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李晓华 魏旭萍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面临的问题——以玉溪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4-26 09:16:2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李晓华 魏旭萍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云南玉溪  653102

作者简介:李晓华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党校图书资料信息中心馆员

魏旭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的智慧结晶,其独特性、稀缺性和丰富性在中华文化的长河着中展示着独特魅力。但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加剧了消亡的速度。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做了大量工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性的保护。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依然存在诸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保护的紧迫性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矛盾

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较大,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显得尤为突出。例如,新平花腰傣的故乡,最吸引人的是花腰傣神秘浪漫的民族风情。目前,以土掌房建筑为特征的花腰傣民居正逐渐减少,民间艺人的传统工艺技术正在流失,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品种和数量极少,语言正逐步被汉化,青年人在外界的吸引和劳务输出中远走他乡,承载着丰富内涵的奇特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面临“有名无实”的境地,花腰傣民族文化急需加强传承和保护,而工作中越位缺位现象依然存在。一是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例如民宗局有掌控项目资金的部门;文化局有研究挖掘文化内涵的部门,文化馆分管非遗项目的研究;旅游局有开发推广的部门,他们各有职责,各有成效,也相互掣肘,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有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主管部门,形成挖掘、研究、保护及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其次文化资源的管理权归属不同,使得文物、非遗、旅游、水务、民族和宗教等部门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各行其是。民族文化管理难度大,难有作为,也难于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和打造对外宣传形象来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

新农村建设、乡村精准扶贫开发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较为难得的机会,但部分地区为追求“大一统”的美观也加速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的消失。有的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庄现在只有整齐划一的蓝顶白墙水泥房,暮归的老牛走在了水泥路上,民族服饰放进了传习馆。有的村庄虽然有保护的意识,为古村落做了总体规划,强调全面保护传统村镇,在传统村落外围开辟了新区,然后把居民迁入新居,古村内只留下园林、建筑等景观实体,昔日炊烟袅袅民族村寨,变成了供表面观赏的“空壳村’现象。传统民居虽然是土木结构,但由于人的生活生存其中,为冰冷的建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迁移现象改变了传统村落原始文化的延续,使传统村落失去了生气,也散失了生命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发展多元化走向的矛盾

历史上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区或者相对封闭的环境,人员流动不大,而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许多语言、文学、歌舞、民风民俗等都是靠代际传承和发展。而服饰、刺绣、技艺等是在生产生活交流中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日益明显。一是学校教育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基本上是汉语教学,孩子们在学校接收到的文化知识都是汉文,语言交流的氛围也是汉字,基本上在两代以后就不会讲本民族的话,民族语言逐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二是人员流动的冲击。一方面孩子就学、青年打工,都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另一方面外面的人到民族地区就业、经商、旅游等都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冲击。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冲击。例如传统民居土掌房属历史文化遗迹类资源,虽然有特色,但是存在基础设施差、内部结构紧凑、人畜混居、维修不方便等不能适应现代美好生活的要求。

民族文化产品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城里人到乡村来体验民风民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民族文化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一是项目意识不强。作为产品的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进行开发包装,才能展示其独特韵味,而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导致产品包装力度不够,对游客审美的引导不足,降低了独特性的吸引力。二是目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基本上以卖土特产为主,附加适当民俗表演,同质化严重,游客参与度低,拉动经济不明显。三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旅游接待条件差。受资金的制约,政府在旅游业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同时体制机制不健全,融资难度大,招商引资不足,乡村民族文化旅游难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地方资源富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地方政府虽然重视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和申报工作,但因为资金不足,许多工作不能深入,象元江那诺的哈尼梯田、傣族民居等在逐渐消失。又如,新平的哀牢山、磨盘山景区还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戛洒镇各景区、景点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宾馆、饭店数量多,但星级酒店少,档次偏低,管理方面缺乏参与宣传营销意识和主动性,不注重提高经营服务质量,坐等政府办节吸引游客上门。旅游产业链中的游客市场、接待单位、景区景点及相关的服务机构等要素之间互利共赢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改善。

民族文化的人才匮乏与人才外流的矛盾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特殊,经济发展滞后,难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紧缺。一是乡镇文化单位民族文化专业人严重不足,特别是熟悉和热爱本土文化的人不多,从事民族文化专业的人才更少。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不但编制少,而且大都兼职多项工作,经常抽调他用,不能潜心进行专业研究,大凡在民族文化方面有成就的项目都是有一个或者一批具有文化情怀的人坚守和持续研究的结果。元江羊街文化站站长倪伟顺,几十年扎根家乡从事挖掘和研究哈尼棕扇舞,使得其获得了国家级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是文化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待遇机制不健全,成长通道不畅,职称待遇解决不了;三是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严重不足。虽然各地都有非遗传承人,但这些人有的年纪大,有些项目濒临后继无人。而少数民族地区读书优秀的多数在外就业——留不住,自然环境落后及薪金待遇差,难以吸引外来的人才——进不来,所以人才短缺的现象特别严重。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与发展资金欠缺的矛盾

玉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独特,例如拉祜族语言,哈尼族十月年、大型习俗活动“九祭献”,花腰傣蒙面情歌、“喊月亮”文化,彝族的“吃花酒”等,许多丰富有趣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打造,濒临失传的危险;哈尼族棕扇舞虽然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没有有效的推向文化市场;花腰傣文化缺乏精品;民间彝文古籍存量大、内容广博,但保护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缺乏资金未能进行。近几年,市县民宗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但项目资金有限。各县区每年申报要求补助资金开展民族文化保护的项目都有四十多个,需求资金总额都在六、七百万元以上,但省里下达我市文化项目每年只有六、七个,每个项目多数只有七、八万元补助,总金额在100万元左右,很多申报的少数民族文化项目都得不到资金补助。从2014年起,市民族宗教局每年从市财政“民族团结示范建设经费中拿出50万用于对县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的补助,但数额显得太少,补助项目有限;况且从2018年起,由于财政资金压减,停止了50万元民族文化资金的安排。由于经费的制约,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少,传承难于维续,很多文化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保护,更未能打造成精品推向省内外、国内外。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