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冉冉 新媒体为密切党群沟通提供的新机遇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4-13 07:41:53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冉冉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1)

 新媒体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为依托冲击着社会的传统经济形态同时,也迅速成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倾听民意参与公共事务和人民群众开展监督的重要渠道。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党群之间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沟通,是当前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论文力求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新媒体的产生给党群沟通带来了新的机遇,即新媒体为党群沟通提供了无边的时空条件,为党群沟通建立了扁平化的工作平台,为党群沟通营造了充分的民主环境,为党群沟通创设了更加丰富的形式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党群沟通机遇

 

新媒体为党群沟通提供了无边的时空条件

利用传统媒体的党群沟通,大多是利用电视、报纸和广播的等渠道进行沟通。电视、新闻、广播等进行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大多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播出时长、报纸版面、广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的限制体现在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因素的限制。工作在传统媒体下工作人员都有其固定的工作时间,当民众想对党政部门传达的信息进行表达时就要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才可以进行,否则便没有其他的机会了。这极大的影响了群众进行政治参与和意愿表达的积极,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以来都是民众被动的接收信息,严重影响了党群沟通的效果。而利用新媒体进行的党群沟通则可以突破以往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传播的时间上,还是在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上,都给民众的意愿表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媒体不仅为党和政府部门发布消息、整合民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表达意愿的传播时间上与可以实现和党政部门的实时传递,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局限,为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和诉求提供了更加宽泛的时间环境。

新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突破的空间限制还体现在打破了地域限制。传统媒体下的党群沟通的信息往往受区域的限制,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那种媒体形式,传递的信息大多以所在的地域为主题,所谓的“在其地,谋其事”,人民群众接触到的和所要反映的内容也就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从长远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来看,阻碍了不同民众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党群关系的和谐。新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可以突破这种区域的限制,无论什么地区,无论哪里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实现全社会民众的互动参与。

新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突破的空间限制也体现在打破沟通主体之间距离的限制。传统媒体条件下的党群之间的互动交流一般是通过召开会议,开民主座谈等面对面进行,无论哪种形式,都不可能实现经常性和随时性,因而影响党和政府部门获得全面、真实的民意信息,民众获得信息反馈不及时,都极大的影响了党群沟通的效果。新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主体,可以突破距离的限制,通过新媒体平台从而实现了沟通的实时互动,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二、新媒体为党群沟通建立了扁平化的工作平台

在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暴露出单一、单向的弊端。[1]大多数都是采取传统媒体所呈现的那种单一化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传统媒体整合民意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层层下达民意调查任务和开各种调研会为主要手段,即由上级作出决定,下级一层一层的传达下去。这种手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民众的信息需要越过复杂而庞大的层级结构,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丢失、信息被扭曲和被混淆的现象,导致信息呈现虚假性和片面性,不利于党和政府部门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集于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的新媒体就为党群沟通提供了一个扁平化的畅快的平台,普通民众通过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就可以越过那些复杂而又庞大的组织结构,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表达对某个部门、某个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部门也可以直接获取最真实的社会基层信息,实现实时的信息加工和汇总,省去了多重环节而造成的信息的丢失,这样不仅程序简单,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时间,为科学的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民众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倾向不断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再加上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渴望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中去。在传统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都是一种单向的沟通,领导干部很少走进群众去真实地了解民情,即使让领导和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沟通双方存在着地位、权力等因素的存在,群众有时畏惧领导,因而表达出了一些中规中矩的意见,即使心里有想法但在领导面前却什么也说不出。另外,以前很多情况下的群众表达是一种走形式的表达,某些基层领导为了迎合上级的检查,提前安排好回答问题民众,这就造成民意表达的片面性,党和政府获取的信息的虚假性。在新媒体条件下,新媒体以自身虚拟性、快捷方便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渴望表达的愿望。通过新媒体提供的虚拟平台,群众不会再因权力和地位的不同而畏首畏尾,可以忽略对方的身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对话。新媒体提供的这种虚拟化平台,实现了党和群众的协商和对话,党和政府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更为准确的,更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并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极大的提高了党和政府对群众意愿的整合效率,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新媒体为党群沟通营造了比较充分的民主环境

传统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党政部门和作为接收者的群众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上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这种分离状态是指党和政府部门将信息传达下去,民众的反馈难以及时跟进,或者群众畏惧领导干部的权力、地位等不敢讲真话。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通过传统媒体人民反映的诉求需要受到时间、空间、手段、层级结构等客观因素和地位、权利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导致人民群众的诉求传达不到党和政府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不能完整的收集到信息,造成信息的缺失,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民主决策。[2]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沟通方式,并且因其具有低门槛、速度快、跨时空的等优势为党群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沟通平台。通过新媒体提供的民主化的沟通平台,群众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话题进行意见的表达,民众不再畏惧权力、身份、年龄、地位的差距,可以在政府网站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实现和领导干部的实时互动和交流。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部门也同样通过新媒体的沟通渠道获得对群众信息的完整接收,避免了在多层级结构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失和中断现象,为党民主决策、民主沟通提供了正确的信息保障。

四、新媒体为党群沟通创设了更加丰富的形式手段

党群沟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党和政府部门根据真实的民意信息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科学的方针路线。达到这一目的前提是党和政府部门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民意信息,但是真实的民意信息需要群众能够真切的理解党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方针为前提。所以,党对群众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群众理解和接收是尤为重要的。传统媒体条件下的党群沟通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的传播,而民众对信息的意见和看法大多是通过写信、上访等单一的形式进行,如果意见、看法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截留或改动,党群沟通就会受阻。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传统的方式逐渐被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样化模式、直接交流方式以及双向互动形式所替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传播网[3]新媒体集图片,微视频、等数字化媒介集于一身,使信息的传递突破了以往传播方式局限,为党和政府门与群众的沟通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技术条件和形式。人们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极大便捷性、灵活性、快捷性等特点,把各种信息形式通过网上论坛、专门网站、QQ、邮箱或微博等新的信息传播通道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与党组织和政府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党和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丰富的沟通形式来进行信息的发布、搜集、整理和回馈,从而促进民意信息的全方位搜集、政策宣传的快速及时全覆盖。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开始,就十分重视党群沟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新时期,利用新媒体为党对群众沟通引导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效的途径,这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为党和政府提供了搜集、整合民意的更加便利的平台和渠道,促进了党群沟通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旭霞.电子政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5

[2]孙冉.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17)

[3]杨安.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7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