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王雪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7-08 08:35:2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王雪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3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应用项目式学习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促进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变革,为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式教学;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建设项目阶段性建设成果,项目编号:2017XJJG-09。
作者简介:王雪,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科技和文科融合引发了文科新的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新产业加速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需求,因此需要将现有科学技术成果与文科教育相结合,促进文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的改进,探索育人新模式,切实提高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1]。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以上都对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提出要求,需要探讨如何将新技术和新文科建设、将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进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项目式学习方法是一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学习法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资源,建构知识体系,接触真实世界,在特定时间内解决多个关连问题的研究活动。由于项目教学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较高,学习形式多样,跨越了传统课程的界限[2],该学习法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活动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转化为可视、可操作学习过程和结果,通过作品形式强化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独立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论是伴随着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而在国内兴起的一门开设在高校高年级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以基本理论、概念和国内外非遗保护历史经验等内容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以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为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面对我国目前现阶段的非遗保护已从最初普及向纵深发展局面,需要将非遗保护与新技术相契合,促进非遗知识的传播,积极从非遗保护汲取经验予以推广等方面亟需相关的人才,因此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予以改革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套来自民间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在事物的运行和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亲身体验的行为方式来传承和传播的,并且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使之得到调整和固化的”[3],与其它课程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门需要亲身体验,不断实践的学科。高等教育教学需要考虑实践参与因素,将直接参与和体验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体系中。有基于此,本文借助项目式学习法,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过程,以解决目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相应思考。
一、项目式学习模式基本内涵和教学设计
项目是指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利用一定资源,为实现特定目标而作的努力。项目式学习法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项目这个概念,围绕本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以制作作品并将其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式学习法要素包括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具体实施过程包括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基本步骤[4]。项目式学习法有别于一般的实践之处在于通过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融入学生探索式学习活动,使其活动及成果围绕本学科所关注问题。从而也引发了师生角色和功能的变化,教师从原来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解释者,活动协调者和指导者,其教学知识传授的职能也相应地转化为观察、评价和指导。学生从原本被动接受知识角色转换成积极主动寻求多学科知识活跃角色,结合一定资源,在现实中完成任务,进而形成项目作品。
项目式教学法实施有助于学生主动围绕课程知识吸收多学科知识,积极转化书本内容和理论知识为具体认知和行动,师生之间交流也更为多频繁,交流内容多元化,学生之间通过特定项目实施,某一目标达成和推进形成协作团体,提高学生间交流水平,也提升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个人自信。通过项目式学习强化自身专业属性,会了解专业知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和不确定性,进而要求学生学会切身观察这个多角度、多重编码而又有差异化的现实世界中事物发展演变的真实情况。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提供具有专业视野,同时也具有灵活应变能力,能够关注过程实施又能以结果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论一般开设在高校高年级,以西部某民族高校为例,开设学期为第5学期,3学分,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18学时。该门课程是非物质文遗产保护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层面保护的经验和方法,中国非遗保护的问题以及对策等。由于本门课程历史较短且为域外传入,国内保护方案和经验等尚在积累之中等原因,其教学内容方面也以国外的理论阐释和经验传授为主,比较缺少本国本土经验积累和术语提炼。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但由于诸多原因,虽有实践学时,但多以知识性内容讨论分享为主,学生们实践操作部分有限,即使少数同学分享个人体验,但是缺少有效方式不能形成班级分享局面,更谈不上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因此学生学习本门课之后大多停留在教师介绍项目层面,且无法参与实践而导致知识体系方面形式化和碎片化,由于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机会而导致学生在学完本门课程后,因为没有相关操作和实践经验无法嵌入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
项目式学习法其要素包括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其实施过程包括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基本步骤。据其要素和步骤,教师结合实际,在推进实施项目式学习法时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予以相应调整。
1.教学目标
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相关要求,传统文科领域要能够利用现代既有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能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符合性人才。结合本门课程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理论基础,适应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2.教学模式
理论学时主要由教师讲授,实践学时环节主要由学生展示展演项目式学习成果。教师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件等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明确教学重点,要点和重点,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教学内容,形成问题点,在课前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重点,对学生反映的难点和感兴趣环节予以重点讲授。实践环节,注重理论内容与学生实践问题相结合,教师将原来记忆、理解学习层次内容调整为理解和综合运用,侧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深化既有知识内容,将记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原来单纯知识传授走向内化知识,积极学习态度养成和人材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及效果
