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陈景云 实施必要惩罚,增强教育效果---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为例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7-08 08:32:2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陈景云(武汉市汉南区乌金学校  湖北武汉  430092)
摘 要: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育惩戒是必要的,但要发挥其作用应遵循教育规律、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遵守法律规则。并要完善细节:通过民主方式形成惩戒规定,较好把控自我情绪,在合适空间适时开展惩戒,惩戒前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家庭教育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惩戒;负强化;细节;教育效果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国家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因此,教育惩戒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受到各方广泛关注。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也结合自身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我的教育惩戒案例
我于2019年秋季接手现在这个班级,建班伊始我就在与学生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规定:早上提前一刻钟到校。在同学们的相互督促下学生也慢慢适应了,但随着天气渐渐寒冷,学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贪恋温暖的被窝,于是有人偶尔迟到,甚至天天迟到。如何解决?本人采用了必要的惩戒教育手段。
首先采取的方法是:男生做俯卧撑,女生做仰卧起坐,各做20个,迟到时间长的加倍。这个方法开始还管用,后来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太容易了。于是更换方法:跑步。但是跑步的学生在操场,老师在教室,受罚学生停停走走,有的还趁机吃早点,非常敷衍,于是,第二个方法宣布失败。有老师建议,写心得,600字左右。实践证明,学生还是怕写心得的,有些迟到一次的同学写过心得之后再也没迟到了。问题是,有的学生“欠债”太多,各科老师都会找他补作业,或改错,他们根本没时间去写心得。于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破罐子破摔,用拖字诀,老师也无可奈何,无奈取消。
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干脆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于是,这周的班会课上,我班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对以上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并一一否定。学习委员依伊同学提出:让迟到学生做体操。这个方法以前她提过一次,被我以太出格为由驳回。这次再次提出,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一贯制学校校,采用了小学体操“七彩阳光”,不太适合初中生。学生大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还被要求规范,整齐。如果罚做操,当天事可当天了结,此为理由一。理由二,起到了威慑作用。理由三,锻炼了身体,规范了体操。于是全班投票,超过半数通过,确定了这条班规:迟到罚做操。过后的半年,一直在执行,一直有效。由此,引发出我关于“惩戒”的深刻思考。
二、思考一:惩戒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存在惩戒手段。传统的惩戒--戒尺,在明清私塾中是老师常用的惩戒工具。它一般就是两指宽的竹片,背书背不好就要挨一下。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戒尺的一记清亮之声,已成为许多人不可磨灭的成长记忆,“戒尺”也就让受教育者有了敬畏心。自古以来,教师手中的“戒尺”便象征着教育手段的一个方面——教育惩戒。事实上戒尺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用处,即便是古人,也很少真的使用戒尺来打学生,多数情况下不过是用来作为威慑调皮顽劣学生的手段罢了。实施教育惩戒,把“戒尺”还给老师,不仅是传统教育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必要的惩戒符合心理发展规律。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问题的产生与环境和强化相关。良好行为可通过营造环境和强化作用形成。反之,不良行为也可以经环境改善与消退作用而除去。同时,还可以运用令人反感的刺激对不良行为给予惩罚,以减少不良行为的频率,直至完全消除。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表现,通过必要惩戒手段形成一个刺激性环境,让受教育者在其中进行深刻的经历与体验,形成否定性的经验,这就是负强化,在其作用下受教育者就会慢慢消退自身不良言行。
于法有据。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
三、思考二:实施教育惩戒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实施教育惩戒应把握的方向与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罚,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教育惩戒的初衷是“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惩戒不仅仅是赋予学校和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一种教育责任,通过“惩戒”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或少年期),学生生性好动而又时常失控,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难免犯错误,犯错误是常态、不犯错误是例外。学生本身就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因而,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制定相应惩戒方法,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心与耐心。
