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高教思政
 
 
 
 
 
 
 
 
 
 
邓楠楠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发展的探索
论文编辑部-新丝路理论网   2021-08-12 08:58:56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邓楠楠

(云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一直紧紧团结农民群众,以为数亿农民谋幸福为己任。党在不同时期对农村发展的探索,不仅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更是开创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充分汇聚了农民群众的磅礴伟力。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深刻理解与分析,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展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先进性与预见性。回顾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发展的探索历程,有助于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乡关系;中国共产党;农村发展

作者简介:邓楠楠1997--)女,江苏省盐城市,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队伍。在近代中国的阶级结构中,农民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因此,分析农村情况,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以来的深刻命题。特别是建国前,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地考察,对中国社会状态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思路并付诸实践,从而使中国的农村革命与农村发展拥有了崭新面貌。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城乡关系的状况分析

随着商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逐渐从工商业工作中分离出来,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社会分工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城乡分离也并不是城乡关系的最终状态,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城乡之间最终会走向融合。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考察与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新道路。

1.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对抗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和农村在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下并未出现对立和分离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到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使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下,货币不断由农村涌向城市,滋养着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使其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国内外资本主要投入到回报率较高的城市工商业,而没有资本辅助的农村经济只能通过农民自身的积累进行简单再生产甚至缩小再生产,导致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就形成了“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1]188的局面。对此,毛泽东总结道:“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1]335-336

2.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

在分析了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对抗性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以中国的城乡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城乡关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显著差异。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广泛性,不仅在城市工商业中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触角也深入到农村中,土地资本化经营十分普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在这样的商品经济发展下,城市属于主导地位,农村依附着城市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在实质上形式上都统制了乡村,城市之头一断,乡村之四肢就不能生存。[2]149

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虽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农村供给能力与消费能力不足的限制,使其发展极为畸形缓慢,不足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在这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下,使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附于农村,同时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农村自然经济虽然逐步开始瓦解,但也并未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在多重压迫和剥削下,农民贫困加剧,被迫自给自足,使得封建小农经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显著优势。因此,对于广大农村而言,除了少量农具等需要进行商品交换而得,其余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可以脱离城市独立存在,具备了可能战胜城市的有利条件。

3.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与中国革命

在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进行分析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进一步分析城乡阶级力量对比情况和政治情况。总体来说,中国的反动势力主要集中在近代工商业都市和广大农村的地主阶级,但是地主阶级仅占农村人口的5%左右,反动势力较薄弱。相反,由于中国历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居多,且饱受多重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农民革命,其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农村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关键点。同时,中国还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统治的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勾结的同时又相互争夺,而作为妥协的结果,他们分别扶植不同的军阀代为统治,形成封建军阀割据局面,互相争夺地盘导致纷争不断。在这样争斗和矛盾的条件下,为革命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因此,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并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表现为城市战胜农村,正相反,近代中国农村的特殊性使得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深入农村,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充分利用农村革命力量集中和相对独立于城市的有利条件,广泛建立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发展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农村土地问题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农村土地问题,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明确规定了没收土地归社会公有的政策目标,之后进一步提出没收军阀官僚财产,将他们的土地分给贫民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较为具体地提出关于解决农地问题的措施,随后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更加认识到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的重大意义,也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制定出更详细具体的农村土地政策。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次领导的有组织有纲领的浙江衙前农民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战争的序幕。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与土豪斗争,与高租金、高税收和高利息作斗争。上海“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没收土地的重要性,在党内首次提出了“耕地农有”的政策,并把土地问题与政权问题联系起来,强调只有取得政权才能保证没收和分配土地,这是党在农村土地问题上认识的新发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运动的前途就是土地革命,通过了《土地问题议决案》,但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土地政策并不成熟,无法满足广大贫农的需要。

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毛泽东先后进行了永新、宁冈调查、寻乌调查等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农村和农民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篇调查报告。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毛泽东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1]9随着农民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农民地位的认识,党在农业用地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地进行的农村革命斗争,不仅是党在农村发展问题上的最初实践,也为随后的土地革命时期解决农民农村从业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借鉴。

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发展的探索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农村地区,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盛行,土地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政策,对于这两个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部署。它清楚地表明,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革命性的方法被用来没收大中型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农民。1928年在井冈山掀起了全民分田的高潮,而对于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自此以后直到全国土地革命完成,党中央先后发布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明确保证了土地由农民私有。

因此,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走上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道路,消灭地主阶级,将原来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没收地主的土地来按人口分给农民,以原耕地为基础实行抽多补少。这一土地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同时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抗日战争以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在以陕甘宁地区为主的边区和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运动,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促使农工商业协调发展,为建国后建设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为缓解边疆、解放地区经济困难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革命时期的用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以增强农民抵抗日本和生产的热情,同时通过民族统一战线与地主一致抗日。在发展农业经济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当时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的第一位,需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边区政府鼓励农民开荒种地,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废除农民苛捐杂税以提高生产积极性,发动妇女和儿童参与生产,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需求,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而后制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更改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开展土地改革,乡村中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解放区迅速掀起一番土地改革运动热潮,为农村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此基础上,解放区政府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着手建立农业技术研究所,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党的带领和人民的辛勤劳作下,各地解放区的农业生产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城乡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工农联盟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了保障军民的生活生产需要,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鼓励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从1938年起,边区政府先后办起了纺织、化工、制药、造纸、煤炭等工厂,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乡村地区有了工业生产的经验;边区政府还支持私营工业的发展,以投资贷款的形式以及免税政策给制造企业带来实际的帮助,助力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还取消了私营商业的苛捐杂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通过设立集市促进乡村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商品交换。

三、结语

建国以前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作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反对封建主义为主要内容,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对于土地改革的继续推行并不只承担着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任务,而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实行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要环节。农村的发展不仅承担着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还具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始终是与农民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国未来百年发展的压舱石,如何更好地将农村“压舱石”的作用凸显出来,势必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下一步重要任务,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部,1961

 

编辑部投稿邮箱:tougao85@163.com  tougao58@163.com

编辑部投稿热线:029-87362792  13309215487

24小时查稿专线:13309215487(同微信)

编辑部投稿QQ:693891972   1071617352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图片上传
表情图标

 
李 彬 以司法行政改革 
冯志军 戚叶雯 张  
魏明英 避税与反避税探 
靳利华 中俄毗邻区域生 
卿 红 基于宪法思维的 


覃俊丽 公益助学类社会 
蒲一帆 讲好中国扶贫故 
吴化杰 张瑞敏 “后扶 
周荣 昆明市巩固提升脱 
崔国鹏 三大行动背景下 
杂志简介 稿件要求 汇款方式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2005-2015 Www.xinxi8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9280号
所有论文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论文网在线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