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提前学习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课余时间以各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学习活动,教师借助即时通讯工具,组建讨论群对项目过程予以跟踪指导,及时协调问题和调整项目目标,最终达到学生们在课堂表演展示作品、成品的目的。其中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六个基本步骤在本课程实践中转化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展演评价三个阶段。
1.项目准备
此阶段包括分组、协商项目主题和撰写项目实践计划书等内容。小组学习形式可以有效地调动授课班级同学学习积极性。彼此之间形成积极关系,明确组内成员职责,能够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每组人数控制在3-4人左右。尽量保证每位同学参与到感兴趣项目中,同时又不至因每组人数过多而失去控制,或每组人数较少无法及时有效推进实践项目。每组设置召集人一名,协调组织小组成员相关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件等分发给小组供其选择。若有同学对某些特定项目内容感兴趣,也不局限于项目名录,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自身所属民族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建团队。借助计划书撰写形式使各组内化项目式学习要求,进而有助于项目顺利开展。指导教师要求各组围绕以下三方面撰写项目书。提供幻灯片。需包含具体项目非遗知识介绍,成员参与项目的过程图片和文字。短视频。提供记录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的自主拍摄短视频。现场技能展演或实物展示。每组提供较为成熟完整的现场技能展演或实物展示。
2.项目实施
此阶段包括每组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和特点,认真学习和掌握该项目内容,以期达到在课堂公开展演和展示的目的。项目实施阶段引入短视频拍摄环节。考虑到短视频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中群体的喜爱。高校学生群体当中,占用时间少,流量小的短视频也满足了高校学生群体碎片化、快节奏和移动化的文化习惯。[5]教师要求各组围绕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小组成员学习过程以短视频形式记录下来,其基本理念在于记录和呈现学习过程。此外由于拍摄场景和拍摄对象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增加对项目好感度。学生们也会在一些场景中出乎意料地增加一些即兴表演的主题和情节,成为其创造力展示机会。部分小组也借此机会学习撰写脚本、拍摄和剪辑合成后期制作等方面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能力和水平。
3.项目展演评价
此阶段包括实践小组播放之前制作的学习过程幻灯片,展示其从初学者到操作者的转变过程。此环节中教师主要作为协调者,对幻灯片、视频内容结合具体项目予以指导,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其他学生们通过提问形式与汇报小组互动交流。学习过程视频播放,播放实践小组项目学习过程视频。视频播放给予课堂上其他学生以较深的印象,即同龄人也可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当中,而且作为参与者的同龄人还可以现场分享学习的经验和体会。现场展示展演作品,现场展演所学习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论课程中涉及到的有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艺术,泥塑技艺、抖空竹技艺、书法艺术、剪纸技艺、扎染技艺、凉茶制作技艺、湖北英山缠花。课堂需要现场展示和表演项目学习成果。比如麦西热甫艺术、抖空竹技艺小组由实践小组同学伴随音乐现场表演,扎染技艺项目学习小组现场展示自制扎染T恤衫等。现场体验,各项目组提供条件让课堂上其他同学参与。项目组学生对同学学习和体验情况予以指导。比如剪纸技艺、泥塑技艺、书法艺术等族提供材料让同学现场体验。该环节最后部分,项目学习小组同学们持本组成品、汇报作品等合影留念。总结评价,此环节对项目式学习课题选择背景和相关资源评估,项目组成员学习表现,协作程度,实践安排、面对的困难和解决过程,成果制作和展示,课堂互动内容等方面予以总结。由教师、实践组成员、课堂学生共同完成。通过总结评价环节,重新审视回顾项目式学习目标、具体实践过程,所克服困难,取得成果及未来可供改进之处。
项目式学习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导论课程,使得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不但能够了解具体内容,更能从参与和操作层面对其有较为系统了解,实现了从知识到理解运用层面的跨越。此外,学生们在具体参与到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习和传承的困难,也能部分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的传承难度和问题。将学什么的权力赋予学生,学生自会积极调动自身资源来达成目标。短视频拍摄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践项目开展,也有助于其学习者心态培养。学习者心态、心理和表现也都会视频记录下来,意在强调一种学习情境。这也是项目式学习要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情境的加入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为生动和具体,有助于班级其他同学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作为学习者将会遇到的困难,使其更加具有亲和力。此外,学生们以视频和作品,成品形式来反映其项目式学习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为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
三、总结及反思
针对新技术拓展和社会各方面对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教育领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更新。项目式学习作为一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的问题。通过在高校高年级学生选修课程中实践推行项目式学习方法,利用现在较为普及的网络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具体项目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在实践中掌握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教学道路。
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掌握的教学模式转向以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在具体项目学习实践当中的体验,结合具体问题来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予以相应指导和评价。从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向教师和学生共同主要的混合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将原本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知识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可实践和可分享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结合目前较为流行的短视频拍摄技术,在提升学生参与项目兴趣同时,也将其作为成果和作品予以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在培养面向未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目标指引下,通过将视频制作环节引进项目式教学设计,从而更新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和方法,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较为新颖的育人新模式,经过此种改进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法可有效解决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参与过程不可控,缺乏评估标准等问题,促进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学从知识传授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变革,为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通过项目式学习也能够强化学生们专业属性,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现实差距的认知,进而会激发学生们结合切身经验去观察社会现实。不过,因学校管理方式及诸多条件限制,目前尚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学生们只能在学校领域复制部分非遗项目,特别是其中民间手工艺部分,而这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存在状态有差距,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非遗生境的理解,此类问题有待未来进一步改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
[2]刘和、符波、刘宏波、张光生.德国大学工程教育项目教学法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3]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1).68
[4]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
[5]郑宜庸.移动短视频的影像表征和文化革新意义[J].现代传播,2019(4)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