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刘子荧 朱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12 08:52:51 作者:站长 来源: 文字大小:[][][]

刘子荧 朱斌

(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是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二者的互动融合对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教育成果互通、共用和融合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起,列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深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者必须要做到相互影响、有机融合,从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1.高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科学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以及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技术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其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即心理延缓偿付期,这个阶段常伴随着认同危机、情绪冲突、个性缺陷、人生观价值观动荡模糊等诸多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新疆健康发展报告(2020)》中对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指出抑郁水平最高的群体除无业/失业/退休人员之外,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排名最高,18-34岁的青年焦虑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这说明了青年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心理原因的认识和分析,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干预并及时规避心理危机,为高校全方位育人提供新的视角。

2.高校思想政教育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在思想观念、政治教育、道德养成、法律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中共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被赋予的更多新的使命和要求,要把思想政治培育和引领贯穿教育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在学科起源、理论基础、内容侧重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二者在本质上是密切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的范畴,二者都旨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交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心理危机应对等内容外,还涉及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思政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包含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实现等内容,因此二者在内容上具有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相互衔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够较全面、科学的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和价值观念,这为其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

二、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需要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作为基本保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传授,而他们自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素养,缺少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关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一些亲和力、贴近性和实效性。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体多为学校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任教师配备不足,教职工、学生干部和家人参与性不强,培训力度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和思想教育知识,不利于心理健康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开展。

2.课堂融合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发挥着主渠道的功能,然而当前课堂上二者各自独立,交叉融合不足,融合方式生硬。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程的思政内涵挖掘较少、较浅,不够深入,致使心理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多通过讲授、说服、榜样、评价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和素养,更注重外在影响,而对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心理认知变化关注度不足,会导致教育内容的穿透力不足。

3.育人的融媒体生态建设不足

随着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时代到来,媒体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教育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传统的受众式、单向度的教育模式与当前大学生双交流式的习惯之间、教育形式“冗长性”“乏味性”与融媒体传播内容的“即时性”“碎片化”之间都存在矛盾与冲突。[4]课堂上课件讲授仍占主导,雨课堂等媒体平台没有被充分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开展不足。课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的传播、宣传存在差异,导致育人模式与媒介生态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调的问题。

4.教育科学研究不足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探索不仅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依靠教育主体善于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新成果、新思想,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摸索性的规律,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当前各高校在逐步加大对思政育人、课程思政等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但是仍存在对研究人员限制过多,如仅限于专任思政教师、辅导员申报项目;研究力量分散、学科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及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工作地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对策

1.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高校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育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运用恰当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对他们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引导他们在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方法关注学生心理和认知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和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将思想和价值引领融入到相关工作中。

2.充分挖掘课堂主渠道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从自我认知、情绪、压力、人格、动机、生命内涵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工作,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要认真梳理、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总结既有成果,才能提升课程的育心能力,使心理育人取得实效。例如:在自我意识的章节,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的同时,进一步思考“我与他”“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国家”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担当和责任意识。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多融入体验式教育、角色式、讨论式等心理教育常用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式的灌输、说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前提,对于学生心理特点、规律地把握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学取得实效。通过心理咨询,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能够是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根据有针对性。

3.利用校园融媒体,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在大学生触媒习惯的参与式、娱乐性和碎片化的导向中完成差异共存。课上借助多媒体平台打造娱乐性、教育性、互动性强教育教学模式。课下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和移动终端建立以“全方位育人”为主要目标的传播渠道和实践平台,与线下的课程建设相呼应,着力探索教育资源整合、信息传播、功能融合、模式融合等问题,实现二者间的有机融合。

4.加大科研支持力度,促进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融合的支持力度,组织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相关主题的科研研究,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及时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探索新的规律。从校级研究课题、教改课题申报立项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融合研究的支持力度,围绕加快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途径探索等问题组织开展研究。积极开展以全方位育人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经验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科交融的平台,不仅有助于提高二者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4-9

[2]邹泉.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9

[3]马前广.当代大学生人格困境与超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陈央.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政的应对与变革[N].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0(06)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