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朱怀清 朱巧玲 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7-08 08:31:3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朱怀清 朱巧玲

(凯里学院  贵州黔东南州   5560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凯里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课题类型:思政专项编号kyszk202008

作者简介:

朱怀清(1967--)男,湖北荆门人。凯里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

朱巧玲(1978--)女,湖北荆门人。凯里学院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进行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修订,民族文化的基因得以保存下来,并且绵延不断,日益兴盛。进入二十一世纪,又是一个历史快速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以期在新的时代如何加强文化的建设传承、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等问题。我们在这里以黔东南所在的本科高校凯里学院为例来探讨思考这个问题。

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之一的“师范做精”的原则,属于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地区语文人才的重任。根据“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篇所说到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加上该校是少数民族苗族、侗族聚居地,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肩负着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师范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进步需求、将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文字语言、神话传说以及民族风情等方面可以进行科学的设计,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互补充和论证,将正确的价值观塑造、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知识整合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能力培养紧密融合起来,既起到了加强民族团结的作用,也把握了思政建设的内涵和方向,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知识和促进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符合本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

基于“师范做精”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方向问题。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方向是首先要思考和定位的,文化的范围、文化的意义及其价值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它们关系到我们对下一代教育的价值引领,关系到我们对文化的传承度,也关系到我们对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去粗取精、继承发扬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思政的方向和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可放心大胆的去执行、去挖掘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解决了文化的定义和性质之后,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就凸显了出来。广义的文化可以渗透到我们中国语言文学的每门课程之中,古典文学中以诗词歌曲等为代表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可以潜默移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既可以消解负面的情绪,又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现当代文学甚至是外国文学课程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在中西古今对比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语言学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产生发展变化的经典阐述,仍然有其科学合理的成分,是我们进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好例证,同时,在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的断层文化对比中,特别是中国古文字出土发掘中,更加坚信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热爱、自性和自豪。而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看,儒释道三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儒家几千年来是正统的经典文化,道家在发展低潮时期舒缓削平了人们的心理创伤,让苦难中的人类和心灵得以修身养息,佛家起初虽然是外来,但与中华传统的文化结合后,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和儒道互补,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基因,这种基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倒的坚强力量和信念支柱。其实,我们说到三家文化,只有“家”没有宗派性质的“教”。如果非要说倒“教”不可,那也是教化之意。文化是教导我们民族生存的信念,它是共通的,影响的角度不同,只要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都应该为我们民族所用。真正的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继承吸收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统一的内涵,比如,本地傩文化中的一些唱词,也含有《道德经》的语句和内容,所以,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创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幽默智慧等,当本地与中原文化对比时,它们也有共通之处。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的特色,是基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思政课程,把民族的思政资源挖掘出来,融入到华夏民族的基因之中,体现了地方和地域色彩的文化思政课程。不仅完善了课程内容(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改进了教学方法(用民族喜闻乐见的自身看得见的身边的文化习俗等)。

所以,打通古今的时间隧道、销除民族的文化隔阂、吸收外民族的营养,是这门文化课的途径和方法,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本课程是在“师范做精”的定位下,结合教育部师范认证的精神,而达成的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理解和掌握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能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相关文化问题,以开阔的胸襟接受和融合中西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因子,拓展思维方式,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能教会学生辨别美丑、认识社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文化素养,能正确认识和消化吸收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把中国文化史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发扬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意识。在学生成为中学教师后,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潜默移化地影响中学生。能够利用本民族的文化因素和资源,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它们能够在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之中,融会贯通,自觉地担负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任务。不仅影响周围的人,做一个文化使者(横向辐射),也能够继往开来,肩负起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纵向辐射)。

中国文化概论性质的课程,是除了思政课程外最能够挖掘思政建设内涵的课程,几千年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最优良的基因种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断,就是文化不绝且亘古常新。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关于一个人的思想体系的建立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对宇宙世界形成发展的观念看法,也有对立足于对周围环境的价值认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人生过程中的行为态度等。这些观念反映在每一个课程中,文化思政尤其集中,解读这些课程的内涵是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关键和基础。中华古文献丰富,观点众多,其中能够流传下来经久不衰的,后人称之为经典或元典。“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克罗伯、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我们解读它们就是为了弘扬它们的价值体系,比如《论语》里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它是当时对人生过程中的一种警戒,对我们现在这个网络社会尤为重要,自律才能成就坦荡的人生。又譬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我们现在公务员队伍以及各行各业的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它深沉的原因是什么?只有了解过去的优秀与缺失,才能复兴曾经的荣耀与伟大。发掘出其内在含义及原因,才能信而有力,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经典文献所反映出的哲理思想,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否则,我们现在也没有必要去进一步发掘和重建,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民族犹如无根的浮萍,一个民族文化的大厦需要厚重的根基,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建设。所以,文化概论性质的书籍,不能够只是知识的堆积和泛泛而谈。所以我们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这样的文化大厦,文化所反映出的思想体系就是大厦的框架,框架建立起来后就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就是大厦的材料的填充。我们现在主要的改进措施就是在吸收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原材料的堆积系统化,形成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下面是我们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一次课内容)

(所在章节: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目标: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

教学内容: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以《论语》的思想体系建立为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

1.导入

《道德经》第38章有句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其中提到了这么一个先后顺序:道——德——仁——义——礼。同样,《论语》里面也有这样一个核心思想的顺序,《论语》是语录体,是散乱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散乱的思想把它还原,系统化。下面从这五个方面来考察《论语》所蕴含的这种思想。

2.讲授

“道”在《论语》里的不同意思(穷尽性的分析):作为本体的“道”;道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标准;方式、方法、规律;说、称赞;道路、路途;假借义“导”。

“德”的字面意义,通过古文字学及“六书”的方法分析;《论语》中关于“德”的意义的表述(穷尽性的分析)

“仁”的字面意义,通过古文字学及“六书”的方法分析;《论语》中关于“仁”的意义的表述(穷尽性的分析)

“義”的字面意义,通过古文字学及“六书”的方法分析;《论语》中关于“義”的意义的表述(穷尽性的分析)

“禮”的字面意义,通过古文字学及“六书”的方法分析;《论语》中关于“禮”的意义的表述(穷尽性的分析)。

3.过渡与结束

通过以上的设计与教学活动,可以将儒道的互补性联系起来,同时,可以联系文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来分析儒家思想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历史过程中的得与失。

因为近年来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系统讲解,累积了一些思政课改经验,可以建立起一个大纲体系。目前国内的这门课程主要是从广义的文化着眼来编排的,所以内容无所不包,很多内容是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的,比如历史、文学、语言、音乐、艺术、科技等,容易产生知识的单纯讲解和灌输,而狭义的文化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讲透讲深,可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直接建立起来一个学生的三观思想,让同学们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去思考和探索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走的正确的人生道路。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