,可谓妙丽多姿,刚柔相济。傣舞的内外形式,及物质生活和精神内涵所提供的积极养分更是为傣族舞蹈之“形”坚实了骨架丰满了血肉。

四、师教徒悟——傣族民间舞蹈“意”“形”相融

舞蹈教育在当代的发展现状是时下各理论研究工作者热切关注的话题。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使命,更是当下舞蹈专业院校各教师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了较好的保存和传承发展民间舞,舞蹈走进了大学专业舞蹈院校的课堂,并经过民间舞专家们深入民间向老艺人学习后提炼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规范的舞蹈教材,加强了民间舞蹈风格性用于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学院派”的名号由此逐渐诞生。民间舞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正确把握的风格性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培养优秀民间舞人才的同时,注重其对该民族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尤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并提高教学质量呢?

首先,作为一名民间舞教师,应该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有条件的话可以到民族当地采风学习,但若是不便,可以利用一切傣族舞蹈相关资料(书籍或视频资料)先进行学习。若教师本身都无知识储备,学生接受的当然也只是“空盘”。就如著名的云南民族舞蹈专家马文静老师一样,她在教学过程中就极注重傣族文化的输送以及课堂环境的营造,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傣乡韵味,不是随意即兴,也不是刻板僵化,一摆一动都是以傣族民间文化为底蕴来展现的。就像她所发明的叶形手势,是以傣寨附近随处可见的芭蕉叶和竹叶竹梢作为原型,凤尾竹树梢的轻轻摆动,和傣家少女轻摇的纤指一般,柔婉清丽。这是从生活中的淬炼。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民族文化内涵的口述是一,而情景教学和环境氛围渲染是二,对动作风格来源分析并教学是三,组合训练强化是四,教师对学生就新学组合提出要求和问题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是五,综合五点教学方式不断地对学生思维和学习性进行鞭策。

其次,作为一名学生在跟随老师的五点教学之后,自身学习性和悟性提高了,在像块海绵积极不断地汲取水分的同时,还要会将储存的水分运用起来,在老师的一番教导“立象尽意”之后,能举一反三,“悟”出真理。并按老师要求完成对所学习的民族舞蹈进行文化知识储备,对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在舞蹈时就不能只是表于形了,而应在立于心后本于形。在课堂营造的傣乡氛围环境中,懂得以自我内在“心境”来达到外在形态的塑造。

最后,融会贯通——“意”与“形”合,“灵”与“肉”合,作为一名民间舞教师,不仅要塑造出生动的傣族民间舞蹈形象和意象以供学生学习和模仿,还要教导她们学会将身心一元化,将内心之“境”物化为外在的舞蹈形态,并牢牢抓住傣族文化底蕴之根,明白民间民俗文化是民间舞的根,所有的风格性的显现要寻其根源再向上发展。舞蹈是以肢体去表现的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舞蹈教育是以身体教育和美育为本,不是肢体皮肉的“假动”,而是本于心的“真舞”,是情动于外而形于内。

五、结语

舞蹈是艺术之母,具有表意传情的本质属性,而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组成部分,在进入专业舞蹈院校后,应承传统之优秀文化,扬民族风格之特长,舞民族之风采。傣族民间舞教学应在水文化的意蕴下融形造意,由教师引领学生充分把握傣族民间舞风格特点,教导学生在脑中构建民族文化知识三维体,将“意”之三与“形”之三相合营造氛围环境进行民间舞学习,由意识带动形体,达到身心一体化,不做麻木的皮动心不动的“舞蹈机器”,发挥悟性,跟随引领,将傣族舞蹈风格特点输入血脉,贯通全身,舞舞蹈之本源。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艾菊红.水之意蕴——傣族水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6]张政武.民族民间舞多元文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7]张麟.文化渗透、形神兼备——马文静傣族民间舞蹈教学风格论[J].舞蹈杂志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