遵循法律规定。《规则》将对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方式,作了详细的规定,对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好好学习,慎用、敢用、会用教育惩戒,教育学生不越位,家长也应该学习规则,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不越位。
其次,注重对细节问题的把控
规则的制定全员参与,应该是民主的产物。惩戒的措施、方法,要来源于学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上述案例中,前几个针对迟到的惩戒方式不奏效,而最后的方案“罚做操”有效,主要原因是这个方案是学生自己提出,在几个选项里脱颖而出,并经过投票选出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旦惩罚落到自己头上,也只能认罚。有意思的是,提出方案的依伊同学,自己的提议被认可是很兴奋的,当少数同学受罚时,是有些“幸灾乐祸”的。不过,当她本人迟到,惩罚落到她本人头上时,心情变得微妙起来,扭捏了好长时间。最后,在全班同学的催促下,做完了操。我想,这次经历会让她终生难忘。毕竟规则是公平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对时机把控要准 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有可能,应立即惩罚。学生,平时都处在相对的心理平衡状态。当原有的心理平被打破的时候,正是他们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候,也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周围一片批评声中,原有的满不在乎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上述案例中,依伊同学“犯了不该犯的错”,被同学注视,催促,肯定比别人更尴尬,因为“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得到的教训更深刻,这也是对她的最佳教育时机,不能错过。
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我们对学生实施惩戒时,尽量避免在办公室。办公室是老师办公的地方,人多嘴杂,容易对学生造成干扰和压力。即使是人群聚集教室里、操场上也比办公室好。我觉得最佳的地点有两个,一是闲置的房间如微机室,二是教室外的走廊,地方空旷,无人干扰,是教育学生的好地方。事实证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同学,和师生私下交流相比,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自尊问题,被批评学生会觉得丢了面子,和老师僵持不下。
对情绪的把控要到位。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等情绪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惩罚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和表现上,对学生的人格不要加以褒贬。一句教师以为不重要的话有时也会伤害一个学生。
惩戒前做好功课,证据充分,有理有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蛇打七寸”,在学生犯错误时,就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掌握充足的证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确定要处罚学生时,我们一定要证据确凿,否则面对那些狡辩的、钻牛角尖的难缠学生,一定会陷入被动。因此,人证、物证都要准备充分。即使再调皮的学生在证据面前也会哑火,低头认罚。七年级时,我班两位男生打了一架,之后谁也不肯承认是自己先动的手。问周围同学,各有各的说法。最后,我去看了监控,真相大白。虽然两位同学同时受罚,先动手的同学肯定要从重,不能蒙混过关。
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教育要家校合力,家长要理解并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孩子。《规则》中对惩戒权的适用范围就是在学生的行为上,要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长期督促。
我有一个失败的案例。玩手机是学生们喜欢,而老师痛恨的一件事。和手机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特别是经历了“新冠肺炎”,封城,上网课之后,学生用起手机来,多了许多的借口。我在班上三令五申,手机不能带到学校,一直没人犯规。本学期转来一位新生,借口要和母亲联系,把手机带到学校,在上课时偷玩。在她的影响下,又有两位同学带了手机。于是,班会课上,我正式提出这个问题,并投票决定,手机一律不准带到学校,一经发现,立刻暂时保管。第二周的课堂上,这位新同学还是拿出了手机在抽屉里玩,被我毫不留情地暂管。一放学,刚出校门,就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说该生正在大发脾气不肯回家,一定要拿回手机。我拒绝了并对她说明这是班规。不料,电话接二连三得打过来,为女儿求情,保证不再带手机到校,并追到了车站,拿回了手机。事后反思,如果事先和该生家长沟通好,这种情况应该可以避免。于是采取补救措施,和她妈妈联系,通过微信就该生的教育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希望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远离手机诱惑。在家长和老师的努力下,该生在学业和行为习惯上有了很大进步,令人欣慰。
教育是永无止境的事业,以上这些所思所悟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今后将进一步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迟毓凯著.学生管理心理学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2]唐全腾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3]郑立平著.把班级还给学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4]朱会明、邓燕妮合著.初中生教育中有效惩戒的运用原则.百度网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