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柏晗 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以萨提亚家庭治疗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7-08 08:30:2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柏晗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要: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德育教育模式的一种,它关注一个人如何生活。以启发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真理。将该理论运用于家庭社会工作的教学中,帮助学生们减少价值混乱,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家庭成员不健康的沟通模式以及形成原因。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上充分体验、反思,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技能。激发学生了解自我的同时,思考如何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帮助家庭成员提升自尊以及改变的能力。

关键词: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家庭社会工作教育方法

基金项目:2019淮北师范大学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Y19043

作者简介:柏晗1990--)男,硕士学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现就职于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职称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式教学法首先是是通过师生双方的对话问答、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发现其认识中的矛盾。然后,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最后,学生通过对话、澄清、反思的步骤得出正确的结论。[1]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变化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混乱的价值中发现自己真实价值观,还可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引领家庭成员改变自己的能力。

苏格拉底式教学不是认同和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苏格拉底式教学是一种方法,即利用问题和互动、辩论来教评价过程,帮助学生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以《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例,探索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和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一、苏格拉底教学模式在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必要性

家庭社会工作是培养学生在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案主改善家庭生活,扩大家庭功能;提高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和解决家庭问题的能力。促进案主家庭的和谐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工作的学生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针对案主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只有社会工作者能够学习到自我觉察、自我接纳,才能理解案主的行为,并且能够把案主的问题放在情境中分析,即强调“人在情境中”

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掌握家庭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实操方法。但教师将课程内容直接讲授给学生时,学生很难与教师产生交流和互动。这种学习方法往往属于被动式学习,很难培养出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运用到家庭治疗课程中,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家庭案例分析题,课堂上师生就家庭案例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教师首先以非评判的原则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中,积极思考实际家庭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冷静思辨、分析家庭问题和解决家庭矛盾的能力。

二、苏格拉底式教法的步骤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对话、辩论等模式使学生掌握真理。苏格拉底式教法一般有五个步骤:第一,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家庭矛盾或家庭关系的案例分析题。教学之前不预设正确答案第二,提问。例如,教师问学生:如何定义一段关系,怎样定义一个人,怎样看待家庭中的冲突事件,以及对于改变他们又抱有怎样的态度;第三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关系的定义常常是被我们所忽视的,甚至对关系的定义和事件的看法带有偏见和固执;此阶段世间不易过长,只要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有关价值观的思考即可,对学生深度和转换视角思考问题留有时间;第四步,总结。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在混乱的价值中找到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家庭关系和家庭沟通模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五步,结论。将之前所讨论的具体家庭关系的现象和问题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清晰地表达出来。[2]

三、苏格拉底式教法在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

1.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导入

在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中,如果教师单纯进行理论授课讲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会大大减弱。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运用在案例教学中的优点有两个:第一,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状态。第二,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和辩论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精神。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中,教师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师生双方积极交流,教师只能在交流循循渐进地引导,而不是直接向学生阐述出所谓正确的观点。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中。

以萨提亚家庭治疗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家庭沟通冲突情景,每位同学假设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当他们面对家庭人际沟通冲突时,他们会采取哪种应对姿态。课程互动初期教师应秉着非评判的原则引导学生对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四种生存状态进行讨论。当课程进行到二分之一处时教师应总结学生们的各类观点,澄清学生们的观点。

2.察觉自己的人际沟通模式

苏格拉底教学法将教学目的嵌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家庭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存姿态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家庭沟通情景,学生根据自身在以往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发现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生存姿态。教师通过反问等澄清式的手段,帮助学生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低自尊沟通模式的弊端以及反思自身是否在生活中也属于低自尊的沟通模式。

苏格拉底式教法结合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发言主体,通过情境带入,让每位同学感觉自己平时在人际沟通中的姿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每种生存姿态的行为、语言、情感、缺点、优势视角等特征。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直至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种生存姿态中共同点都是低自尊、渴望被爱和被接纳的自我概念。在此过程中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老师要进行有效的倾听并及时对错误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追问,让学生能够对该案例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对课堂讨论过程和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3.发现低自尊沟通模式的弊端以及原因

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以引导的形式,带领学生们领悟各种低自尊的生存姿态存在哪些弊端。例如,讨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它否定个人的自尊,讨好型生存姿态的人内心中认为自己不重要,其行为往往不仅仅是讨好他人,甚至连下车的请求都难以脱口而出。指责型生存姿态的人其语言往往是通过否定他人,以及推卸责任到达让他人服从其自己的目的。超理智生存姿态的人往往是刻板僵硬的沟通模式,其语言上的特征往往是按照所谓的准则进行表达,达到极度客观的沟通模式。其内心的想法往往是一个人必须显得有才智才可以。与打岔型生存姿态的人沟通,其语言模式往往是“顾左右言它”,谈话内容往往脱离重点,通过其所谓幽默的方式将话题打断或者结束话题。

教师在课程运用中应对每种生存沟通姿态不加评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实际地赞成他们的低自尊式的沟通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己。在苏格拉底式教法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低自尊沟通模式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其实每种低自尊的姿态往往都是在家庭中塑造出来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案主问题的能力。[3]

师生问答和辩论的过程中会对低自尊的沟通摸式是如何产生的而感到好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低自尊沟通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家庭成员拒绝使用自己的感受;第二,家庭成员童年期的一些误解;第三,家庭成员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批判与责备。

4.苏格拉底式教法引导学生发现“表里一致”的沟通方法

学生在苏格拉底式教法的引导下发现低自尊的沟通模式和其形成原因之后、就如何改变这种低自尊的沟通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就是帮助案主获得内外一致的体验,学习表里一致的表达。所谓的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就是与他人沟通时既能展示真实的自己又能考虑到他人的情绪。课程的后半段引导学生发现帮助案主改变低自尊沟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课堂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改变这样低自尊的沟通模式不是一步就能达到效果的,而是通过多个步骤循循渐进的帮助案主达到表里一致的沟通效果。引导学生发现低自尊沟通模式下案主的感受,即当案主出现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的行为时,社会工作者第一步,应引导案主说出此时的感受,比如委屈、受伤、愤怒、恐惧、孤独;第二步,帮助案主接纳这些真实的感受,当案主接纳这些感受以后引导案主重新全面审视这些感受背后是否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把这些固有的观点陈列出来以后与案主进行讨论,引导案主对这些固有的观点进行反思;第三步,反思过后,引导说出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其他、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通过评价和澄清的方法,将案主引向正面的情绪;第四步,当感受、观点、期待被逐一呈现出来时。引导案主发现其渴望的东西,即安全感、被爱、被关注、被认同、归属感、独立等;最后,案主只要改变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中的任意一个方面,其他各个方面将会发生联动性的转变。[4]

 

参考文献

[1]薛然巍郑凤苗绘许亚庆胡锐.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27

[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36-253

[3]冯文全.论拉斯的价值澄清德育思想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01):54-57

[4]何静周良才.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3-84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